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棋局中的脆弱和平——評美國斡旋下的印巴停火協議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文·劉亞東  
當地時間2025年5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國務卿魯比奧高調宣佈印度和巴基斯坦達成"立即全面停火",並計劃開展"中立地點會談"。這一訊息無疑為南亞次大陸的緊張局勢帶來短暫喘息,但其背後的地緣政治博弈、協議可持續性以及美國的戰略意圖,值得深入剖析。  
美方宣佈在美斡旋下印巴停火
(圖源美國政府官網)
特朗普政府此次斡旋的時機耐人尋味,顯然帶有強化外交政績、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的國內政治考量。但更深層的動機或在於重塑美國在南亞的戰略佈局:透過介入印巴矛盾,美國既可鞏固與印度的"印太盟友"關係,又能制衡中國在巴基斯坦的傳統影響力。國務卿魯比奧特別提及與兩國軍事高層的接觸,暗示美方正試圖從安全合作層面構建新的三角平衡。  
對於莫迪政府而言,接受停火可能是多重壓力的產物。印度經濟增速放緩、2024年大選後的政治重組、以及中印邊境問題的持續牽制,都迫使新德里需要暫時緩和西線壓力。巴基斯坦謝里夫政府同樣面臨經濟危機與恐怖主義治理困局,邊境衝突的降溫有助於爭取國際援助空間。然而,雙方在克什米爾主權、跨境武裝組織定性等核心議題上立場依然尖銳對立,短暫的戰術妥協難以消弭結構性矛盾。  
巴基斯坦和印度達成停火協議後,巴基斯坦人在街上慶祝
(圖源法新社)
自1947年分治以來,但多數因缺乏互信機制與執行框架而破裂。2003年停火協議在維持相對平靜十餘年後,於2020年起再度被頻繁違反,僅2023年雙方在控制線交火就超過5000次。此次協議雖強調"中立地點會談",卻未明確第三方監督機制或衝突降級路線圖,其執行力令人存疑。更關鍵的是,兩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與軍方話語權的微妙平衡,可能隨時因邊境偶發衝突而打破脆弱的政治共識。 

 印巴衝突時間線(圖源Times Now)

美國的強勢介入或暗含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影響力的意圖。中巴經濟走廊的安全環境改善將直接利好中國戰略佈局,但印度對"第三方介入克什米爾"的敏感立場可能使中國在後續談判中保持謹慎。值得關注的是,若停火能夠維持,南亞區域經濟合作程序或將獲得新動力,這與中國倡導的多邊合作機制存在潛在契合點。  
儘管美國的斡旋為南亞和平帶來一線曙光,但歷史經驗表明,外部強權主導的衝突調解往往難以觸及矛盾根源。真正的持久和平需要印巴雙方建立常態化的危機溝通渠道、推進民間和解程序、並在經濟發展議題上尋找共同利益。此刻的停火或許只是暴風雨前的間歇,但若能被轉化為對話慣性,或許能為南亞走出"安全困境"提供新的歷史契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