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小華
來源:公眾號 彭小華愛聞思修
01
序言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我加入了“九林悅讀會”,在這裡遇見一群對兒童、青少年教育有共同興趣的朋友,大家在這裡討論和分享自己的相關思考,我受益良多,覺得貢獻自己的觀點——哪怕淺陋——也是責任所在,所以,當敏雯邀我做2月份讀書會導讀時,我愉快地答應了。
本次讀書會閱讀的是美國作家貝蒂.史密斯著、方柏林翻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故事發生在二十世紀初至一戰期間的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圍繞一個貧困的移民家庭展開,主角是一個名叫弗蘭西.諾蘭的第三代移民後裔小女孩,故事由第三者敘述,透過弗蘭西的視角和立場,細緻地講述了這個小女孩成長的艱難不易,最終憑著夢想和努力,成功實現了大學夢——出生卑微的人改變命運的一個起點。
作者把故事命名為“A Tree Grows in Brooklyn”, 無疑,這棵樹喻指弗蘭西。具體地說,這是一棵“天堂樹”。作者說, 這種樹長在貧窮的區域,生命力特別頑強,是唯一可以長在水泥地上的樹。真地有這種樹嗎?我上百度和谷歌查閱,的確有這種樹,但是,我沒有落實天堂樹——也叫臭椿,是否真地可以長在水泥地上。不過,這對我來說不是很重要。我寧願認為這是作者的美好寓意,目的是強調就像“天堂樹”一樣,弗蘭西如何在極其惡劣、僅有著最低限度的物質資源的條件下,像天堂樹一樣長得枝繁葉茂,取得了個人成功。
02
我讀到的故事
弗蘭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是來自奧地利的第一代移民。他們沒有受過教育,養育了四個女兒,其中,弗蘭西的母親凱蒂是最小的女兒,一個美麗的女子。凱蒂上過幾年小學,學會了英文,由於家貧,她早早輟學,到工廠做工,又早早地戀愛、結婚,繼而在自己尚且衣食不周的情況下迅即懷孕、生下了弗蘭西,次年又生下了弗蘭西的弟弟尼雷——我想,說凱蒂和約翰尼的結婚、生育是兩個幼稚的年輕人近乎兒戲的行為並不為過,自己尚且居無定所、朝不保夕,就稀裡糊塗地把兩個孩子帶到世界上,當然註定了兩個孩子生活的窮困,以及遭遇的種種艱難。
弗蘭西的祖父母是愛爾蘭移民,同樣沒有受過教育。他們養育了四個兒子,除了弗蘭西的父親約翰尼以外,都沒有來得及結婚、生子,就早早地過世了。約翰尼長相英俊,有藝術氣質,善於唱歌。他有夢想,但是,懦弱、無能,沒有養家的能力,在酒吧唱歌獲得的一點錢,很多被他用來買醉,逃避現實,最終,在妻子懷著第三個孩子時,他被他引以為傲的“服務員工會”解僱,終於在絕望中精神崩潰,離家出走,病倒街頭,死於酗酒與肺炎。
如果說約翰尼從來沒有成長、成熟,那麼,懷孕、生育、成為母親以後的凱蒂則迅速地成熟、務實。認識到丈夫承擔不起養家餬口的責任以後,她成為家庭的頂樑柱。她做著繁重的清潔工作,保障一家四口的基本生存條件;她精心籌劃,還教會孩子們如何以最少的錢,購得可能的最多最好的食物;她還是一個富有創意的廚師,以最差的食材,如發黴的麵包,為孩子們做出美味的菜餚;無論物質上多麼貧窮,她都一絲不苟地為孩子們過節日,窮得有志氣,日子過得並不苟且、無趣。
凱蒂不僅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她也是家裡的精神中心,孩子們的教育、未來發展由她一手謀劃。像她的母親瑪麗一樣,她矢志讓孩子們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為此,她聽取了母親瑪麗的建議:一定要讓孩子閱讀、受教育、有想象力。她忠實地實施了母親的建議,並接受了母親推薦的她所知道的最好的書——《聖經》與莎士比亞的作品。
自從弗蘭西出生,凱蒂堅持每天晚上給她讀一頁《聖經》,兒子尼雷出生以後,也跟著姐姐一起每晚聽媽媽朗讀——我想我們可以同意,弗蘭西之所以喜歡閱讀,與從小媽媽給她讀書的影響分不開。因為喜歡閱讀,後來她還學會了編故事,因為富有想象力、作文寫得好而獲得老師的嘉勉,併產生了作家夢;父親去世以後,因為閱讀能力強、速度快,她找到一份讀報紙的工作,冒充16歲、實際上才14歲的她賺得數倍於她母親累死累活才能掙到的薪水,家庭經濟條件立刻改觀。
瑪麗還給了女兒另一個重要的建議:做一個存錢罐,無論如何每天擠出五分錢存進去,等存得足夠久足夠多,就可以買一塊地。買一塊地,是貧窮的移民改變命運的另一個夢想。凱蒂同樣忠實地執行了母親的這個建議,並把這個習慣教給弗蘭西姐弟,兩個孩子從小就會從賣破爛換取的錢中先存五分錢到存錢罐裡,剩下的才買自己喜歡的小零食、小玩意。雖然凱蒂母子沒有如瑪麗希望的存到足夠買一塊地的錢,但這個“罐子銀行”幾次在最危急的時候發揮了作用,包括在約翰尼死後為他買了一塊墓地。
除了送孩子們上學,凱蒂甚至讓孩子們接受奢侈的鋼琴與聲樂教育。她當然付不起學費。她透過勞務換取的方式,以從本來就短缺的食物中擠出咖啡與甜點招待老師的附加條件,請到鄰居鋼琴、聲樂教師姐妹教孩子們鋼琴與聲樂,並且自己也參與學習——她比孩子們學得快、學得好,可以在老師不在的時候,監督和輔導孩子們練習。
如果說約翰尼在家庭經濟支援方面乏善可陳,在情感的意義上,他儘量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尤其是對於弗蘭西而言。由於凱蒂明顯地偏愛弟弟尼雷,父親溫暖的愛對弗蘭西的母愛缺損是巨大的精神支援,他還教給孩子們美國精神,告訴他們在這個國家一切都有可能。
約翰尼是生活的失意者、失敗者,但是,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家庭夫妻衝突、互相抱怨。凱蒂雖然對丈夫感到失望,但依然愛他,孩子們也始終愛父親、尊重父親;約翰尼死後,他的朋友們送來了大量的鮮花,朋友們對約翰尼的愛重讓凱蒂和孩子們為他感到驕傲;更關鍵的是,他常常喝酒的酒吧老闆不僅出於友誼豁免了他生前欠下的不菲的酒債,而且,向就要生產、最需要錢卻無法勞作掙錢、眼看就要陷入絕境的凱蒂母子伸出了援手,以凱蒂能夠接受的體面、有尊嚴的方式——無論多麼艱難,她從不接受施捨——讓弗蘭西姐弟放學後去他的酒吧打工,從而使這個家庭度過了難關。
弟弟尼雷是弗蘭西的童年玩伴。姐弟倆互相陪伴,一起玩耍、一起撿破爛、一起為媽媽跑腿。如果沒有弟弟,弗蘭西的童年會孤獨得多,尤其她缺少小夥伴,剛上小學的時候,又因為家貧、穿得不好而被老師、同學嫌棄,弟弟的存在解除了她許多的孤獨,增加了許多的快樂——直到後來中學畢業後,他們為謀求家庭的生計各自工作,而這時,她已經是情竇初開的少女,開始有男孩子追求了。
對於弗蘭西來說,凱蒂的姐姐、姨母希希也是一個重要的情感支援。希希姨媽寵愛她,會給她一些特別的小禮物,帶她和弟弟做媽媽甚至都不可能允許的活動,當她在小學受到同學欺凌、下課時間沒有機會使用廁所、上課期間老師又不準請假如廁,結果把尿拉在褲子裡,還要為此受到媽媽不問緣由的責罵的情況下,為弗蘭西去學校伸腰,經過她的威脅,老師再不敢不讓弗蘭西上廁所;當弗蘭西作文以外的所有科目以A的成績畢業時,弟弟的畢業成績大多是B、C,在無法分身參加不同學校同時舉行的兩個孩子的畢業典禮的情況下,凱蒂選擇去參加她更喜愛的兒子的畢業典禮,這時,希希姨媽代替家長參加了弗蘭西的畢業典禮——令弗蘭西喜出望外的是,父親生前已經交給希希姨媽一筆錢,請她在弗蘭西畢業典禮時,為她送上鮮花,同時,也是在畢業典禮上,她才知道原來老師、同學們都喜歡她。
中學畢業後,父親死了,家裡添了小妹妹,媽媽掙錢的能力下降,家庭經濟更加窘迫,凱蒂決定讓成績平平、不想上學的尼雷繼續上高中,而成績優異、渴望上學的弗蘭西則必須放棄學業,協助她掙錢養家。弗蘭西非常不情願、覺得不公平,但還是服從了母親的要求。她不肯放棄學業,另闢蹊徑,透過在暑假修大學課程等方式繼續學習,最後,她通過了所有修讀的課程考試,以至於有條件不經過高中教育,直接被密執安大學錄取——至此,她的個人夢想、外祖母和母親認定的透過受教育、上大學改善命運的夢想,終於圓滿實現了。
如果說此前弗蘭西的家庭常常烏雲密佈,那麼,命運在這時候向她、凱蒂和整個家庭都展開了笑臉:她接到大學錄取通知、得到一位同時也要上大學、未來準備做律師、從政的有為青年的愛情表白,同時,凱蒂也苦盡甘來——她長期的仰慕者、善良、事業成功、經濟條件優越的麥克舍恩向她求婚。她不僅贏得了一位優秀的情感伴侶,而且,他還許諾支援弗蘭西和尼雷的學費,並負責養育凱蒂才一歲的小女兒勞瑞。
03
弗蘭西:
母系精神之花結下的果實
無疑,這本書是獻給弗蘭西的。無論擱在哪個時代和哪種文化背景下,她的故事都足夠勵志:出生卑微,資源匱乏,透過個人奮鬥,被大學錄取,取得了擺脫靠體力勞作的低收入底層生活、進入靠智力的中高等社會。我當然為弗蘭西的成功感到興奮,但是,如果說她是這份成功的果實,那麼,作為母親、作為養育(parenting)與親子關係研究者、諮詢師,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她的主要養育者、她的母親凱蒂——當然,如同我在故事敘述部分已經呈現的,她的父親約翰尼、姨母希希都發揮了重要的支援作用,而追溯她的根本精神來源,她的外祖母瑪麗的身影凸顯出來。
弗蘭西傳承並直接受益於她外祖母言傳身教給她的母親及姨母們的信念與堅韌。從瑪麗到母親凱蒂及兩位得到濃墨重彩描寫的姨媽希希和艾薇,我們看到一群勇敢面對生活、面對困難、勇於擔當、絕不言敗、永不褪色的女人,而且,作為母親,她們決心透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孩子改變命運、過上更好的生活,而實現的途徑,就是教育。相對於女人們,祖母、母親和姨母們嫁的男人都是生活的失敗者,更是精神上的弱者——當然,外祖父更糟糕、凱蒂的父親甚至遠遜於弗蘭西的父親。約翰尼對弗蘭西充滿了溫柔的父愛,而凱蒂的父親是個冷酷、自私的父親,一心希望女兒們13、4歲就為他掙錢,對她們的命運漠不關心,以至於作為母親的瑪麗為了保護女兒們免受他的壞影響,不讓她們講她和丈夫的母語德語、而是隻學習英語,以此隔斷丈夫同女兒們交談的可能。
瑪麗自己目不識丁,在她的基礎上,四個女兒中有三個都上過學,比她有文化。她深知教育對於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並把自己的觀念教給女兒凱蒂,凱蒂則忠實地落實了她母親的教導,從女兒一出生就給她閱讀,從而為弗蘭西打下了愛閱讀、好學習的基礎。
凱蒂對女兒的教育主要的不是言傳,而是身教。她的堅忍不拔、她的勤勞、聰明、好學,是給女兒無言的示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女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弗蘭西越來越多地放棄了她父親不切實際、耽於幻想的精神氣質,而越來越體現出她母親那種務實、透過努力實現夢想的精神氣質。
她是她的外祖母、母親的升級版,她傳承並超越了她們,實現了她們未曾實現的理想。在這個意義上,她的成功既屬於她,同時也屬於她們。
現代養育中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是:母親的素質、精神氣質對於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無論好壞。弗蘭西的成長故事應證了這個觀點。
其實,凱蒂自己也是一個成功者——這一點也許容易被一些讀者忽略。她不僅培養了兩個優秀的兒女,幫助他們打下了擺脫底層命運的基礎,而且,她自己也同樣成功地擺脫了卑微的底層命運。也許有人會不以為然:她不就是嫁了一個好男人嗎?是的,不過,我們馬上可以問另一個問題:那個好男人為什麼想要與她共結連理、攜手人生,還願意供她的兩個孩子讀大學、為她養育另一個才一歲的小女兒?
這個世界上有完美的母親、完美的養育方式、完美的成長過程嗎?我想是沒有的。
凱蒂是在物質和思想兩個方面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生下的弗蘭西。審視弗蘭西的成長,作為讀者、旁觀者,也許難免覺得兒童弗蘭西家太窮了、太卑微了、過得太可憐了,尤其還有那樣一個不中用還早逝的父親,但是,這沒有影響孩子的努力,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似乎也不是很大,也許畢竟親戚、鄰居也沒好到哪裡去——雖然第一所小學老師和同學的勢利讓她感到孤獨,雖然給她打疫苗的醫生和護士對她髒手臂的歧視性評論令她覺得羞愧。一個證實是:當她媽媽要帶著小妹妹勞瑞嫁到麥克舍恩家,勞瑞將過上與她和弟弟不一樣的優渥生活,她為同時也意味著勞瑞將失去她和弟弟那種生活的樂趣感到嘆息。
站在弗蘭西的立場,凱蒂的養育中,最大的傷害恐怕是她對女兒弗蘭西和兒子尼雷厚此薄彼——對此,作者有幾處描寫,可見弗蘭西相當敏感和介意。她毫不掩飾她喜歡尼雷勝過弗蘭西、同尼雷比同弗蘭西更親近,當機會有限、只能照顧到一個孩子的時候,弗蘭西一定是不被照顧的那一個。在兒子和女兒之間,凱蒂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所幸,即便我們看不出來這可能反而激發了弗蘭西奮發圖強的內心動力,但事實是,她比弟弟更愛學習,學業也更優秀,也比弟弟在精神氣質上更接近母親。
這算是歪打正著嗎?對於讓弗蘭西中斷學業、而讓尼雷繼續上學,凱蒂如此合理化自己的決定:弗蘭西本來就有強烈的學習動力,她會想辦法接受教育的,而如果沒有她的督促,尼雷很可能就放棄學業了——她還看得真準!她對自己的孩子是相當瞭解的。
對於她的決定,我有同情的理解。她受制於自身的條件:她只是一個自身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資源匱乏的母親,她沒有能力周全地分配愛、注意力和資源給兩個孩子。她只能做她能夠想到和做到的最好的決定。
好在,弗蘭西從母親那裡沒有得到的充分的愛和接納,由她父親和姨母希希給予了彌補,因此,母親的偏心並沒有給她造成太大的心理傷害,她和母親的關係雖然不算親密,但還不至於怨恨,也沒有發生熱戰或者冷戰,我想,相當程度上,她對母親還是理解、諒解的,雙方基本上是和諧、協作的。
到故事結尾的時候,她已經要離開家上大學、她的世界將變得廣大,情感重心轉向也將轉向親密關係,對母親的情感依賴自然變得不那麼重要。
學業成功、身心健康、關係健全,無論經過了怎樣的貧困、痛苦、失落,我為故事結尾處我看到的這個弗蘭西感到由衷的高興,為凱蒂這個母親、養育者感到由衷的欣喜。
弗蘭西的成功對我的另一個養育觀點是一種佐證:養育一個大體成功的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完美的條件、完美的方法,只要戰略正確、養育過程中不犯大的錯誤、身體力行做好示範——就像凱蒂一樣,就行了。我希望這是對養育越來越焦慮的年輕父母的一個解放,當父母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困難。
04
外面的社會:
有危險有炎涼,也有支援和溫暖
孩子的成長不僅受到家庭的影響,也受到親戚、鄰人、老師、同伴以及偶然遇到的的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弗蘭西的父母其實沒有太介入到她在家庭之外的社會關係中。她每天都去的圖書館管理員對她很冷淡,但這不影響她對閱讀的喜愛;她觀察到她鄰居婦女們對未婚生育的喬安娜的惡意、傷害,不理解為什麼女人們不團結、互相支援,曾經決定一輩子不交女性朋友——直到她中學畢業的時候,發現她的女同學們其實是喜歡她的,她的想法有所修正;她第一所小學的老師勢利,對家境貧困、穿著寒酸的她另眼相看,後來她在父親幫助下換到另一所師生比更高的學校,師生關係、同學關係都改善了,由於富有想象力的作文,還得到老師的格外欣賞——雖然,父親去世後,她的心境改變了,不再寫那些想象的美好事物,而是寫一些不那麼愉快的話題,在畢業時時候,作文是她唯一沒有得A的科目。
最危險的一次,她差一點遭到強姦慣犯的侵害,正好她媽媽及時看到,媽媽返回家裡,拿出她爸爸藏在枕頭下的槍,射中了強姦犯的胃,挽救了她——在她嚇暈過去的時候,警醫告訴她父母,待她醒來,就說沒有發生任何事,她只是做了一個噩夢。
她的第一次戀愛就遇到一個壞青年,剛一認識就想哄她發生性關係,信誓旦旦示愛後,分別沒幾天,她就收到對方未婚妻的來信,告知他們的婚訊。
當然她也沒少遇到好人以及更多對她來說不好不壞的人。
有壞人、好人、不好不壞的人,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
成長不會一帆風順,除了家庭內部物質、情感的困難,家庭外面的世界也有危險、有傷害,很多時候,需要孩子獨自去面對、吞嚥、消化,這也是長大的一部分;在一些影響重大而孩子又沒有能力自己解決、感到壓力與恐懼的時候,敢於、願意向家長或者長輩傾訴並得到理解和有力的幫助,對於孩子的成長會很重要——比方說,約翰尼理解弗蘭西想換到另一所條件更好的小學的願望,並不惜違背誠實的原則,協助她偽造檔案促成新學校接收她;比方說,當她在第一所小學校因為同學、老師的原因不能及時上廁所,導致尿褲子,倍感屈辱和痛苦,這時,她的姨媽希希自告奮勇去學校威脅了老師,促成了她的心腹大患的解除。
弗蘭西終於學會了應付外面的世界,當她成功地嘗試了幾份工作併為家裡賺到急需的金錢,她已經覺得不可能再回到高中的教室,而是越過這個階段,直接上了大學。
所有的不幸、不利條件沒有打垮她,反而促成了她快速的成長、成熟,當她17歲離家上大學時,我想,她的媽媽不會擔憂她照顧不好自己,她自己也不會對外面的世界懷有恐懼。
從養育的角度講,今天作為家長,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條件不知道優越於弗蘭西多少倍。可是,我們還是焦慮做得不夠、做得不好,孩子的成長狀態、生命展開狀態未必趕得上弗蘭西,甚至與我們的關係未必比得上弗蘭西與她的父母。
也許,今天的家長對孩子不是保護不夠、照顧不夠、條件不夠,不少的家長可能是保護過度、操心過度、條件太好了,或者力量用錯了地方,結果反而可能妨礙孩子的成長,甚至由於干預過度,剝奪孩子的獨立、自由,還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事與願違。
題圖:Bill.Inman

今日推薦
汪曾祺“人間有趣”三部曲
頂級文字,細細品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