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買李嘉誠港口,老美切斷中國航運!

中美貿易戰正熾熱的時候,特朗普變招,從全球航運下手,並且針對中國的造船業,形成新一輪中美博弈的風口。
特別是,老特要奪回巴拿馬運河的經營權,並且透過以貝萊德為首的財團,購買李嘉誠手中遍佈全球43個國家的國際港口,其中包括在巴拿馬運河的兩個重要港口。
此舉對中國的影響很大,並且是有別於過往的貿易戰、關稅戰與晶片制裁。關心國際時事的朋友們,需要特別關注此一事件的發展。
1特朗普新招
首先我們來談談老特的佈局。老特於2024年11月贏得總統大選後曾經數次揚言,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理由是該運河對美國的“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事實上,老特在2018年就提過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說法。這表示,不管這個主意是老特自己想出來的,還是當時他幕僚的建議,老特心中念茲在茲的,是要把運河收歸美國的控制。
大家不要認為老特的想法過於奇特,認為根據1999年的《美巴運河條約》,美國早已經把運河的控制與經營權移交給巴拿馬政府。
但不要忘了一個帝國對權力的渴望,以及害怕失去權力的恐懼,從而撕毀協約,拋棄國際條約或規範。所以,沒有什麼老特不敢做的。
當然,老特會盡力避免與中大型國家發生衝突,因為那樣很不划算。
但是,對於弱小國家,欺負一下他們對老特來說,不是什麼問題,成本也低。
那麼,老特要奪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能夠為美國帶來什麼好處呢?
2 帝國權力遊戲的本質
要找到確切的答案,我們得要從兩個事務本質去探討,這是帝國權力遊戲的兩個本質。
一是,自古以來,航道、通道就是列強之間的爭奪要點,控制住了航道、通道,就可以掌控商業、貿易,也就是財富,並且穩住自己的“地盤”。
因此2、3千年前,位於地中海周邊的(現今地理上的)義大利、希臘、埃及、土耳其、敘利亞、以色列等海港城市,成了歷來該區域強國想要征服、擁有的戰略要地。這些海港城市是當時的軍事、經濟與商業重地。
至於東方,則是以中國以及中國周邊為主,主要是一些關口、關隘、河流通道等。
至於歐洲與中東地區和東方大國中國之間的通商、貿易,是經由絲路。以羅馬帝國時期為例,由於西方有羅馬帝國,東方有中國這兩大強權的存在,絲綢之路在一段時期是保持暢通的,直到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很多人存在一個誤解,認為阿拉伯帝國和幾個穆斯林王朝,阻擋了絲綢之路(陸地與海上),其實不是的,只是因為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成為絲綢之路其中的利益分享者與掌控者,尤其是中東地區、北非、西亞以及部分中亞地區。
至於“十字軍東征”,不僅僅是絲綢之路的利益之爭,更有宗教與文化的衝突。
美國承襲西方文化,一些歷史學者也常常把美利堅國的世界權力,跟羅馬帝國時期相比。
因此,老特想要奪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基本上就是回覆到帝國時期對領土權益、商業利益的爭奪,以及帝國本質上的擴張傾向。
也因此,老特心中所想的不僅僅是奪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還想要拿走格陵蘭,讓加拿大成為美國的一個州。2019年的時候,老特就曾經說,要從丹麥手中買下格陵蘭。
從這幾年的歷史軌跡來看,老特這一批美國當權人士就是要重回帝國時期的老路,控制商業通道、要塞,然後跟中國進行長期的鬥爭
3 老特招數用老,需要變招
第二,老特在第一任時期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與科技制裁,但是收效不大,沒什麼效用。晶片制裁雖然產生一定的作用,但隨著中國晶片產業技術的發展,晶片制裁轉眼即破,必須要另外想辦法。
老特從2018年3月向中國發動關稅戰以來,7年時間過去了,但始終拿不下中國,只得回頭先穩住自己的地盤,向盟國、盟友們下手。
至於盟友的利益被犧牲,這不在老特的考慮範圍。老特想要先穩住地盤,重新佈局,以應對中國的力量。
問題是,就在這節骨眼,李嘉誠把43個分佈在全球的港口賣給貝萊德集團,此舉將極大地增強美國在全球運輸航運的影響力。
但另一方面,也”確定“了老特想要掌控全球通航、通道的企圖。
上個月22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建議,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籍“和”中國建造“的貨輪,徵收高額規費,這些貨輪每次停靠美國港口的時候,要徵收1百萬美元的規費。
美國如果真的實施這項政策,對中美雙方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中國來說,會嚴重影響列國對中國造船業的訂單,也會限制中國籍貨輪承攬船運的商機。
美國此舉就是要抑制中國的造船業。這幾年,中國造船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日益增加,新增訂單與手持訂單量超過全球份額的一半。美、日、韓等國對付不了中國造船業,就用這一招。
另外,美國也想要藉由壓制中國的造船業,來壓制中國軍艦的造艦能量。
對美國來說,會大幅提高美國的海運成本。有人估計,美國海運成本將會暴增10倍。
這是一把雙刃劍,對美國與中國都會造成傷害。
換一個角度看,美國這是不計成本,只要能夠抑制中國的發展,在所不惜。
在這之前,美國海軍原本就是前期最為強大的存在。如果又能夠掌控世界多數港口,美國將可以如法炮製,在其掌控的港口全都對中國籍商船,或是中國製造的商船“加徵”過路費。
到時候,中美貿易戰有可能不只是停留在關稅戰的層面,還會往真正的衝突發展,中美貿易戰鐵定升級,兩國的爭鬥將進入新的,難以預料的境地。
4 李嘉誠傷害中國利益
回到李嘉誠出售43座港口的事來,李嘉誠向來採取逢低買進,然後高價出脫的買賣原則。不過,此舉對中國的影響大了。
之前有傳言,李嘉誠恢復中國國籍、但這件事沒有實際的證實,李嘉誠對國籍的問題也沒有公開說明,或澄清,有點諱莫如深。
之前,中國網路對李嘉誠的評價呈現兩種說法,有人說李嘉誠罔顧祖國的利益,也有人說他是愛國商人。
俗話又說商人無祖國,但能夠像李嘉誠這樣的“公眾”富商,多年來周遊於中國、英國與加拿大,國籍不明確,利益大吃四方的,也不多見。
李嘉誠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商人為利所趨,那是他的商人行為。只是,臨到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他如此做,傷害了中國人民的利益,也損害了國家安全。
那麼,中國是否應該考慮國家安全,限制或禁止李嘉誠出售港口的交易?畢竟,其港口出售損害了中國的戰略利益。
5 李嘉誠吃定中國?
考慮到美國要徵收額外的停港費用,將衝擊中國造船業與海執行業,從而影響中國在全球的物流運作,也影響了“一帶一路”計劃。
而李嘉誠在這時候出售眾多港口予以美國財團,等於是給美國遞上刀子。中國的確需要慎重考慮對其限制或進行反制措施。
這方面中國政府不是沒有籌碼,李嘉誠在中國內地有龐大的投資與資產,涉及房地產、零售業、電力、能源、基礎設施、金融等。
雖然,李嘉誠考慮的可能是純粹的商業利益,正如經濟學者郎鹹平教授說的,李嘉誠出售巴拿馬的港口,是一次成功的資產置換,因為李嘉誠在巴拿馬港口的利潤率僅為1%,但是在中國大陸的10個港口,以及香港的1個港口其利潤率為6%,因此出售利潤率低的港口,保留利潤率高的港口是對的商業決定。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為什麼要讓李嘉誠保有利潤率高的中國內地港口,讓李嘉誠大賺其錢?難道中國政府不能像特朗普一樣,保護中國的經濟安全,保護中國的戰略利益,因而限制李嘉誠出售港口的決定嗎?
難道李嘉誠的商業決定,就是吃定了中國人民的善意,“吃軟怕硬”,怕了特朗普的強硬嗎?
中國政府不需要白白做好人,讓李嘉誠這樣的商人大賺中國人的錢,另一方面卻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
郎鹹平教授教的是經濟學,但是一些商業決定的影響不是隻有在商業層面,也會涉及國家民族的利益。
李嘉誠不能夠只是在中國內地賺錢,卻在海外損害中國的利益。如果只是這樣,中國大陸為什麼要讓他在中國賺錢?這是需要思考的地方。
換個角度看,不唱高調,也不需要李嘉誠除卻商人為利的本質,就單單考慮利益。對中國來說,中國也同樣能夠以商業利益為依歸,既然你李嘉誠在海外損害我(中國)的利益,中國也同樣可以不讓你有賺中國人錢的機會,不是嗎?
同樣的,當美國以國家安全,國家的戰略利益為主要考慮的時候,中國也應該,也可以進行同樣的層面的考慮,而不是讓一些商人只是利用中國的善意。
6 結論
一個多星期前我們有一篇文章:2025新美元大戰,中國如何抵擋?》。
這篇文章我們提到特朗普換了一個方法,因為利用傳統的美聯儲升息,與海外戰爭已經老套了,難以再催動更多的海外美元流進美國。
於是,老特改用投資美國資產與美國科技的方式,希望由此吸引另一批資金進入美國。
雖然這一期的文章不好定,但議題比較特殊,鼓勵大家收看這一篇的文章。
我要強調的是,美國現在是特朗普2.0時代,老特採用的方式也未必會是特朗普1.0時期的招數,如果只是停留在1.0時代,美國必輸無疑。
老特想要吃下格陵蘭,拿下格陵蘭的稀土礦,又要跟烏克蘭簽訂礦產協議,以及掌控世界港口、航運,都是新招數。
這是特朗普2.0時代,中美博弈也進入到新的領域。特朗普1.0時代的爭鬥無可懼,而2.0時代的爭鬥正在熾烈開打,我們密切關注。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說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