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每年都有很多同學問我們:“心理學碩士到底怎麼選?我想做諮詢,只能選心理諮詢專案嗎?”
這些誤區不是個例,而是大多數心理申請人“資訊差”的真實寫照。
本次活動我們邀請到了iWanna的導師Leslie Huang,她目前是美國羅文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案的在讀博士,已從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專案畢業,在哥大時曾在3個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
今天,我們將回顧Leslie Huang導師作為哥大臨床心理學碩士專案的畢業生,以哥倫比亞大學為例子,分享研究型和實踐型心理碩士的區別、職業發展方向以及如何選擇碩士專案的內容。
🔥對心理學碩士申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報名助力營吧👉三大型別的心理學碩士專案,哪種適合我?
心理學碩士:臨床方向 vs. 其他心理學方向
以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專案為例,心理學碩士專案大致可分為有機會接觸來訪的臨床大類和其他的心理類別。

1) 臨床類:指有機會接觸來訪,做諮詢/治療(therapy)的專案
*研究為導向 #實踐為導向
-
General psychology/clinical psychology 泛心理學/臨床心理學*
-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MHC) 心理健康諮詢*#
-
Social work (clinical track)社會工作#
-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MFT)婚姻與家庭諮詢#
-
School counseling 學校諮詢#
-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應用行為分析#
2) 其他: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human development, family science)發展心理學
-
Forensic psychology 司法心理學
-
Organizational/industrial psychology 工業組織心理學
-
Cognitive science 認知科學
-
Public health 公共衛生
臨床類中,只有第一個泛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是研究導向的專案,其他均為實踐導向。實踐導向是指,讀完這些相關的碩士專案之後,是有資格考相應的證書,直接進行實踐執業的。
五個實踐導向專案中,心理健康諮詢(MHC)是學習心理諮詢;學習心理學相關,也可以選有社會工作(social work)中的臨床方向;婚姻與家庭諮詢(MFT)一般包含了家庭、伴侶諮詢;學校諮詢(school counseling),一般是會和中小學生打交道;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簡稱 ABA,是針對自閉症兒童的干預學習。
本次分享將特別對比哥大臨床類的第一個和第二個專案,也就是泛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心理健康諮詢的對比。
臨床心理學碩士 vs. 心理健康諮詢碩士(MHC)
a.課程設定:
畢業要求:

兩者的課量有明顯區別,MHC的課程要多很多,60學分課程對應20節課,而臨床心理的36學分對應12節課。
臨床心理專案要求傳統意義上的碩士畢業論文,但是不需要答辯,MHC則沒有論文的要求,只需選擇一個實習中的來訪寫案例分析報告。
此外,MHC要求透過CPCE考試,為下一步成為註冊諮詢師做鋪墊。
課程和學分
要求課程:

從要求課程來看,臨床心理專案沒有必修課程,但是提供了10個更為細分的小方向去精進,同學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相關課程。例如,哥大同時提供了的成人和兒童的精神病理學課程,一名對兒童和家庭方向感興趣的同學則更需要選擇針對兒童的病理學課程。
在哥大,這些細分方向中也有較大的,例如第四個分支相關的教授很多,而第八項研究方法論,也會涉及到統計或其他專業的課程。除了一些偏向理論的方向,也有第七項更偏臨床實踐的方向,既有更細分的諮詢實踐課程,如認知行為治療(CBT),純粹作對比的比較心理療法(comparative psychotherapy)課程。
MHC的要求課程則均為必修,且與諮詢(counselling)直接相關,除了諮詢基礎倫理等課程,也會有更細分的心理諮詢小方向,比如生涯發展諮詢、團體諮詢等。
其他課程:

其他課程中,臨床心理專案有9分要求選擇和臨床心理不那麼相關的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探索其他相關方向的興趣。由於偏重研究,實驗中需要處理資料並分析,因此往往會選擇許多統計課程。發展心理和神經科學則有專門的department,課程也較為豐富,例如eye tracking眼動技術,就是一門神經科學實驗方法的課程。另外還有9分自由選擇,可以選心理相關,也可以選其他課題。
MHC則有12分的半必修課程,要求在四個相關板塊中選擇一節學習。特別注意,MHC還要求了為期一年的臨床實習,是6學分。剩下的12-18學分,則根據自身學分情況,自由選擇心理相關課程即可。
總結:

臨床心理學:課程靈活度很高,可以選很多心理學以外相關的課程(統計、神經科學等),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學分支(10個方向),此外還鼓勵同學們參與科研。
心理健康諮詢(MHC):課程的靈活度相對較低,需要嚴格按照課程大綱來上課,必修課或半必修課較多,課程內容更加側重於培養實踐能力。
b.臨床實習

臨床心理學是沒有強制實習要求的,但是哥大也有一些合作機構,可以自己申請志願機會,也能積累一些臨床實習的經驗。
MHC則要求了整個研二為期一年的part time實習,這是專案很重要的一部分。哥大有專門的advisor負責給同學匹配實習點,實習點也有匹配的一對一督導(supervisor),指導同學在實習點的臨床工作。有時督導會來旁聽同學做session的過程,結束後給予指導,也會檢查同學的諮詢記錄,並一對一地和同學分析手頭的案例。此外同學還需要參加學校每週一次的課,與其他同學交流在實習點的心得體會,討論棘手的案例。這樣的實習設定使得MHC的專案可以既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訓練,也可以保障學生在實習點的諮詢技能精進。
c.研究
導師制度:

在哥大,由於課程沒有要求必須做研究,臨床心理專案是非 mentor 制的,即入學不匹配導師,不必一直跟著某導師或進入某實驗室。但由於畢業論文是以研究為導向的,最終同學也會找一個導師來指導文論。哥大該專案的研究導向,更多是鼓勵同學加入不同的lab,探索自己的興趣。
而MHC是無相關要求的,由於課業量較大,平均每學期5門,最後一年還有實習,並不強調研究。
研究資源:

研究資源情況主要涉及臨床心理專案,MHC不作要求。
首先,學校的郵件是一個非常有用的研究資源郵件服務,專案裡學生的郵箱會自動訂閱該服務,學校裡的專案負責人會收集各個學校研究的機會發送到郵箱中,平均每天都會有2-3封,同學可以選擇合適的研究專案傳送簡歷並進行面試。
其次,哥大自身也有很多研究資源,像教育學院有 20 多個全職教授,擁有 40 多個大小不一的實驗室,除了心理學部分之外,還有隔壁發展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實驗室,大家也都是可以申請加入的。
此外,哥大也有附屬的醫學院,會做比較多相對嚴重的精神病理學相關的研究,可以申請去當 志願者,只是因為工作地點在各個醫院需要通勤。
最後,即城市本身也會有很多資源,比如在紐約,還有很多其他學校和醫學院時不時會招心理相關的研究助理,這些都是大家可以探索的。
導師待過三個實驗室,兩個是在哥大醫學院,一個在 紐約大學 ,分享者表示總體來說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只要願意稍微花一些時間精力去申請,還是有很多合適的資源有待探索。
d.職業發展
常見職業路徑:

由於臨床心理專案非實踐導向,也沒有實習相關要求,深造是最常見的方向。
而MHC最常見的職業發展就是做諮詢師,雖然對應的證(license mental health counseller, LMHC)和社會工作(social work)還有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考的證有一些區別,但基本同屬一大類,都是當諮詢師(counselor or therapist)。
其他職業路徑:

臨床心理專案除了深造外也可以選擇工作,最常見的就是繼續做科研相關工作,如全職的科研助理。其中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涵蓋範圍較廣,有的更注重臨床,有的更注重研究,具體可以細看工作描述;而lab manager的工作是協調實驗室中各成員,同時也跟進幾個正在進行的研究專案,能積累一些研究經驗。也有利用自己的研究和資料分析的能力,進入相關業界做一些與心理學交叉的工作,如使用者設計等。
MHC專案也並非不能選擇繼續深造,只不過往往選擇更偏實踐的專案。
Note1.
"Unfortunately, most programs cannot do both."
由於研究類專案的臨床實習和訓練無法達到執業標準,實踐類專案課業繁忙難以同時完成科研任務,一般來說,碩士階段的臨床類心理學專案需要有取捨:研究和實踐不太能兼顧。
Note2.
1. 本次分享主要是針對美國的情況,對歐洲或者其他地區可能不是特別適用。
2. 僅以哥大作為例子,不代表全美所有學校的情況(比如有的研究導向的碩士是mentor制,有的提供funding)。但課程結構及培養目標非常相似。
研究導向mentor制需要一開始確定導師,跟隨實驗室做相關主題研究,而非mentor制可以在互相關聯性不大的lab做課題,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機會。
有funding的情況下,相應也可能強制同學在學習之外完成一些助教或研究助理的工作,因此可能缺乏時間精力探索其他感興趣的研究方向。
雖然同類項目中有一些差異,但歸根結底,同類導向的的課程結構還是很相似的。
3. 同時提供研究導向的心理學碩士及實踐導向的碩士的學校還有很多:NYU, Boston University, UIUC, CUNY (Hunter College & CCNY),Wake Forest University等
注意:同一學校的兩類專案可能會要求只能申請其一。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學碩士專案?
最簡單直接:根據職業發展目標。
1. 學術界教授
需要博士學位。無論在國內國外都需要博士學位。國外而言,意味著碩士畢業後繼續深造,且教授除了授課也有研究,一個研究導向的碩士專案會更適合。
2. 諮詢師
1) Doctoral-level: psychologist
2) Master-level: counselor, social worker等
不同學位階段的對應不同對應執照,doctor level是psychologist,master level是counselor、social worker之類。
Note3.
1. 一定要讀碩士才能申請PhD或PsyD嗎?NO!
1) 大多數PhD專案只要求申請者有本科學位,部分PsyD要求有碩士
注意:此條針對美國情況。
歐洲PhD是崗位制,往往要求碩士畢業,而加拿大更像碩博連讀,申請master往往會繼續讀PhD。
2) 其他提升競爭力的方式:full-time RA,post-bacc
注意:需要考慮簽證問題。
若本科獲得在美國工作資格,不一定要選擇碩士,可以考慮透過申請全職RA來提升競爭力;後學士post-bacc需要補上心理相關課程,學校也會提供研究機會,具體可見Gap Year:美國心理學碩士和學士後項目介紹、文書密碼與申請指南 | 直播回顧
2. 想以psychologist的身份 (doctoral-level) practice,一定要讀 clinical/counseling PhD或PsyD嗎?NO!
1) 其他可以實踐的PhD: school psychology,marriage and familytherapy, social work等。
由於臨床和諮詢的PhD難度大,PsyD的學費也逐年上升,較為昂貴,因此也可以考慮選擇其他有實踐內容的PhD專案。
注意:在美國,沒有針對PhD的實踐相關的psychologist執業資格證,PhD和master的資格證是一樣的
2) Respecialization in clinical psychology:適用於其他心理學相關的PhD
類似繼續教育,適合已經有PhD但不想從事研究或教職、想繼續做回臨床的情況。滿足Clinical相關課程和畢業要求後,也可以考取相關資格證,從事臨床工作。
⬇️掃碼回顧直播⬇️

導師答疑Q&A
Q1:哥大心理健康諮詢方向的培養方案,會不會更加針對美美國本土的文化?對於回國工作的心理健康工作的適用性怎麼樣呢?
Leslie Huang導師:客觀地說會,因為學校在美國,教授的教育背景不可避免也是在美國。但哥大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在紐約,且哥大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多元的學校,比如前面提到的多元文化分支,課程培養中會有相關的議題,大家作為華人也會參與到相關的討論中,紐約也有華人的實習點可以選擇。
關於回國適用性,我知道一個朋友後來回國做了國際學校的心理老師,我覺得還是適用的。因為心理學源於歐洲後在美國發展起來,國內的很多教育資源也是翻譯美國的教科書。回國工作最多就是語言的適應問題,在哥大上學你需要用英語和病人溝通,回到國內需要切換到中文,但我覺得這些對於中文母語者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雖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我覺得還是適用的。
Q2:請問MHC這型別專業,跨專業(純工科)申請的話有什麼關於背景側重的建議嗎?目前只做過一些neuroscience方面的專案。
Leslie Huang導師:個人覺得MHC專案還是很看重實踐背景,neuro science其實不是太沾邊的,當然有比沒有好。iWanna這邊提供了一些背景提升專案,可以匹配相關的實習和科研。我個人建議還是再豐富一下臨床類的經驗。
Q3:Counselor Education PhD申請要求和難度怎麼樣?
Leslie Huang導師:我個人不是太瞭解,不過iWanna之後會有一個專門的活動講解這個方向,大家可以保持關注。
Q4:請問您當初是因為想要深造所以選擇了臨床心理學的碩士嗎?如果不繼續深造的話一般會去哪些機構呢?
Leslie Huang導師:是的,我當時是因為想要深造,所以選擇了臨床心理學的碩士。這種型別的碩士說實話就是深造的跳板,不管同學是畢業直接申 PhD 或PsyD,且大多人都會選擇深造,即便工作也是研究相關的,比如full time RA。
若不繼續深造會去哪裡,這個目前我瞭解有限,我知道有人去做user design等一些需要心理學原理和統計工具的工作。如果大家是正在讀研究導向的碩士,但又不想深造的話,我個人會建議多去上統計或計算機這種工具類的課程,豐富自己的硬實力,結合心理學找這種相關的機構或是工作。
Q5:請問不知道了不瞭解 哥大Social Work實習匹配是不是不一定能匹配到心理諮詢分支?是不是因為整體招的人比較多 ?
Leslie Huang導師:哥大的社工我不是特別瞭解,但我記得社工可以選擇clinical的分支,這位小夥伴可以更細緻關注哥大社工的情況。
Q6:Respecialization一般要讀多久?
Leslie Huang導師:我覺得這個應該是看個人的情況,一般來說應該是part time,晚上上課。也需要看想申請的 PhD 是什麼,如果跨度較大,可能需要補比較多的課,時間也相應更多。
一般來說,臨床心理學PhD對倫理和干預的課會有要求,以及要求一些其他心理學分支不會上的課程,這個我沒有辦法給出特定的數字,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Q7:請問哥大clinical專業申請NY的lab,進去後是隻能接觸一些較雜的任務嗎?有機會和師兄師姐合作寫文章嗎?
Leslie Huang導師:就哥大而言,一般碩士階段進入lab會期待你待兩年,第一年的確活比較雜,但第二年作為lab裡的前輩可以接觸到更深入、核心的任務,也會有合寫文章,我自己是跟著師兄師姐有一篇文章和兩個會議的發表。
其實機會是很多的,各大的 lab 一般來說都不小,大家是碩士生,但lab裡有教授手下的博士,甚至是博士後,我在的一個Psychosis 的 lab 教授還和約翰霍普金斯的博士生有合作,就是其實教授的資源蠻多的。不一定會侷限於和哥大的同學或者師兄師姐合作,還有其他的合作機會。
Q8:老師可以分享一下進實驗室的套瓷經驗嗎?
Leslie Huang導師:一方面,前面提到email listserv會推送很多實驗室的招聘資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具體來說,透過招聘資訊瞭解一下教授正在做什麼,是不是你感興趣的,也可以稍帶提及自己有什麼相關的背景,或是為什麼感興趣。更多詳細情況,大家也可以約我的 1V1 諮詢,可以深入聊一聊套瓷,包括PhD博士套瓷都可以聊。
掃描下方二維碼,諮詢顧問老師,
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