
熱議一個話題:程式設計師紅利時代已經結束了。其實不止程式設計師,很多行業的“黃金時代”都已經肉眼可見地漸行漸遠。K哥寫了十幾年程式碼,又做了十幾年技術高管,如今擁有的一切都得益於IT,作為一個對行業飽含熱愛,又親眼見證了它一路榮衰的資深老兵,K哥心裡也是感慨萬千,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觀察與思考。

01
“康波週期”
下的中國IT行業
1、“康波週期”下行,經濟低增長
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所提出的“康波週期”認為,全球經濟存在一種長期的波動週期,大約以50 – 60年為一個完整的週期,並且中間會歷經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如今,我們正處於第五輪康波週期的下行期。

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全球GDP增長率從2000年代初的年均4%左右,下降到2024年的2.6%,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從改革開放後30年的兩位數高增長,逐步放緩到如今的5%左右。這種低增長的宏觀環境,必然會使得社會資源分配更趨保守,企業擴張放緩,投資回報週期拉長。
這種經濟環境,對於我們IT行業的影響尤為明顯。過去,經濟增長帶來了對技術基礎設施的巨大需求,比如電商平臺的搭建、移動支付的普及,這些都催生了大量的程式設計師崗位。同時,巨大體量的資金也以各種形式,湧入這一行業,為IT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彈藥和底氣。如今,經濟進入存量博弈階段,不管是資本還是企業都更為保守。它們的首要任務不再是“搶佔市場”,而是“降本增效”。這也直接導致了對技術人才需求從數量到結構的全方位變化。
2、中國IT行業進入成熟期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逃不過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衰落期這樣的生命週期。中國IT行業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到網際網路浪潮的2000年代進入發展期,再到近十年移動網際網路的爆發,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現在,它已正式步入成熟期,這一點用資料更有說服力:QuestMobile資料顯示,2023年6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使用者達12.13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7.2小時,市場飽和的訊號已經非常明顯。
這也意味著,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已接近天花板,增量市場已接近無“量”可增。工程師們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現“天要塌了”,過去那種“隨便做一個APP就能圈住百萬使用者”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程式設計師曾經引以為傲"造輪子"的能力,正在變成一種不合時宜的過剩產能。與此同時,行業中頭部企業的市場份額高度集中,中小企業則在夾縫中生存舉步維艱……這一切都與行業成熟期的增長放緩、競爭加劇、創新成本上升等特徵暗合。所有這些現象都表明:IT行業的紅利視窗,正在悄悄關閉中。
02
IT行業的
“兩條腿”,都不行了
過去30年,驅動中國IT行業發展的“兩條腿”是網際網路和企業數字化。如今,這兩條腿都快“走不動道”了。
1、網際網路基建已經完成
回顧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PC時代的BAT(百度、阿里、騰訊)奠定了搜尋、電商、社交的基礎設施;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美團、滴滴、字節跳動又補齊了本地生活、出行和短影片的版圖。隨著這些企業的崛起和壯大,使得網際網路基建逐漸完善,同時也主導並完成了行業基本格局的塑造,為後來想加入進來分一杯羹的“後輩”們,構建了極高的門檻,從而讓創業機會大幅減少,行業紅利也基本消失殆盡。
前段時間,K哥和一個IT領域的投資人聊天,他告訴K哥,現在初創企業的獲客成本,是五年前的10倍之多,而使用者留存率卻不足當年的一半。他們這幾年雖然很保守,但還是沒忍住投了2個專案,一共砸進去2000多萬,最後都是連個水花都沒看到。其實不是創業者不努力,也不是他們技術不行,只能說他們“生不逢時”。
2、企業數字化轉型,基本實現
企業數字化這條“腿”,也同樣越來越“不好使”。從資訊時代到數字化時代,再到如今的智慧時代,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基本完成。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已有97.2%的企業應用了資訊化管理系統,尤其是在金融、製造、零售等行業,大部分公司已經完成了ERP、CRM和供應鏈系統的部署。
換句話說,中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基本實現。相應的,IT系統也開始從“大規模開發”轉向“少量最佳化”,進入平穩且保守的升級維護階段。“從0到1”的建設需求越來越少,也從側面說明IT行業高速擴張的榮景,已經一去不復返。
03
AI是壓垮駱駝
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說經濟週期和行業成熟,是讓程式設計師紅利逐漸消失的“溫水”,那麼AI的崛起,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AI+程式設計,成本降低30%,崗位縮減67%
Gumroad創始人Sahil Latingia近期在X上大膽預言:“未來三年,軟體工程相關崗位將縮減67%,薪資也會削減33%。”雖然這個數字聽起來有點嚇人,但背後的邏輯K哥卻是非常認同的: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AI + ”程式設計模式,正在顛覆以前的工作模式和效率想象。
無論是谷歌最新推出的Gemini Code Assist,還是GitHub Copilot、Cursor,以及國內華為的CodeArts Snap、位元組的CodeBuddy等工具,都顯著提升了程式碼生成和開發的效率。這些工具能夠自動生成部分(甚至大部分)基礎程式碼,成為廣大企業所渴求的降本增效利器。
K哥認識一位外包公司的老闆,這幾年不景氣,業務每況愈下,差點要關門,但隨著最近一兩年AI程式設計工具不斷出現和成熟,他把原來20多人的團隊,縮減為5人,不僅公司運營的綜合成本大幅下降,效率也絲毫沒受影響,反而比以前還有所提升,原本3個月能完成的專案,現在2個月就能搞定。
K哥相信,類似的情況將會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裡出現,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一些簡單、重複性的程式設計工作會逐漸被各種AI工具取代,進而讓大量人工崗位縮減,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2、一個人就是一家軟體公司
AI的威力還遠不止於此。在過去,一個軟體產品從創意到上線,需要產品經理、設計師、前端、後端、測試等多方協作。如今,有了Cursor、豆包等AI工具,讓原本看似複雜的事情,變得更簡單易行,甚至可以讓很多沒有技術背景的人,“0門檻”加入到產品的研發中來。比如,不會寫程式碼的陳雲飛,花1小時開發出的“小貓補光燈”;文科生趙純想用20天上線的“胃之書”,都成了火爆一時的爆款產品。
經濟學家克里斯.安德森曾在《長尾理論》中提到,技術的進步會讓小眾需求也能被低成本滿足。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更多優秀的“一人公司”會不斷出現,一個人就能幹一家軟體公司所要乾的活,一個人就能很好地服務一個小眾市場,這正是安德森理論的最好驗證。而程式設計師的“專業性”被不斷削弱,傳統崗位需求被不斷刪減,也就成了必然。
04
IT行業還有錢途嗎?
程式設計師還值得做嗎?
面對這樣的變化,有人問:IT行業還有前途嗎?程式設計師還值得做嗎?K哥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前提是,你得認清現實,調整方向。
1、IT行業仍然是好行業
儘管紅利消失,但相對而言IT行業依然是很好的就業選擇。相較其他行業,IT的起薪仍然比較可觀。根據智聯招聘和相關薪酬報告,2024年中國程式設計師的平均月薪為15302元。這一薪酬水平遠高於製造業和傳統服務業。更重要的是,IT靠技術吃飯,人際關係相對單純,晉升路徑清晰。對於很多沒有特殊背景和才華的普通家庭孩子來說,這仍舊是一條改變命運、實現階層躍遷的靠譜路徑。
2、程式設計師門檻降低,天花板升高
毫無疑問,AI的普及大大降低了程式設計師的准入門檻。以前,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程式設計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程式語言、資料結構、演算法等知識;寫一個簡單的網頁,也需要掌握HTML、CSS、JavaScript等技術,而現在用AI工具,分分鐘就能搞定。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程式設計師的天花板在不斷升高。過去那些只能拿6、70分的“普通程式設計師”將供過於求;達到8、90分的能力,將成為新時代合格程式設計師的“新標配”。他們僅僅會寫程式碼,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懂業務、懂市場、懂商業。
以電商程式設計師為例,只能實現功能需求,肯定是不夠的,今後他們還要理解電商業務流程、知道如何透過技術改進提升使用者體驗、如何揣摩使用者心理,並透過技術手段提升訂單轉化機率,等等。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因為AI的加持,“山腳下”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你要想登上“山頂”,必須有別人所沒有的兩把刷子。
3、程式設計師的能力模型,徹底變了
紅利時代的程式設計師,靠一手熟練的“複製貼上”也能拿到高薪,如今這種渾水摸魚的套路,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在AI的普及和行業成熟的雙重壓力下,程式設計師的能力模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技術層面,基礎程式設計不再是核心競爭力,而掌握演算法、晶片、架構等前沿技術的人才則會成為大家瘋搶的“香餑餑”,他們不但不會被AI取代,反而會越來越吃香。在認知層面,程式設計師要能深度理解行業的業務邏輯、懂得更好地發掘資料價值,具備一定的超前意識和創新能力,而這些正是AI暫時無法完全替代的高階能力,也恰恰是新時代程式設計師能力模型中的核心要素。
達爾文有句名言:“生存下來的不是最強的物種,也不是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物種。”程式設計師紅利時代結束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從康波週期的下行,到網際網路基建的飽和,再到AI的強勢崛起,每一個訊號都在告訴我們,那個靠敲幾行程式碼就能高枕無憂的日子,已經成為過去。但同時我們也要明白,這並不是IT行業的終點,而是程式設計師新蛻變的開始。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希望我們每一個程式設計師都能適應變化,找到自己的位置,體現自己的價值。共勉。
2025年,國際在職博士有很多熱門專業,適合各行各業的管理者: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