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哪類知識最受歡迎?答案非心靈雞湯與成功學莫屬。
左手心靈雞湯,這是失意人的安慰劑;右手成功學,這是躊躇滿志者的興奮劑。
“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心靈雞湯的興起,是經濟下行時代的必然;超越信仰缺失,人生無所求,唯有功與名,成功學氾濫,也不足為奇。
然而,佛教八苦之一是“求不得”。越執著,往往越一無所得。
心靈雞湯因為是心理按摩,必然無效,只會讓人滑向更大的虛無。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成功學則恰好相反——失敗都是相似的,成功卻各有各的不同。
因為成功的原因,往往有很多。主觀的、客觀的、外顯的、內隱的、確定的、不確定的、天時地利人和,究竟是哪一個導致了成功,其實說不清。
因此,德國心理學教授德爾納在《失敗的邏輯》一書中認為,人生與社會其實是個複雜系統,所有的成功學,對成功煞有介事的單一線性、簡單因果分析,都會陷入“歸因謬誤”的陷阱。
而失敗的原因,當然也有很多,但必須全面避免,才能躲過這個陷阱。就像水桶漏水,不是這塊漏水,就是那塊漏水所致。
所以,日本學者畑村洋太郎在《失敗學》一書中說到,不懂失敗,你如何成功?通往成功的道路,首先是避免各種失敗。
也正因此,學者劉瑜說,我們的社會充滿了成功學,但是卻沒有“失敗學”;商業觀察者吳伯凡老師也說,與其醉心於成功學,還不如研究一下“失敗學”。
那麼,問題來了,失敗學都教會了我們什麼?

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失敗,估計是法律規則的無效。
系安全帶的法規執行良好,而限速規定卻屢遭突破;豎立“此處禁倒垃圾”標語牌後,垃圾反而變得更多;機構的安全手冊、合規條款和內部舉報機制經常形同虛設;嚴刑峻法反而鼓勵了更多犯罪……
真實世界,法律總是變得一廂情願甚至事與願違。
《規則為什麼會失敗》一書,用行為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發現:人性,是一個幽深的樹林,神秘而難以把握。很多法律之所以失敗,就是對人性的複雜認識不夠:
人天生不愛學習,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知法。知法才能守法,而很多法律的設定,無法讓人讀懂,比如很多商業條規,佶屈聱牙;很多保險條款,充斥術語;
人性對確定性的偏好遠大於嚴厲性。有過必罰,刑罰才能威懾犯罪,但很多法律最大問題是有法不依,得不到嚴格執行,如交通法、賠償法;
人是天生的道德動物、公平動物。人越是覺得司法系統公平公正,就越覺得法律是正當的,也就越願意遵守。但很多法律,小罪大罰,比如偷竊;大罪不罰,比如商業欺騙。
所以說,不理解人性,失敗在所難免。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失敗,可能非無效的會議莫屬。
會上不說,會後亂說;臺上開大會,臺下開小會;大事不開會,小事開大會;會前不通知,會中無反應,會後難執行…..更為糟糕的是,開會多是在集體決策,但大多數集體,經常會一致透過明顯錯誤的決策。三個諸葛亮甚至還不如一個臭皮匠。
賈尼斯在《小集團思維》一書中認為,集體決策會陷入小集團思維(groupthinking)或者說集體迷思中。即人數不多、成員相互熟悉、參與共同決策時出現的思維誤區。
賈尼斯透過分析美國曆史上五個慘敗的決策案例和兩個成功的決策過程時發現,集體決策過程中,容易出現:對小組實力、道德的高估;對外界相反資訊的忽視;對對方的負面刻板印象;對團隊一致意見的維護、抑制不同聲音的出現,等等。從而造成不全面、系統的評估分析,導致決策失敗。
預防小集團思維,關鍵在於設定好的討論機制,如:讓團隊每一個成員扮演批評性的角色,不以領導人的先入之見予以暗示和誘導,對同一決策過程設立若干討論小組,等等。
所以說,沒有規則設計,失敗在所難免。

在日常社會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失敗,大機率是政府政策的無效。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欺上瞞下、上下其手;左右逢源、前倨後恭;朝令夕改、朝三暮四;
假公濟私、公報私仇;反應遲緩、遇事推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政策本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真實世界反倒成了里根所謂的“政府不能解決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蘭迪·西蒙斯在《政府為什麼會失敗》(獨家)中認為,政府決策之所以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客也是人,不是天使,必然具備所有普通人的缺點。
是人,就有私慾,就會將自己的利益帶入政府公共決策之中,比如貪腐、尋租、損人利己。
是人,認識就有缺陷,即使懷揣報國之心為民之心,也可能好心辦壞事,因為種種原因幫倒忙。比如消費者保護、公立學校、汙染治理。
是人,形成的組織,就存在資訊不對稱、效率低下、官僚化等問題。於是,在資訊不完備、權力不受限、組織不協調等原因下,最低工資法、強制性再分配、穩定宏觀經濟等政策往往以失敗告終。
所以說,意識不到人的有限性,失敗在所難免。

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地球上,我們看到最多的,可能是國家的失敗。
韓國與朝鮮之間的貧富差距可用天壤之別形容;前西德與前東德地區之間的巨大發展差距,今天依然如此;
歐洲人的平均資源消費比非洲人高出32倍以上,甚至義大利的6000萬人口,其消費額已經是10億非洲人總消費的兩倍……
成功總是那幾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大部分國家則陷入失敗的陷阱。
阿西莫格魯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一書中,透過整理比較羅馬帝國、英格蘭、美國和蘇聯、拉美、非洲的歷史,令人信服地表明,政治經濟制度對國家的成功至關重要。
他認為,包容性經濟制度保護社會大部分人的財產權,不允許不合理轉讓財產,允許所有民眾參與經濟活動,以獲取利潤。在這種制度的條件下,工人自願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家自然成功。
而榨取式經濟制度,除精英階級外,大部分人的財產得不到保護,人們不能從經濟活動中獲益。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工人自然沒有動力去提高勞動生產率,國家自然會失敗。
所以說,意識不到好制度的重要性,失敗在所難免。

在日常商業中,我們看到最多的,可能非創業的失敗莫屬。
樓下的餐飲、商鋪、小店,隔三差五就換一波新招牌;無數偉大的科技公司,轉瞬就會變得不值一提,乃至灰飛煙滅:IBM、索尼、諾基亞、松下電器……
就連微軟、蘋果、谷歌這樣的當紅科技巨頭,比爾·蓋茨也感嘆道“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
公司要想長期保持優勢,創新不可避免。但事實常是,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大部分公司都會死在創新的這條路上。
《創新的七宗罪》一書中認為,之所以創新常常失敗,就在於大部分公司常會陷入創新的七宗罪中——
比如,安於現狀。諾基亞直到破產,還認為自己沒做錯什麼,無需創新變革;至今很多傳統車企,對電動車依然嗤之以鼻;
比如,缺乏明確的目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很多公司所謂的創新其實就是小點子;
還比如,畏懼賦權。創新一定來自新賽道,充滿不確定,因此需給創新團隊權力、耐心、時間和資本,但大部分公司天生害怕權力分散,不願意嘗試犯錯。
所以說,意識不到創新的必要性、複雜性以及最重要的不確定性,失敗在所難免。
事實上,世界上少有人功成名就的統計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成功其實是偶然,失敗才是必然。因此,想要成功的第一步,是知道為什麼會失敗,比成功學更重要的是失敗學。為此,誠摯推薦“讀懂失敗學七書”。
一套全面、系統讀懂失敗學的絕佳套裝。點選下方圖片,即可一鍵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