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胡楠楠
編輯|米娜
在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因為開會時坐在王傳福和雷軍中間,虞仁榮出了圈。
一時間,許多人都關心起了虞仁榮是誰?
虞仁榮今年59歲,他身上有許多標籤:清華學霸、中國晶片首富。其創辦的韋爾股份,目前是國內最大的影像感測器廠商,在全球排名前三,僅次於索尼和三星。公司也是小米、華為、比亞迪等的供應商,其產品廣泛應用於手機、汽車等領域。
截至2月21日收盤,韋爾股份市值1921億元。按虞仁榮在韋爾股份直接持股27.44%計算,虞仁榮身家高達527億元。
他也是中國首善。在2024年的胡潤中國慈善榜上,虞仁榮以53億元的捐贈額,成為中國首善,排在雷軍前面。
在中國晶片領域,虞仁榮相當於領袖式的人物。有接近虞仁榮的人士評價稱,虞仁榮的晶片事業,每個節點都恰好切中了時代脈搏,這是成功的一大關鍵。“(20世紀)90年代搞電子元器件貿易,新世紀逐步轉型做晶片設計,後來乾脆以小吞大併購海外巨頭,他的每一步都比時代剛好快半步,天賦異稟地抓住了時勢,順勢而為。”
某種程度上,虞仁榮的晶片創業路,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化路。
虞仁榮本人頗為低調。此前,除了半導體領域,他的名字並不為公眾熟知。但這次座談會後,他成了大家都想了解的人。

不安分的清華學霸
1966年,虞仁榮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鍾包村。據稱,他和“世界船王”包玉剛是同村人。
從小,虞仁榮便刻苦學習。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中學——鎮海中學。1985年,虞仁榮以鎮海區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了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後更名為電子工程系)。
這一屆也被稱為“清華EE85黃金一代”,走出瞭如今半導體行業的多位知名大佬。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兆易創新創始人舒清明、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等,都是他的同學。
在同學眼中,虞仁榮極具天賦和商業頭腦。關於虞仁榮的大學時期,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他在大一時打了一通宵麻將後,第二天早上參加全校數學競賽,竟然還拿了第一。有熟悉虞仁榮的人士稱,“這事是真的,在韋爾內部津津樂道。”
虞仁榮的經商頭腦,在清華求學期間便展現了出來。學業之外,他利用課餘時間倒賣試卷,把北京海淀的試卷,賣到外地,從中賺取差價,也因此成了小有名氣的“試卷經銷商”。
畢業後,虞仁榮進入浪潮集團,成了一名工程師。但短短兩年後,虞仁榮便辭去了這個“鐵飯碗”,轉頭進入了香港龍躍電子有限公司,擔任北京辦事處經理,主管電子元器件的代銷分銷。
這個決定,很多同學都大吃一驚。“當時所有人都覺得我瘋了,但我知道晶片產業缺的不是科學家,而是能把技術變成商品的人。”虞仁榮說。
就這樣,他在龍躍電子幹了6年。也是這段經歷,讓他摸透了中國電子產業鏈的痛點,也為之後的創業埋下了伏筆。
在將貨源和渠道都摸清楚後,虞仁榮果斷辭職。1998年,32歲的虞仁榮開始創業單幹,在北京成立了華清興昌科貿有限公司。短短幾年時間,便做到了北京最大的電子元器件經銷商,年利潤高達1000萬美元。
但虞仁榮發現,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做經銷商只能喝口湯,要想吃肉,必須搞自主研發。”

“兩條腿”走路
2007年,當多數同行還在倒賣賺差價時,虞仁榮再次跳出了舒適區,在上海創立了韋爾股份,開始打造自研品牌。他選擇從一個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且市場需求大的半導體產品入手——半導體分立器件和電源管理晶片。

來源:視覺中國
眾所周知,半導體行業是一個資金和技術高度密集的領域。創業初期,為了持續獲得資金,虞仁榮選擇“兩條腿”走路。用電子元器件分銷賺的錢,來支撐自研半導體產品。
而且,這種模式也有一個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用別人的產品探路,及時瞭解使用者需求,然後在自己的產品上隨時整改。靠著這種方式,韋爾股份的實力也逐漸雄厚起來。
但這還不夠。為迅速壯大規模,虞仁榮開啟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透過“技術+資本”雙輪驅動模式——一方面,透過內部孵化和持續研發,不斷提升公司的技術實力;同時,也透過外延併購,迅速進軍積體電路的主流賽道。
雖然是技術出身,但經過多年的商業歷練,虞仁榮善用資本去推動韋爾股份發展。有接近虞仁榮的人士稱,虞仁榮的投資風格迅速果斷。與此同時,也天賦異稟地抓住了時勢,這些都是他晶片創業和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
2014年,韋爾股份抄底收購了北京泰合志恆,切入衛星直播晶片領域;2015年,又收購了無錫中普微電子有限公司,進一步拓展至射頻晶片領域。在連續整合了多家國內晶片設計企業後,韋爾的研發團隊和產品線,迅速完善了起來。
此後,收購的腳步一直沒停。

一場“蛇吞象”式的併購
2019年,韋爾股份成功收購了全球第三大CMOS感測器企業豪威科技。這場併購,被稱為中國半導體史上最經典的併購,業內也將這場收購,稱為“蛇吞象”式的併購。
2017年,僅上市兩個月,韋爾股份便釋出公告稱,擬收購北京豪威半導體86.5%的股權。當時,韋爾股份的市值僅80億元,利潤只有1.37億元,而豪威科技當時的總資產卻高達120億元,位列全球影像感測器市場前三。收購規模遠超公司當時的市值。
這場收購也阻力重重,曾受到當時豪威大股東的明確反對。不過,虞仁榮憑藉其強大的人脈以及併購能力,最終以“增發股份+支付現金”的方式,以超150億元拿下了豪威科技。
這場收購的回報頗豐——此舉使韋爾股份一舉成為全球第三、國內第一的影像感測器廠商。
收購當年,韋爾股份的業績便大漲。據韋爾股份2019年年報顯示,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36.32億元,同比增長40.51%。其中,半導體設計及銷售業務收入為113.59億元,佔比達到83.56%;公司歸母淨利潤為4.6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21.14%。豪威科技的CMOS影像感測器業務,成為韋爾股份的核心收入來源,佔公司2019年營收的七成。
截至目前,豪威科技仍貢獻了韋爾股份的大部分營收。據韋爾股份2024年中報,韋爾股份來自影像感測器解決方案的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達到77.15%,其中豪威科技作為影像感測器業務的主要運營主體,貢獻了絕大部分收入。
虞仁榮的身家也“水漲船高”。2021年,虞仁榮以12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00億元)的財富,成為“中國晶片首富”。在2022年胡潤髮布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中,虞仁榮以950億元的財富,繼續穩坐中國晶片首富之位。

敢在無人區修路
在虞仁榮看來,技術領先是公司持續成長的關鍵。因此,研發也被韋爾股份作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自上市以來,韋爾股份的研發投入便逐年增長。2017年到2021年,韋爾股份的研發費用從8499萬元增長到21.1億元。2024年上半年,韋爾股份半導體設計業務研發投入金額約15.82億元,佔半導體設計銷售業務收入的15.18%。

來源:視覺中國
但虞仁榮仍有一種緊迫感。
據“Tsinghua校友資本圈”報道,在近日的座談會上,虞仁榮罕見發聲,“現在手機CIS我們追平了,但汽車、醫療、航天級晶片仍被,‘卡脖子’。半導體戰爭,本質是底層技術的戰爭。”虞仁榮說。
有內部人士透露,虞仁榮給團隊定下了死命令:2025年前攻破車規級晶片全自主產業鏈。
儘管豪威科技入局汽車CIS領域較早,但在2020年以前,該市場六成以上的份額,都是握在美國企業安森美手中的。不過截至目前,汽車業務已經成為韋爾股份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去年12月的投資者交流活動上,韋爾股份稱“汽車業務是公司在影像感測器應用中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持續增長。”
在晶片創業這條路上,虞仁榮還在繼續往前走。
與此同時,他還捐資辦學,希望從基礎教育層面助推國內科研創新、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問題。2022年,寧波官方正式宣佈:虞仁榮將捐資300億元,在家鄉建設一所高標準的理工類研究型大學。其中100億元用於大學的基礎設施建設,200億元作為辦學資金,用於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基本運營費用,這所大學暫定名為寧波東方理工大學。
正如他曾在清華演講中說的,“晶片產業沒有捷徑,但敢在無人區修路的人,終將定義遊戲規則。”
參考資料:
《虞仁榮,拆解背後百億晶片帝國》,科創板日報
《從清華學霸到中國“晶片教父”:虞仁榮如何用20年改寫半導體江湖?》,Tsinghua校友資本圈
《坐在王傳福雷軍中間,“最拽”晶片大佬什麼來頭?》,財經天下WEEKLY
《中國晶片首富虞仁榮發家史》,礪石商業評論
《坐在王傳福和雷軍中間的企業家,有多牛》,正和島
《從窮小子到中國晶片首富,他豪捐300億建大學》,最華人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