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歲生日這天,基辛格對人類的未來發出最新警告

1974年,中國武術代表團訪美,51歲的基辛格與11歲的李連杰握手
當代既受人敬重又遭人痛恨的政治家自然也包括美國國務卿,而其中沒有哪個人比得上基辛格。

01

從德國到美國
1923年的世界,動盪不寧:日本關東大地震、凱末爾宣佈成立土耳其共和國、列寧被迫下臺回到老家、德國馬克變成一堆廢紙……
當此亂世,5月27日,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中弗蘭肯行政區的菲爾特,一座缺乏魅力的城市,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出生了。日後,他將以另外一個名字為世界所熟知:亨利·基辛格。
少年時代的基辛格
父親路易斯·基辛格,在菲爾特市的一所以猶太裔男生為主的私立學校當老師,他也像海涅一樣感到自己既是猶太人,堅定不移地信仰正統猶太教,同時也是德國人,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
母親葆拉·基辛格,則生於一位家產殷實的農民、牛販子之家。
基辛格還有個弟弟,哥倆兒在一個氛圍非常嚴肅的正統猶太家庭長大。
青少年時期,基辛格開始反抗父母的生活方式,叛逆心越來越重。父親業餘喜歡聽貝多芬、讀席勒和蒙森的名作、寫地方誌。而他的最愛是——足球。
雖然不是啥了不起的運動員,但基辛格善於排兵佈陣的才能已初露端倪。
足球之外,基辛格12歲就獲得了女生的追求,不過他最後選擇了一個漂亮的金髮女孩做自己的初戀,成為當地家長口中的“好色之徒”。
基辛格與夫人南希·基辛格
但這樣的歲月不會一直靜好,殘酷迫害猶太人的歷史巨浪即將襲來。
菲爾特旁邊就是紐倫堡——納粹黨一年一度的黨代會會址就定在這裡,而菲爾特則被定性為一座“猶太化”城市,這意味著各種反猶措施和“自發”行動首先會殃及菲爾特,其慘烈程度,舉國之內無出其右。
路易斯·基辛格辛辛苦苦做到公立學校高階教員,受人尊敬,不到50歲卻被強制退休,轉瞬間體面全無,為了下一代考慮,母親做出了最終的決定,離開德國!
1938年4月21日,官方認定為“德國公民、猶太裔、信仰猶太教”的基辛格的父母嚮慕尼黑移民諮詢局提出正式移民申請。
1938年,15歲,海因茨·基辛格一家四口去了美國。
一家人唯一的大問題是父親找不到工作。作為長子,基辛格要開始掙錢養家了。為了能打整份工——一家遠親辦的修面刷工廠,1940年開始,他改為夜晚上學,每週能賺11美元。
不過這個16歲的孩子的成績並沒有受影響。那學期他法語三級95分,美國史二級95分,美國史一級90分,英語六級90分,英語七級85分,高等代數75分。
到了新的環境,信仰也發生了變化。他回憶道,他“顯然不再信正統猶太教了”。
除了信仰,另外一個變化就是昔日好兄弟因為一位從德國老家女孩伊迪絲的到來而反目。
基辛格那年16歲,來紐約不到兩年。他陷入了熾熱的少年之戀,對情敵有一種狂熱的妒忌:
你是我們班頭一個來美國的女生,而且相當漂亮,因此自然大家都想和你交朋友。除我之外,主要還有兩個現在或者以前想和你交朋友的人:奧博斯和庫爾特。我想有必要寫信給你講講他們倆的缺點,因為你只看到他們的優點。我想提醒你提防庫爾特,他這個人很壞,為了實現個人野心,根本不顧道德標準;跟奧博斯交朋友也要謹慎,他企圖在思想上控制你,在身體上佔有你。這不是說沒法跟奧博斯交朋友,我只是勸你不要被他迷倒,否則你事事都要依著他。
多少聰明的年輕人在求愛被拒時給心儀物件寫過同樣熾熱的情書!但是這封信非同一般:暫不論文中依然存在的日耳曼語標點和個別微小的拼寫錯誤,這封信分析縝密,心思極深。
珍珠港事件時,基辛格已經在紐約城市大學唸書,他學習成績好,幾乎門門優秀(滑稽的是,只有歷史一門是良好)。課餘他喜歡看美式足球或棒球比賽,也在喬治·華盛頓橋下的網球場打網球。跟安納利斯·弗萊舍爾保持著穩定的關係,會計生涯似乎在召喚他。
歷史再次插了一手,基辛格剛滿19歲不久便接到了入伍通知書。
1943年2月中旬,他受命乘坐火車前往克羅夫特營,基辛格熬過三個月的基本訓練,按照1942年3月出臺的《“二戰”權力法》“允許在部隊光榮服役至少三個月的敵方外國人成為美國公民”,獲得了美國國籍。
而那些留在歐洲的親人,有將近30人被害。

02

一個“比康德還康德”的知識分子
我以為,年輕的基辛格志存高遠,的確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尼爾·弗格森 《基辛格:理想主義者》
基辛格從軍之旅也使得他初步積累了政治人脈。
而弗裡茨·克雷默更堪稱基辛格的人生導師,他是很具影響的政治理論家,早於基辛格進軍美國政界。克雷默為基辛格在二戰結束後申請哈佛大學的學位出具了熱情洋溢的證明書。
基辛格在哈佛大學求學期間,幾乎所有課程都獲得了最高等級的分數評價。《歷史的真義》這篇論文已經被載入史冊,它是有史以來哈佛大四學生所寫的最長的一篇論文——全文有388頁,現在哈佛的畢業論文篇幅限制(35000字,或者大約140頁,被稱為“基辛格規則”)即由此而來。
青年基辛格沉迷於哲學、歷史和政治學課程,這一時期的他最具有理想主義情懷。他深受康德哲學的影響。
事實上,基辛格91歲時出版的《世界秩序》一書大量引用康德的觀點即為明證。
基辛格對康德的解讀深遠地影響了他自己的思想,這不僅是因為他懷疑鼓吹資本主義優越性的各種唯物論,而美國社會科學家提出這些唯物論是想對抗馬克思列寧主義。
他對黑格爾提出的那種理想主義毫無興趣;黑格爾的理論是一種歷史綜合論,正命題和反命題辯證融合,推動世界勢不可當地向前發展。在基辛格眼裡,最重大的歷史問題是,康德對人類困境(個體會自由面對有意義的道德困境)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能與哲學家對世界終究註定走向“永久和平”的看法調和起來。
基辛格的博士論文(1954)就已經談到了19世紀政治,特別是當時的歐洲著名政治家卡斯爾雷(英國外交大臣)和梅特涅(奧地利首相)對於歐洲政局、世界秩序帶來的巨大影響。他後來還專門寫成了一本《重建的世界》,認為正是卡斯爾雷和梅特涅在拿破崙戰爭結束以後為穩定歐洲秩序作出了種種努力,才使得19世紀的歐洲才能維持總體穩定。
基辛格毫無避諱地指出,和平安寧未必總是正義的,為了實現這專案標,民族起義、進步革命都可以因為不符合穩定秩序以及大國利益的需要,而被無情傾軋——這項觀點貫穿了基辛格的政治理念,影響了他的政治行動,也成為其聲譽爭議的起始來源。
1957年,他的兩本著作《重建的世界》、《核武器與對外政策》相繼出版,由此確立了他在美國國際關係學界的學術聲譽。
基辛格的《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爾雷與和平問題》一書,是以他在哈佛的博士論文為基礎的歷史著作。它的主要內容是研究拿破崙1812年入侵俄國失敗後,特別是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結成神聖同盟以後,歐洲各君主國家為了恢復王統、兼併弱國、爭奪霸權而開展的外交博弈,當時幾乎控制歐洲外交舞臺的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是該書的主角。
基辛格的這部歷史著作,對於梅特涅奉行的均勢外交政策、權變機詐手腕,聯絡當時歐洲列強爭霸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深入研究。其“均勢理論”初現端倪。

03

冷酷的現實主義者
我終生都在從一個美國人的視角反思如何締造和平。
——基辛格 《論中國》
批評基辛格的人幾乎眾口一詞,說他是個現實主義者,真的嗎?
美國的外交戰略在20世紀前半段經歷過從孤立主義到理想主義的反覆震盪,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外交戰略,都源於其清教立國精神,有著深層的理想主義底色。這並不足以讓美國成為完整的超級大國,除非它能夠學會老歐洲的均勢政治。
出身歐洲的基辛格,沒有清教當中的那種道德潔癖,對均勢政治極為熟稔;因其生活經歷,他又對美國的價值觀有著深刻認同。在基辛格的手上,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獲得了一種有機的融合,帶來了美國在20世紀後半段重要的外交轉型。理解基辛格,是理解美國外交的重要入口。
從艾森豪威爾政府、肯尼迪政府、約翰遜政府,再加上之後的尼克松政府,在長達20多年的時間裡,基辛格對於美國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基辛格(右)與尼克松
這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當時的基辛格,所展現給世人的是極度直接的現實主義智囊面目,他不憚於坦言“有限核戰爭”,建言用“全面戰爭”來迫使蘇聯在美國核心利益問題上作出讓步,這使他連續遭到了蘇聯官方、美國知識分子界的連聲譴責;另一方面,他不放棄任何機會來爭取和平,雖然他在尼克松勝選總統以前,並沒有獲得總統授權來表達美國對於國際事務的態度,但是基辛格卻頻頻以白宮政策顧問等邊緣身份,表述實際上是他個人對於地緣政治等敏感問題的觀點。
1971年10月22日,基辛格和姬鵬飛在北京十三陵的石象前合影。圖:新華社記者杜修賢攝
1973年9月22日至1977年1月20日,基辛格出任國務卿——以非美裔身份擔任美國國務卿的第一人,行政權僅次於總統、副總統。
他是美國迄今歷任國務卿中權力最大的一位,被不在少數的批評者認為是沒有原則的現實主義者。與中國打破外交堅冰,在美國保守右翼和“自由主義”左翼的許多人看來,等同於出賣臺灣;而代表美國政府與越南達成停戰協議,這讓基辛格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同樣也遭到了批評。
而在基辛格透過與中國、越南談判來緩解地區形勢的同時,美國政府捲入了智利等拉美國家的軍事政變,造成民主選舉的政府被顛覆,許多知識分子在混亂中慘遭屠殺或離奇失蹤,基辛格本人對於這方面劣跡也並未表示過任何悔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中國人將基辛格定義為老朋友,熱情接待,寄望甚高(希望他在推動中美關係友好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但基辛格本人為了美國利益,向特朗普建言“聯俄製中”也就不會生髮任何心理負擔。

04

100歲,對人類前途的警告
我們生活在一個破壞性空前的世界中。
——基辛格 《人工智慧時代與人類未來》
卸任美國國務卿後,他一直對政界保持著極大的影響力。近年來,基辛格屢屢對中美關係提出各種層面的忠告。


著眼未來,基辛格認為,中美第二個需要對話的領域是人工智慧。他說:
“我們正處於一個初級階段,未來機器可能帶來全球瘟疫或其他大流行病,給人類造成毀滅的不僅有核問題,任何領域都可能。”
他表示,即使是人工智慧專家也不知道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從這次訪問來看,給基辛格濃重、沙啞的德國口音進行錄音轉寫仍然超出了人工智慧的能力)。
但基辛格認為,人工智慧將在五年內成為安全領域的關鍵因素。其顛覆性潛力堪比活字印刷術,而正是後者傳播思想引發了16、17世紀一系列毀滅性戰爭。
我們生活在一個破壞性空前的世界中,”基辛格警告道。儘管原則上人類要介入機器學習的反饋迴圈,但人工智慧還是可能成為全自動的、不可阻擋的武器。“縱觀軍事歷史,由於地理和精確度的限制,過去一直做不到消滅所有對手。(而今)這些限制不存在了。每個敵手都 100%暴露在攻擊下。”
人工智慧不能被廢除。因此,中美兩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潛力進行軍事利用,將其轉化為一股威懾力量。但反過來它們也可以限制人工智慧構成的威脅,就像透過軍備控制談判限制核威脅一樣。他說:
“我認為我們必須就技術對彼此的衝擊展開交流,必須開始朝軍備控制一點點邁進,雙方都向另一方展示有關(人工智慧)能力的可控材料。”
他認為,談判本身就有助於建立互信,使兩個超級大國有信心保持克制。要訣在於領導人有足夠的定力和智慧,能理解為什麼不能把人工智慧推向極致。
“如果你完全靠透過實力達成目的,你很可能會毀滅世界。”
-END-
插圖:本文插圖原作為個人收藏,想購買相關畫作及瞭解其他更多畫作資訊,歡迎加入"藍襪子藝術賞析群"。在"賞析群"裡,喜歡藝術的朋友們一起欣賞畫作,分享日常,還有無底價0元拍賣活動。如果您喜歡藝術,新增下方藍襪子微信,並回復“入群”,一起過有藝術的生活。
新增藍襪子微信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正反讀書
聽說轉發文章
會給你帶來好運
點選“在看”分享你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