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魚第一年是雄性,在海洋變為雌性:中孟高校攜手揭謎團

(來源:上觀新聞)
北京時間2月27日,孟加拉國賈格納特大學與中國上海海洋大學聯合研究團隊在達卡舉行新聞釋出會,宣佈在孟加拉國國魚——鰣魚(Tenualosa ilisha)研究領域取得三項突破性成果,這標誌著中孟兩國在鰣魚生物學特性、資源保護及可持續管理方面的研究邁上了新臺階。
此次釋出會特別介紹了三位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的孟加拉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分別聚焦於鰣魚性別逆轉機制、全基因組測序及群體基因組學,為鰣魚的繁殖管理、遺傳特性解析及資源保護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鰣魚性逆轉現象首次揭示
鰣魚,作為孟加拉國的國寶物種,不僅是該國漁業經濟的支柱,也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與此同時,鰣魚作為最接近中國鰣魚(T. reevesii)的物種,承載著中孟兩國在水產養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共同願景。此次研究成果的釋出,不僅為鰣魚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全球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樹立了典範。

孟加拉國沿海居民捕撈的鰣魚)

研究團隊透過對帕德瑪河、梅克納河和孟加拉灣六個地區收集的203條鰣魚樣本進行分析,首次發現其中7條樣本的生殖組織中同時存在精子和卵子,證實了鰣魚的性逆轉現象。
研究表明,鰣魚在生命的第一年以雄性身份繁殖,隨後遷往海洋覓食,並在海洋中逐漸轉變為雌性,第二年返回河流繁殖。這一發現為理解鰣魚的完整生命週期、繁殖策略及性轉變機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全基因組測序揭示鰣魚獨特特性
研究團隊還完成了鰣魚的全基因組測序,其完整性和質量超過了此前來自印度和孟加拉國的相關資料。研究人員透過對14條鰣魚的九種不同組織進行RNA測序,進一步揭示了鰣魚獨特油性質地和濃郁風味背後的遺傳機制。
同時,研究結果表明,孟加拉國的鰣魚屬於單一種群,遺傳多樣性較低,這對其生存構成了嚴重威脅。研究團隊警告,如果這一種群面臨氣候或汙染相關的災難,可能會完全滅絕。因此,建立綜合管理系統並開展大規模的公眾意識活動,已成為保護鰣魚的迫切需求。

孟加拉國民眾在梅克納河捕鰣魚)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常務副院長黃旭雄在釋出會上表示:“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深化了我們對鰣魚生物學特性的理解,也為全球水產養殖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科學支撐。而對於鰣魚資源,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研究層面,更需要在後續實現對孟加拉鰣魚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促進孟加拉國漁業經濟發展,這也是我們持續推進合作的重要目標。”
中孟科研合作助力可持續發展
自2016年以來,上海海洋大學與賈格納特大學在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及海洋生態監測等領域開展了深入合作。2019年兩校簽署諒解備忘錄和合作協議,此次研究成果的取得,正是兩校長期合作的結晶。

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的三位博士)

有意義的是,此次新聞釋出會介紹科研成果的三位博士均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李晨虹教授分子系統與生態實驗室。“這項研究是近10年努力的結果,是三屆孟加拉國留學生的傳承,忘不了無數個在孟加拉灣野外辛苦工作的日夜和在上海海洋大學實驗室苦幹的夜晚。”李晨虹表示,“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成果為鰣魚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也希望兩校教育合作能結出更多豐碩的成果。”
新民晚報記者獲悉,未來,雙方計劃圍繞鰣魚及其他重要水產物種的生物學特性、養殖技術及資源保護展開進一步研究,並共同申請國際科研專案,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時,雙方將繼續深化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為兩國培養更多水產領域的專業人才。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選文末右下角的“好看”哦。如需定製旅行服務,請給我們留言或者發訊息。
歡 迎 探 討 合 作
聯絡微信:srilanka-nanggii1
斯里蘭卡小妞:資深島民,寫蘭卡最多的中國人。
長居科倫坡的中國記者,出版7本書,斯里蘭卡國營報紙《星期日觀察》專欄作者。曾獨家專訪時任總統、總理、外長、國防部高官,商界人士和藝術家,同時也是旅行者和徒步愛好者,住遍島上酒店,足跡慢行4大洲30多國。
出版作品包括:指南《中國國家地理.斯里蘭卡旅行指南》、旅行筆記《印度,不可思議》, 譯作《勇者征途:攀登七大高峰》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