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倩女幽魂》4K 高清修復版本於 3 月 21 日公映。38 年過去了,徐克版的《倩女幽魂》依然是華語電影的經典之作。無論是寧採臣與聶小倩的悽美愛情,還是燕赤霞的俠義豪情,都深深烙印在幾代觀眾的心裡。如今重映,這部電影的魅力絲毫未減。
它為何能在時光長河中依然熠熠生輝?一起來看影視領域優秀答主 @閒人電影 的回答,重溫這部經典之作吧。
時隔三十八年《倩女幽魂》重映,這部電影有哪些現在看仍不過時的地方?
|答主:閒人電影
首要就是快,時長只有 96 分鐘。
不囉嗦,不廢話,故事講得清楚,角色塑造立體。
做到了王家衛所說的「我不喜歡三小時的電影,我總覺得電影只要 90 分鐘。」

其實,觀眾也如此,酣暢淋漓的一小時半遠比煎熬的三小時有快感。關鍵是你倒是量大管飽了,可是不好吃很致命啊。
現在,不僅好萊塢,國內也流行把時長做得很長,卻在通俗易懂且有趣的故事方面差了《倩女幽魂》十萬八千里。
學會給電影做減法是門很深的學問。電影講究點到為止,商業片的邏輯更是如此,太過則越界,太少則不夠,港片中的功利主義值得而今的國產片學習。

其次,因徐克和程小東是翻拍李翰祥的《倩女幽魂》,所以與李翰祥的版本相比也是當下看不過時的部分。
畢竟這些年的片子不是翻拍就是續集,要麼就是前傳,借鑑一下《倩女幽魂》怎麼超越原作,怎麼改編《聊齋志異》也會受益匪淺。
徐克的《倩女幽魂》在故事脈絡、角色設定等方面都與李翰祥版一致,如收租的寧採臣,捉鬼道士燕赤霞,主線也延續了李翰祥版。

但是徐克版之所以為人稱頌,是因為他的改編並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加入了自己的風格以及與時俱進的審美。
一代人有一代人喜歡的潮流與文化。高山流水固然陽春白雪,但也得允許下里巴人的存在,而徐克則在後現代主義上的造詣很深。

他翻拍的電影都將前輩的作品簡單化、獵奇化,儘管失去了不少藝術性,可在友好度上深受觀眾追捧。
正如南海十三郎所說,「我的時代跟你的時代不同,看我戲的人,十個有九個是文盲,唱詞深一點也聽不明白,眼光放遠一點,觀眾的水準越來越高,寫得像我那樣有個屁用呀?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徐克的電影做到的就是學,而非像。
《倩女幽魂》中這種「學」顯而易見,李翰祥版的《倩女幽魂》注重藝術性,在人物塑造上比較單薄。
到了徐克這裡,他在保留原版琴、畫為引子,鈴鐺一響,鬼怪即來的基礎上,還讓寧採臣、燕赤霞、聶小倩的形象更加具體,增添了黑山老妖與小青這兩個角色來彌補原版戲劇張力和矛盾的不足。

如李翰祥版中女鬼害人的部分基本就是一個鏡頭略過。
而在徐克版中用了大量筆墨來渲染這種恐怖的氛圍,以此來突顯聶小倩身不由己的處境與心地善良的本性。

此外,在李翰祥版中寧採臣幫聶小倩的動機並不足以讓人信服。
但徐克將這段伸出援手的美德轉化成了男女情事,寧採臣與聶小倩演繹了一場曠世絕戀、風月十足的人鬼情未了。

這樣一來,不僅電影主題與李翰祥版不同,表現方式也大相徑庭。
李翰祥是家國天下、仁義禮智,有舊派的傳統;徐克是愛恨情仇、人性善惡,有新派的創新。前者以古帶古,使勁做舊,後者借古喻今,披著古代的外衣講現代的情愛故事。

至於燕赤霞這個角色,原版是壯志未酬的俠客,自始至終都保持一種觀點。
而徐克沒有那麼固守傳統,他塑造的燕赤霞也是一身俠義之氣,但會隨著認識世間的過程而轉變。

如他一開始認為人鬼有別,凡是鬼怪一定要斬草除根。
但在寧採臣和聶小倩的影響下,他對好壞重新定義,不再被禮制所束,所以才會在結尾處為了聶小倩能夠投胎轉世拼死一搏。

這些角色的身上都具有一定的悲劇色彩。
寧採臣因一窮二白被他人嫌棄,燕赤霞看不慣官場腐敗不再過問衙門之事,聶小倩客死異鄉,一心想重新做人,但被姥姥所逼,引誘過路人,幫姥姥取他們的陽氣。
每個角色的悲劇造就了結局寧採臣和聶小倩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大悲劇,與李翰祥版最後的大團圓截然不同。

最後是抄與學,這是當年的徐克的厲害之處。
他的經典作品《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等都是翻拍,但他卻能拍出獨成一派的風格,與原作不相上下,甚至更上一層樓。
縱然他不是什麼大師,但他可以學到大師的精髓,然後為己所用。沒成為第二個南海十三郎,卻成了第一個唐滌生,而很多導演照抄都抄不明白就妄想做南海十三郎,實際上連唐滌生的門檻都摸不到。

3 月 19 日晚, @知乎電影與@圈哥觀影團 攜手主辦的《倩女幽魂》圓桌沙龍在北京萬達影城 CBD 店圓滿完成。知乎年度新知答主、圈哥觀影團主理人 @電子騎士,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樊菁 @蘇可,知乎年度新知答主 @匡靖,出席映後交流,一起討論 87 版《倩女幽魂》裡中國古典文化的跨時代影響力。
如果你對這部電影的人物解讀、幕後故事、藝術價值感興趣,點選文末【閱讀原文】,瞭解沙龍的更多精彩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