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出一個最“大起大落”,甚至處於“失控”狀態的演員。
Sir一定會想起凱奇的名字。
從年輕時不想蒙受“科波拉家族”庇廕,改名換姓從龍套演員做起。
終於成為好萊塢一代巨星。
到人過中年,欠下一屁股的賭債,什麼電影都接。
又變成了爛片之王。
甚至前年《天才不能承受之重》後,凱奇叔終於還完賭債,來了個華麗翻身,人們以為他再次崛起了。
可沒想到。
緊接著的,又是一大堆的爛片襲來。



再也不值得期待了?
也不是。
一年多以後,凱奇又帶著新片華麗地殺入了我們的視野——
A24出品。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1%。
一個禿頂中年老男人的形象,直接讓他時隔21年後再次提名了金球獎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甚至還被Variety雜誌預測為第96屆奧斯卡影帝的候選人。

凱奇又打了一場翻身仗?
歡迎來到,“爸的多元宇宙”——
夢想情景
Dream Scenario

文| 西貝偏北 Sir電影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01
夢男竟是我自己?
曾經看過一則關於“夢男”的都市傳說。
很有意思。
說是2006年,紐約,一位病人向她的精神科醫生講述了夢中反覆出現的一個陌生男性形象。
於是,醫生據此繪製了這名男子的肖像。
可沒想到的是。
之後四位患者,居然也認出了這一面孔,他,也出現在了他們的夢裡。
是有某種交集?無意識“榮格原型”?
更離奇的是。
隨著故事和男人肖像在網路上的傳播,全球超過8000人聲稱在夢中見過這位神秘男子。
而這位男子在不同人夢裡的行為和扮演的角色也多種多樣,時而是浪漫甜蜜的幻想物件,時而是大開殺戒的殘忍屠夫。


《夢想情景》裡凱奇飾演的角色,就是那個“夢男”。
他是時而一臉Loser象,時而滿臉WTF的中年禿頂大叔,保羅。

作為兩個女孩的父親,他對女兒們的要求總是“略顯爹味”。
作為生物學教授,他上課寡淡無趣,學生大多數昏昏欲睡,還不時交頭接耳。
作為研究進化論的學者,年過半百的他毫無業績,想出書,但沒出版商想和他合作。
和同行洽談,想把自己的名字加入新書,被問及研究進度,他其實還沒真正開始……



沒錯,保羅陷入中年危機的泥潭。
生活裡唯一的異常就是,他會沒來由地出現在別人的夢裡。
在女兒的夢裡,他是游泳池旁的清潔工。清掃著秋天的落葉,在女兒失重向天空飛去時,面對女兒的求救聲不為所動。
在前約會物件的夢裡,他是在車禍現場閒逛的人。女人懷裡躺著被車撞的好友,而他從車前路過,還親切而詭異地打起了招呼。
在學生的夢裡,他時而是在荒野血獵中的閒逛者,目睹學生被血人摳出眼球;時而是地震中處變不驚的漫遊者;時而是被鱷魚圍攻的女孩身邊的路過者……




這些夢的共同特點有兩點:
1、都是噩夢,發生了一些追殺、車禍或危險的意外事故。
2、保羅作為一個旁觀者出現,從來不想幫忙。
保羅的前物件是一個寫心理學文章的作家,在她的傳播和臉書連結下,保羅的事廣為流傳。保羅成了媒體所說的“夢境流行病”的中心。
開始,在名人效應下的他,收穫了無數粉絲。
學校裡,他的課上座無虛席,學生們紛紛講述自己有關他的夢境,和他握手留念。
家裡,大女兒認為他很cool,小女兒主動邀請爸爸開車送她上學。
課外,有名人的晚餐派對邀請他和妻子參加,有公司請他出面聊他的夢想。

可事情開始變得奇怪。
他開始在別人的夢裡“有所行動”了,可情況卻變得更糟。
他會在少女的夢裡和人家發生性關係,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對女兒大喊大叫,會毆打、敲擊甚至掐死自己的學生和好友的妻子……



這些夢圍繞“性與暴力”展開的噩夢,讓女兒對他敬而遠之,學生紛紛抵制上他的課,甚至上心理學的課程也無法緩解,校長只好停他的職。
不止如此,保羅車上被學生噴上了“Loser”;小女兒質疑他如果不是個壞人,為什麼在夢裡會那麼卑鄙呢?
工作停滯,朋友絕交,妻女牴觸,保羅簡直要發狂。
一夜之間,他從“最有趣的人”,變成了“最令人討厭的人”。
可是,保羅明明什麼都沒做啊!

02
瓦解,從內部開始
老實講,如果你想探究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神奇的入夢事件,你大概是會很失望的。
《夢想情景》有著A24這幾年一以貫之的老問題——
高概念,低邏輯。
從人們為什麼都會夢到保羅,到夢裡的保羅為什麼會從“旁觀者”到“作惡者”,影片都未給出科學甚至玄學的解釋,這也是讓觀眾洩氣的最大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們其實很容易看出主創的用意:
怎麼發生的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事件發生之後,我們又看到了什麼。
沒錯。
根據上文的描述,你大概也會知道,這部電影是拿“夢男”的殼,討論著一箇中年危機和取消文化的話題。
但更重要的。
可能是每一對中年夫妻,都能在這個故事裡看到自己的“焦慮”。
一個例子。
保羅嘗試“澄清”過。
可當他頭貼藥膏、淚流滿面地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的痛苦時,遭到的卻是更大的敵意和罵聲。
難道我不是整件事的最大受害者嗎?
是因為人們想象了我已經做了一些事。
這真的公平嗎?
我應該因此受到懲罰嗎?

就連妻女看了都連連搖頭,認為他“自私”、“不夠真誠”。
在她們看來,這更像是喋喋不休的抱怨,而非迎合大眾的聲音去自我檢討。
於是在一次攻擊事件後。
妻女覺得恥辱,不願和他再有交集。
為什麼本應最理解、關愛保羅的家人,都對他如此怨氣深重?

這不得不說到這幾年,A24透過“高概念”,在戳破中產階級家庭底層焦慮的“努力”。
《楊之後》用一個機器人楊融入喪子的家庭來探討家庭成員缺失後的拯救;
《呼朋引伴》用舅舅帶侄子的一段經歷,探討了孩子與大人的關係,其實是兩段生命的雙向探索;
《瞬息全宇宙》式的大放異彩,母親在時空穿越中解決和女兒不可調節的矛盾,就算是塊石頭,也要打破“不能動”的規則,向女兒靠近一點點……



而保羅的中年危機,在機器人與人類、單身叔叔與單親侄子、移民美國的東亞母女之下,顯得那麼普通,近乎平庸。
可卻戳破了中產家庭在“經營生活”的理念之下,依靠“扮演”維繫家庭運轉的失效。
最常見的,就是無處不在的藏與瞞。
有情感上的虛與委蛇。
當保羅與其他女教授見面聊業務時,妻子讓保羅錄音。
表面想聽保羅“如何復仇”,實際害怕保羅出軌。
雖然對妻子說自己“力不從心”,這也沒能阻止保羅對外界的誘惑來者不拒。
他始終期待一場外遇。無論是在和前約會物件相處時,聽說對方只想利用他寫文章的失望,又馬上甩鍋給妻子;遇到想要還原在夢裡和他做愛的少女的荒唐行為時並不拒絕,以被動的姿態享受著豔遇的歡愉。


有工作中欺瞞成性。
保羅盛名在外時,有一家新型廣告公司想用他做“潛意識營銷”,可到他轉述給老婆時,成了對方想請他出書,並且要約談大客戶。
保羅常把“出書”的夢想掛在嘴上,可他從未精進研究、筆耕不輟,因為那本書不過是他用來逃避夫妻關係、生活問題的幌子。
而妻子也並非完美無缺。
她利用保羅的名氣加入工作的新專案組卻毫無心理障礙;在保羅與她分享成就時告訴他“不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本質上,她不相信保羅的實力,在保羅受挫時的表面關心更像完美妻子的表演。
我知道這不是我的專案
但我很樂意以某種方式參與其中

在生活中的“雙標”。
保羅在餐桌上禁止女兒們用手機,貌似關心地詢問她們的校園生活,甚至想要忽視持續作響的電話鈴聲。
可當他發現是重要電話時,他又“打破規定”,接起電話。
這種“雙標”,又何嘗不是一種對家人的虛偽敷衍?

所謂的“夢男”事件,更像是一針強心劑。
逼迫這個家庭,直面積壓已久的問題。
03
黑紅也是紅……嗎?
凱奇後來在聊這個角色的時候很淡定地說:
我有足夠的生活經驗來扮演保羅

△ 圖片來源:B站up主,CageCN凱奇叔迷會
什麼經驗?
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的經驗。
不知你發現沒有,這些年凱奇所飾演的角色,無論好壞,基本上都是喜劇。
演自己是喜劇,演教授是喜劇,就連演一個可怕的吸血鬼,還是喜劇。
為什麼?
這與大眾對凱奇的“認知”有關。
簡單來說,這些年凱奇“混亂而失控的人生”標籤深入人心,網路上流傳著被誤認為流浪漢趕出酒店的畫面,流傳著結婚4天閃離,卻跑去唱《紫雨》的畫面。

更不用說。
那些把他歷年誇張的表演截出來,並命名為“凱奇瘋了”的梗圖。





當這些從不同的影視作品中截取出來的各種崩潰的場景,就像《夢想情景》中的“夢男”一樣迅速在網路上爆發後,凱奇直接傻了:
這令人困惑
令人煩躁
令人受刺激
令人匪夷所思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也難怪,他會說有演這個角色的“經驗”。
這完成了從銀幕由外到內的閉環。
但問題是。
這樣默默在大眾中形成的認知,真的就是事情的真相嗎?
就拿上面的梗圖來說。
第一張,出自《吸血鬼之吻》。
表面上看,“生吞了兩隻活蟑螂”是一次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的行為。
但實際上。
一開始主創只是想讓他吃個生雞蛋,但凱奇認為這不夠極致,給改成了吃蟑螂。
他是為了影片本身的效果——
“我覺得這是一個商業決策,因為當觀眾看到蟑螂被我丟進嘴裡時,就像看到《生死時速》中的公交車爆炸了一樣,人們真的會作出反應,這就像價值200萬美元的特效,而我所要做的只是吃一隻蟲子。所以,這是一筆好生意。” ——美國商業內幕網
第二張,出自《變臉》。
關於這張圖最常見的解釋是,“我差點笑出聲了!幸好忍住了!終於還是忍不住,哈哈哈哈哈!”
形象嗎?
的確很像。
可實際上,這段劇情裡,凱奇所謂的“忍住笑”,其實是“忍住哭”,他換了臉,於是在他癲狂發笑的假面下,肉眼可見,其實藏著深不可測的悲痛。
是的。
本來是為角色的“犧牲”,和成熟演技的展現。
如今,卻都變成凱奇“瘋了”的“證明”。
就像《夢想情景》中。
保羅被邀請做毫不相干的雪碧廣告。
這足以證明。
當一個普通人被符號化,他可以是鼓舞人心的雞湯,可以是不擇手段的毒藥。
但唯獨不是他自己。
哪怕他努力發揮能動性,這個社會中尋找喘息的空間,也避免不了淪為商品的命運。
所以真正的凱奇是怎樣的?
至少在他自己的認知中,凱奇否認自己為還債出演的電影是“爛片”,因為他自己對待表演“從不敷衍”。
就拿這幾年的“爛片”來說吧。
《曼蒂》,豆瓣5.4。
可你看這個鏡頭,從一開始隱忍再到想痛哭但又剎住,強瞪雙眼,全是燃燒的恨意,兩分鐘時間,他把痛、悲、怒的人物情感層層剝給你看。

你說這會是拍爛片該有的表現嗎?
《救豬行動》,豆瓣6.0。
凱奇再次切換表演風格,從戲劇張力迴歸安靜自然。

這是我們所認知的那種“瘋癲”嗎?
更不用說,早年諸如《離開拉斯維加斯》《賭城蜜月》《改編劇本》之類的電影中的精彩表現了。
說到這裡。
忽然又想起了之前伊桑·霍克對凱奇的評價,他說:
除去他最差電影的那一半
只保留最好電影的一半
那你一定會震驚

這是2013年說的,現在來看,當然“爛片”的比例會上升許多。
但。
如果單純以“表演”來看,這樣的評價其實並不過時。
只是可惜的是。
在這個資料就代表潮流的時代裡,人們並沒有多大的興趣去了解那些刻板印象或者“大眾認知”背後究竟合不合理,真不真實。
人們寧願將其當做一個樂子。
沒錯。
這樣的病毒式傳播也會讓他很紅。
所謂“黑紅”也是紅。
只是這樣的結果,有可能,真的不是凱奇願意看到的。
畢竟。
他從未丟掉過自己的“專業”。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