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白雲站TOD,縫合被鐵路分割的城市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廣州白雲站位於廣州市北部新開發區的中心位置,是亞洲最大的高鐵TOD專案。
東側鳥瞰 ©yangmin/mintwow
這個巨大的交通樞紐預計日均客流量約36萬人次,由包括11臺24線規模的鐵路客站(銜接廣湛和京廣高鐵、京廣鐵路、廣清城際)、6條地鐵線和3個巴士總站構成,並與鐵路站場上蓋開發約17萬㎡和車站周邊約50萬㎡的辦公、商業、服務式公寓等業態進行了一體化的開發。
大屋頂下 ©yangmin/mintwow
這一綜合開發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構築了以公共交通為中心的可持續交通系統,同時也為複合開發和城市公共空間提供了理想形態。
該專案主要有三大特點,分別是實現“用車站縫合城市”的“綠環(Transit Loop)”,吸引客流的“花瓣(Grand Canopy)”,以及明亮的換乘空間“光谷(Station Core)”。
西側半鳥瞰 ©yangmin/mintwow
構成圖 ©日建設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株式會社日建設計

 Transit Loop:綠環
高鐵軌道通常採用地上形式,以儘可能地壓縮成本和降低環境負荷。但這樣一來,也會造成城市的割裂。為了消除這種割裂,白雲站從地下2層地鐵出站大廳到高鐵線路上空,建造了綠環這一立體的步行網路。綠環周邊鄰接城市開發和公共空間,形成了站城一體化的基礎。
綠環由地下2層連線地上3層,跨越5層的高差。在地下二層起點,向南北分別各畫一條環繞車站的圓弧,藉此連線東西兩個相距約400m的地鐵大廳。這條立體環廊在東西種植了不同型別的植物,並與小品組合成休息,漫步等公共空間。除了車站使用者外,附近的居民也可以在這裡自由地度過屬於自己的時間。
綠環 ©yangmin/mintwow
另外,我們還在綠環的最高點——3層標高處,同時也是南北高鐵上蓋部分設定了公共空間“呼吸廣場”。在平常,它可與開發結合用作當地的活動廣場,在春節・國慶節等客運高峰期可以增設進站口作為車站廣場使用。這個彈性空間以靈活變化的形態體現了車站與周邊開發、地區之間吞吐吸納、交流融通的關係,是TOD開發的象徵性場所之一。
北呼吸廣場 ©yangmin/mintwow
從空中俯瞰綠環,其內側為高鐵站房,外側則環形配置了3個巴士總站,交通廣場等公共空間,以及辦公、酒店和商業等城市功能。綠環作為打破區域分割狀態的橋樑,是將公共交通、周邊開發、公共空間,乃至整個地區連線在一起的紐帶,是成就白雲站最重要的元素。
北呼吸廣場 ©yangmin/mintwow
Grand Canopy:花瓣
“什麼是以人為本的車站” ?
經過反覆討論,最終車站立面採用了花瓣,這一約30m懸挑的大屋簷設計。在這個以廣州市市花——“木棉花”為靈感的大屋簷下,遮蔽著廣場、散步路、遊玩場和跑道,是向周邊居民和車站使用者開放的公共空間。
     支撐花瓣的結構由2根沿著花瓣輪廓線的鋼柱構成。箱型鋼柱省略飾面材料,作為花瓣的框架暴露在外,將強有力的結構直接作為外觀設計予以呈現。
花瓣細節 ©yangmin/mintwow
花瓣的結構體由地下4層地鐵站臺的柱子支撐。考慮到其荷載限制,花瓣採用了PTFE膜材料,以實現結構和外裝的輕量化。膜這種材料不僅易於加工,也便於運輸,因此對製作尺寸的限制較少。透過使用長達30m的膜材,實現了無縫的木棉花立面。
花瓣底部安裝有上照燈,在夜間可以根據主題向花瓣膜上投影不同光線,使車站在城市中呈現出豐富的姿態。花瓣宛如舉行畫布,人們的活動在其襯托下成為了主角。這一人城交融的場景,正是新時代車站的立面與城市的象徵。
夜景 ©yangmin/mintwow
Station Core:光谷
光谷由地下2層地鐵站廳連線到地上4層,串聯了各層流線。它不僅是重要的換乘空間,還是乘客進入車站時首先看到的空間,是車站的門面。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創造明亮的開放空間,實現“達到之感(Sense of arrival)”的營造。
西側光谷 ©yangmin/mintwow
光谷沿南北方向佈置,因此總是光線充足,是一個視野開闊。同時為了兼顧採光和遮陽,我們在分析全年太陽角度的基礎上,沿著拱梁配置了3種角度的百葉,以實現最佳的採光效果。我們在人群容易停留的中央部分儘可能地製造陰影,人流移動較多的兩側扶梯周圍則儘量保證採光確保明亮。
候車室 ©yangmin/mintwow
另外,遮陽百葉與拱券之間的次梁結合一體,使優美的結構序列直接成為外觀設計的一部分,實現了建築與結構的一體性。
同時與車站立面花瓣的懸挑梁相對,我們在光谷朝向室內的一側也設定了對稱的弧形柱,進一步確保結構了的穩定性。
光谷內景 ©yangmin/mintwow
這是一個人群被光引導的空間。雖然是地下2層,但直射和漫射光會隨著早中晚的推移形成光影變化的環境。光谷就在這些細微的變化中歡迎著來到這座城市的人們。
這裡是站城一體化的出發點,也是人們舒適旅程的起點。
專案概況
專案業主|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聯合體單位|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專案位置|中國廣州市
建築用途|鐵路設施
用地面積|213,700㎡
建築面積|452,450㎡
建築高度|39.7m
高鐵開通|2023年12月26日
專案團隊|陸鍾驍、丁炳均、馬驌驦、手錢光明、石澤英之、馮淇欽、野村哲、高木義雄、劉超
發文編輯|Wenjin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Sherry 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