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股市裡面最火熱的賽道莫過於新消費,白酒掉隊同時,玩具、茶飲、零食景氣度爆炸,蜜雪冰城、泡泡瑪特、萬辰集團等股票更是走出了驚人的暴漲曲線。
年輕人的消費成為了市場熱捧的物件,但有兩個在消費賽道的老明星,且主力消費人群也是年輕人的賽道沒跟上這波浪潮。
這兩個便是餐飲和化妝品行業。今年以來,這兩個板塊的平均漲幅均為負,頭部公司表現一般,而再觀察行業資料,餐飲不景氣,化妝品行業也是多年增速低位,多家公司的一季報都出現了利潤同比下滑。
這倆在過去的消費牛市火到不行,怎麼今天又成了拖後腿的了?其中,是消費趨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些股票還有機會追上行業整體嗎?
一、餐飲的快生意
對比同樣是嘴巴生意的茶飲,餐飲的差是全面性的。海底撈作為國內第一大餐飲公司,業績幾乎沒有成長,後疫情紅利一下就消退,相反,茶飲頭部公司倒是都在加速。

餐飲行業,往往把餐和飲合併在一起,而從行業資料來看,餐飲市場大盤2024年增速約為5.3%,但不幸的是現製茶飲的增速達到了20%,不難推斷,餐食的市場規模是負增長的。


經濟下行期,餐食消費的價效比不突出,容易被更家庭烹飪所取代。另一方面,行業無序競爭,大量社會閒置資本進入餐飲行業,餐廳門店總數達到900萬家,頭部公司被拉入降價內卷的泥潭當中。相比之下,現制飲品行業的門店總數約為40-50萬家,兩者的市場規模比例約為1:10,這也意味著,餐廳的單店營收預期約為飲品店的1/2,如果結合租金面積,計算坪效,是不是就明白為什麼兩者差距這麼大了。
上市餐廳公司即使貴為行業頭部,也難免業績大面積受損,它們商業模式存在問題,很多都是追求品類化,標新立異,卻忽略了低價和復購這兩個重要關鍵,最後模式普適性越來越差,復購率低。只能做嚐鮮需求,而不是長期飽腹需求,是一個撇脂打法。
在門店所在覆蓋地區的首次消費人群消耗完後,大部分的餐飲門店便開始死亡倒計時。這就是一門難以持續的生意。

茶飲生意跟餐飲最大的區別在於消費頻率,消費頻率越快,產品的好壞差距就越快拉開,同時,能否形成復購,也是極快可以證偽。
一個茶飲要覆蓋一個地區的消費者,時間無非幾周,而餐食決策成本高,往往需要幾年才能覆蓋完畢,好處是開頭一年半載不愁沒客人。但壞處是,無法驗證模式長期有效,並製造了給管理者和投資者的假象。
茶飲門店能不能活下去,幾周就能見分曉,沒有什麼投機取巧的地方。這決定了,茶飲的公司想不長期主義都不行。
餐廳的高價高利潤空間,成了巨大的雙刃劍,也衍生出了網紅餐飲,高價低質,不做回頭客的玩法,主打第一單把所有利潤賺完,客均獲利一次幾十元,比奶茶咖啡一次賺幾塊快多了,但餐飲10次復購,也能賺回來這個利潤,而往後常做常有。餐飲割完之後,就是在這個區域閉店,做一個新品牌,改變口味和定位,再來一遍。餐飲行業內喜歡孵化新品牌的,大機率就是這類公司。
只是,門店裝修,品牌宣傳都得重新投入,且從0到1做不起來的風險巨大。每幾年來這麼一個輪迴,拉長時間看,這其實是很差的生意。
餐飲店只能賺3年,平均每年賺1億,累計生命週期利潤3億的生意,正常的商業出價肯定是3億買斷,然而股市不是這樣的,賺1億那年給股民鼓吹往後成長持續,5年後看5億利潤,然後乘以消費股估值30倍,就是150億市值。
所以大家花了150億買了只值3億的東西,餐飲股如此深跌,並不冤枉。
那些做長生意,不玩口味化,長期經營少數品牌的餐飲企業,其實也還行,比如麥當勞中國、百味中國和達勢股份。快餐模式都是長生意,而且價格低,決策成本不高,它們的業績也還是不錯的,至少沒崩。其中,麥當勞中國和百味中國低單位數增長,達美樂中國成功扭虧,營收增速達到40%。但跟蜜雪冰城等比,依然遜色。
如果說呷哺呷哺、九毛九這類模式的公司崩潰是必然的,就好比茶飲中奈雪的茶的角色。那為什麼這些快餐龍頭業績為什麼比不過茶飲龍頭們呢?
原因還是在於餐飲行業更慢的演繹週期。
上面說了,茶飲的嚐鮮需求會在幾個月內消耗完,能不能存活是很快就能驗證的,也因此,行業不好的公司被清理是極其迅速的,今天,茶飲行業增速較快,不是需求驅動,而是伴隨著市場集中度的快速提升,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為集中度提升,價格戰趨緩,因此行業不像餐廳那樣,被單價快速下滑拖累了。

餐廳行業爛公司仍然出清緩慢,市場集中的速度要比茶飲慢很多,茶飲1年,餐廳3年。因此,整體增速不佳,龍頭公司自然也沒有茶飲龍頭公司業績增長趨勢明顯。
因此,從1-2年的角度看,茶飲整合速度快,龍頭公司表現優異,超額收益巨大。而餐廳整合慢,增速慢,估值也提不起來,所以沒啥好的股票炒作機會。
但以5年-10年視角,茶飲整合得快,繁榮結束得也快,那個時候差不多就集中度見頂了,龍頭公司靠集中提升驅動的增長自然也到頭了。
而餐廳的集中則可能在5-10年內進入關鍵階段,這個時候往往可以出現5-10年的穩增長時期,畢竟什麼都慢,繁榮週期也會長,持續多年的景氣,可以給更長時間的估值溢價,比如美股的chipotle。
往後時間,餐廳行業的牛市不會缺席,甚至比如今的茶飲更猛烈些,也必然更持久。畢竟以規模天花板看,餐廳比飲品要高几倍。今天市場能出現1000多億的蜜雪冰城,未來就可能有3-4000億的餐廳股出現。不過現在最接近這個的海底撈,跟這個目標差距很大,海底撈的高定價,就註定其還不足夠支撐成為一個長生意。
二、美妝護膚冰火兩重天
美妝行業整體性的增速不佳是核心,整體是下滑的,當然外資企業下滑得更厲害,2024年中國化妝品進口額是-9%,因此國內公司的增速不算很差,不能歸因於賽道不行。

整體性的行業不佳,原因還是消費下行,消費者傾向於降低非必需品需求,較高單價且可替代性強的產品的消費降低,化妝品不算貴,但單價也要動輒幾百,比餐飲一次消費還要貴不少,消費又沒有足夠的剛性。
口紅效應已經是一百年前的事了,時代背景已經發生了深遠的變化。1929年美國大蕭條期間,口紅的合成技術發生了突破,生產成本降低了近80%,讓口紅變得便宜易得,10美分就能買到口紅。當時10美分的價格大概跟兩瓶可樂相當,但今天的哪裡來兩瓶可樂一樣價格的口紅?
所以並不存在經濟下行利好美妝護膚行業的說法,業績好壞,全憑自己努力,不進則退。
事實上,美妝護膚醫美行業的現狀跟現製茶飲行業類似,賽道增速不算特別高,但一部分公司掉隊,成就了另一部分公司的成功。
去年以來,部分公司股價創歷史新低同時,部分公司創歷史新高,四月以來,消費板塊的火熱也讓那些高位的美妝股票呈現加速狀態。
具體看到這些公司的分化,進入Q1財報披露季,美妝護膚板塊是雷聲滾滾,多家大公司都出現了驚人的下滑,這裡麵包括愛美客、昊海生科、華熙生物、貝泰妮、敷爾佳、上海家化這多家龍頭公司。Q1崩得相當嚴重。
而兩家老巨頭珀萊雅和丸美股份的Q1業績還算不錯,股價則即將突破震盪區間,同時,港股的鉅子生物、毛戈平、上美股份則不斷刷新歷史新高,它們沒有披露一季報,但從去年Q4的資料都是大幅跑贏行業的。它們股價新高同時,階段漲幅也高的驚人,上美股份和毛戈平,今年以來的漲幅也有接近1倍,跟現製茶飲裡的佼佼者相當。

這麼誇張的分化幅度,反映的是行業內的產品潮流趨勢變化,功效護膚品賽道,重組膠原蛋白衝擊玻尿酸,直接的影響就是愛美客華熙生物敷爾佳等玻尿酸產品巨頭的大跌,鉅子生物和丸美股份和錦波生物這些重組膠原蛋白的龍頭則大漲。
本質肯定是功效和效能的比較佔優,但重組膠原蛋白是不是會持續繁榮,也是難說,新的核心護膚成分的興起,重組膠原蛋白也很容易成為下一個玻尿酸。
所以,化妝品行業是不該給高估值的,因為總是帶著長期的不確定性和週期性,但偏偏消費股喜歡在高位吹需求穩定,永續增長,結果就是造成未來業績和估值雙殺的空間巨大,這5年來,週期股很多高潮又低谷,但哪怕虧損了,業績崩盤了,股價高位回撤幅度很小,50%都沒到。因為高位也沒給高估值,而以愛美客這些為代表的新興消費股,跌幅卻高的嚇人。
另一點,行業內價效比因子對業績的決定性,遠不如產品週期因子重要。現在消費下行,大家可能覺得價效比是化妝品的決定性因素,但實際上不是,比如完美日記未能在這種環境下反彈,相反,高階美妝毛戈平卻強者恆強,行業內分化並不是看價格的。
背後首先是產品週期,毛戈平及上美股份,在近1-2年時間內,核心產品迭代創新,且配合大量的開店、宣發,再利用股票上市視窗進行宣傳,把手裡所有的好牌打出,換來了極強的行業超額表現,所以行業內並不存在靠低價化妝品取勝的趨勢。
不過,多重利好全數放出,拿到無與倫比的超額收益後,也就意味著未來無牌可打,上市一段時間後,股市的關注消失,不再享有新股的宣傳紅利,被別的新股取代,同時,產品創新創意,研發積累也兌現完畢,這個時候就很難維持住較大規模的業績,相反,很容易被新的對手衝擊。
上美股份及毛戈平股價漲幅很高,但多重週期的疊加誇大了它們的競爭優勢,回想過去,愛美客這些股票上市之初,也是一路狂飈,戴維斯雙擊不斷,甚至接近1700億的市值,實際競爭優勢被誇大了,成長性被高估了。
如果總結一下當前美化行業平均水平一般,行業冰火兩重天的狀態,那就是行業競爭激烈,經常發生新老替換,並不是有長期確定性的行業,同時,行業內大量一波流到終局的A字走勢,V型走勢都很少,這反應了在潮流失勢的公司很難再回來,結合不斷有新公司出現掌控新潮流,成為新龍頭,這個板塊的殘酷性遠超其他消費板塊,企圖讓它們和食品飲料股到一個估值水平,事實上是危險的。
結語
整體來看,餐廳和美妝護膚行業在消費板塊內,都有其商業模式問題,造成了從業績增長、估值提升兩個維度,都相對現製茶飲和零食飲料等有差距。
但是,消費行業也不會演變成大家只喝奶茶只吃零食。比如餐廳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行業整合進入加速期,註定也會發生連鎖化加速和出現更多頭部的餐廳品牌,並呈現和現製茶飲一樣的雙擊行情,甚至更猛。
而美妝行業的情況特殊,一半好一半壞,景氣的公司自然不存在追落後的問題,而拉低行業平均值的掉隊公司,抄底需要慎重,行業缺乏長牛股同時,A型過山車股票遠多於V型底部回升,說明老公司復甦極難,那麼低估值低股價就不是很大的安全墊了,不像傳統週期股那樣,週期總會來的,只是時間問題。所以這個板塊更需要謹慎,一直在新高的公司,甚至比高位的奶茶零食積累了更多的風險。
加入【真是港股圈】知識星球,您可以獲得:
1、每日港(A)股覆盤,緊貼每天行情,時機在投資上永遠最重要;
2、重要財經新聞的分析(包括中美日股市),主要針對它對企業/行業/股市形勢的影響。
3、有價值的第三方報告 + 紀要分享,以供大家借鑑與學習參考。
4、每一週至兩週一篇分析員的股票報告,深入剖析投資邏輯和基本面因素。

真是港股圈商務合作微信:Real_hk_manager
(新增好友請備註:公司+合作事項)
真是港股圈內容投稿:[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