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裡流行這樣一句話,說學生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然而,隨著大語文時代的到來,語文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考試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不僅包含了大量課外知識,而且古文、古詩詞的比重也在增大。
因此,古文是否學得好,逐漸成為孩子們在考試中拉開差距的關鍵。
你可能會問,語文課中和考試中古文比例逐年大比例增加,是編書編卷子的人在有意為難人嗎?
當然不是。中國有悠久的文明,新文化運動之前,幾乎所有的讀書人,都是寫文言文的。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文化、藝術積累,翻譯成現代文的,其實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比例。一個人如果不懂古文,就像家裡有一個巨大的藏寶庫,看得見,但沒鑰匙,打不開,拿不走,用不上,這損失真的太大了。
然而,只要一提到古文,很多孩子就開始打怵:
Ø古文太難學了。一會兒捨生取義,一會兒勞其筋骨,好像總有個老先生在你的耳朵邊碎碎念,“要刻苦啦”,“要規矩啦”,感覺好無聊啊!
Ø古文太難懂了。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放到句子裡卻就是讀不懂,學得好吃力啊!
但作為一個曾經的北大中文系學霸,李倩老師深深地體會到:學好古文,對孩子未來考試寫作文的優勢太大了。

那到底怎樣才能學好古文呢?靠死記硬背嗎?
今天就為大家推薦這套《10歲開始學古文》。這套書是根據少年得到的“中國古文賞析課”改編的,這門課程專業性與趣味性相容,哲思與審美相結合,累計的收聽量十萬多次,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歡。

讀完這套書,相信一定能讓更多孩子們從此愛上古文,學好古文。
這套書一共分為兩冊,第一冊為審美篇,第二冊為成長篇。買書還可以免費獲贈10節李倩老師的《中國古文賞析課》,給孩子更豐富的古文學習體驗。
大家可以先透過下面這個影片,初步瞭解一下這套書:
1.設計獨出心裁
幫助孩子們解決古文“沉悶”的問題
作者李倩老師十分了解孩子們“怕”古文的心理。
孩子之所以覺得古文沉悶,主要是因為覺得古文裡的內容離生活太遠了。但其實古人和我們一樣,他們也要吃飯讀書,也有朋友家人、歡喜悲傷和英雄夢想,這些離我們都非常近。
因此,在《審美篇》這本書中,李倩老師根據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經驗,總結出了中文審美的五大模型——天然、平和、婉轉、寥廓、悲慨。書中的篇目,都是李倩老師精心選出的典型樣本。孩子只要掌握了每個模型的典型樣本,以後再讀別的古文,甚至是觀察分析世界時,就有了一個可以快速判斷理解的抓手。

當聽說一樣食物特別好的時候,我們多半都聽過“純天然”這個詞,其實,古人也有這樣的飲食偏好!在“天然之美”這章中,李倩老師精選了一段出自清代《兩般秋雨庵隨筆》的話。

讀完這段話,孩子們一定能瞭解到老祖宗的生活智慧。李倩老師進而給孩子講解了張季鷹“蓴鱸之思”的典故。

古人也很瀟灑任性對不對!
在“婉轉之美”這章中,李倩老師則引用孔子的話給孩子們展示了說話的藝術。
孔子是一個特別珍惜時間的人,一天他的弟子宰予在白天睡大覺,孔子便很嚴厲地批評了他,但孔子並沒有直接說宰予如何懶惰,如何不上進,而是打了兩個比方:“朽木不可雕“和”糞土之牆不可圬”。

人在非常生氣的時候,總是會產生罵人批評人的衝動,古人也一樣,但這種情況下孔子也沒有直接貼標籤,而是採用了一種很婉轉的說法,這比直接說“我看你這人沒什麼出息”要高明多了,沒那麼冒犯人,迴轉的餘地也大些,真是極盡中國語言之智慧。
而在《成長篇》中,李倩老師則圍繞孩子們在成長中普遍都會遇到的困擾及問題,精選了幾十篇古文,從跟孩子成長最密切的自我認知、人際關係、學習生活講起,慢慢進階到視野更廣的自然和社會話題。

講到怎麼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是遵循孔子所說的“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嗎?那如果每個人都不跟比自己差的人做朋友,那誰還能交到朋友呢?
所以李倩老師講到了《禮記》中這樣一句話:“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友”就是指有共同智趣愛好的人。原來,古人對朋友的定義,首先強調的就是“同”,即共同點。
孩子們可能又會好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其實也很多,我們不可能跟每個人都成為朋友,那怎麼選擇朋友呢?

李倩老師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話來為孩子們解答,孩子們一讀就能領悟其中道理了!

好的教育就是這樣,並非直接告訴孩子們答案,而是像李倩老師就是這樣循序漸進地帶著孩子們一起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孩子們去尋找答案,讓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自己的思考!
再比如“求知”這章中,李倩老師精選了《世說新語》中“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去談“跟別人想的不一樣該怎麼辦?”這個話題。
王戎和一群小孩出去玩,路邊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果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別的孩子都跑去摘李子,只有他原地不動,並且判斷“此必苦李“,最後“取之,信然”,還真是苦李子。

顯然,王戎是一個不盲從,能獨立思考的孩子。
那麼高質量的獨立思考都包含哪些步驟呢?李倩老師在書中也給出了自己的總結。

同時也告訴孩子們堅持做自己,有時候並不完全是靠勇氣,而是靠一種更理性的思維方式。
從這些離孩子很近的內容入手,孩子不知不覺就願意去讀更多的古文。當孩子的閱讀量足夠大了,讀古文的能力自然也就慢慢增長了。
2.體系科學完善
幫助孩子解決“讀不懂”的問題
雖然古漢語到今天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語言演變可不是胡亂變的,它們有系統性。李倩老師從小背古詩、讀古文,在大學裡,受過專門的古漢語訓練;同時,她自己平時還愛動筆,寫過幾百首古體詩、格律詩。
因此,在這套書中,李倩老師充分發揮了她語言學專業的優勢,沒有教孩子去死記硬背那些知識點,而是講道理、講規律,甚至是帶著跟英語的比較去講。
比如,太陽的“陽”,在古文裡有什麼特殊含義,它的偏旁——左耳旁是什麼意思。原來在古漢語中帶左耳旁的字大都跟地形地貌相關,陽的意思是山南水北。
(古代的城市往往依山傍水而建,而且大多位於山的陽坡。)

講到“逝者如斯”的"者",在古文中通常指“什麼人”或“什麼事”,李倩老師用英語舉例,工作的單詞是work,給work加上-er的字尾,就變成了工作的人。

這種將“者”與英文動詞加字尾變成名詞的構成方式兩相對照,孩子們一下就能明白這種構詞形式,不論是學習英語還是古文,很容易就能融會貫通了!
當然除了字、詞還有很多語法知識、重點難點都埋在故事中,一定能幫助孩子輕鬆應對考試!
3.選材精心得當 兼顧課堂內外
李倩老師精心挑選的古文,不乏出現在課本上的經典名篇,但李倩老師的講法可與課堂上有所不同,比如《逍遙遊》和《赤壁賦》這兩篇,李倩老師把它們都歸到了“寥廓之美”的單元之下。

承上啟下,讓孩子們帶著問題,一步步地去思考,去理解民族文化的心理尺度,以及當遇到困難挫折時的處世智慧。
另外,在“大國的心理尺度”這講中,李倩老師也用聖經中巨人歌利亞和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給冥王星命名的例子,給孩子們解釋了中西文化裡大家心理空間的異同。

還引用了歌謠和童話的例子做對比,比如小學生們編過的一首:“鯤之大,一口大鍋裝不下,需要兩個燒烤架,一個蒜蓉,一個麻辣。”把古文講得十分有趣。

還有相當多的篇目,是課本里沒有,甚至很多成人也沒有讀過的。比如《奉橘帖》、《致孫權信》、《太史公自序》等。
這些內容不僅特別貼近孩子,特別有意思,而且編排也遵循了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順序,兩本書近百篇古文,其中有32篇古文都出自課標,有了這些知識儲備,相信孩子們在以後的演講、辯論、寫作文的時候都能信手拈來,引經據典。

4.從古人那裡偷師學藝
同步提高閱讀、寫作能力
學好語文有兩大法寶,一是大量閱讀,二是堅持寫作。
北大中文系畢業的李倩老師文風極美,而且把她對中西文化和哲學的理解,多年求學、工作和文學的積累全都傾注到了這套書中。
說到《道德經》里老子討論的是宇宙的起源和執行,她又提到了美國物理學家泰森《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這本書自序中的這麼一句話:“宇宙沒有義務讓你理解。”

“宇宙飛船在太空中回望,地球只是無數星球中一個閃爍的光點,知道了這一點,人世間的失敗、煩惱甚至是榮耀,都顯得沒那麼重要了。”李倩老師的文字太美了!

而且,這本書每一講的末尾,李倩老師都安排了有針對性的寫作小練習。目的並不是讓孩子長篇大論的去寫,而是幫孩子從古人的名篇那裡偷師技巧,一邊模仿,一邊創造。將古人的智慧、技巧融入到自己的腦海裡,學以致用。

比如在《審美篇》第12講,李倩老師講到《項脊軒志》,用白描的手法寫家裡的老婆婆和母親的對話,沒有添油加醋,僅僅平鋪直敘,就很動人,文末就讓孩子也嘗試用“白描”的手法,寫一段生活中的感人經歷。

本書上市後,得到了知名學者作家餘世存、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全國優秀教師冷玉斌、語文教學能手姬盼盼、一線語文教師楊楠等專家和老師的讚譽推薦。
餘世存老師說:“這套書是一套極實用的書。透過閱讀,能讓孩子領略到文言的魅力和生活之道。”
冷玉斌老師更是盛讚這套書,精彩有三:一是思路獨特,在“成長”與“審美”兩大主題下,細分話題與場景,精選文章編排,有趣、有用、有智慧;二是不拘泥於解詞析句,而是注重鑑賞與拓展,豐富、深刻又好看;三是學習系統建造得好,“古漢語常用字”“文學常識”“學以致用”組合精當,重興趣、重積累、重素養。可緩緩讀欸。
《10歲開始學古文》是一套難得的專業與趣味,哲思與審美相結合的古文書。李倩老師為孩子構建了一個古典優雅又貼近現代生活的古文世界。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文字解說,乃至文後的“古漢語常用字”“文學常識”等知識,都生動鮮活、輕鬆有趣,真正做到了把看似枯燥的古文講到了現代孩子的心裡。相信這套書,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古文、應對考試,還能培養出讓孩子受益終生的古典文化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