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的甲亢哥背後:那些把中國寫成“頂流遊記”的古代冒險家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3244字 | 閱讀需7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這哪裡是兵馬俑?分明是秦始皇的元宇宙!"波蘭網紅甲亢哥舉著自拍杆衝進陝西曆史博物館,鏡頭掃過鎏金舞馬銜杯銀壺時突然破音:"唐朝人居然用純金盃喝奶茶?!"這條播放量破億的短影片,讓#古代中國有多潮#衝上熱搜。
當我們笑看當代老外們的"文化震撼"時,千年前的史料為我們記載了古代那些前往中華大地的外國友人對中國的印象。從竹簡到短影片,這場橫跨三千年的魔幻直播,藏著文明對話的終極密碼。
一、大唐的阿拉伯人
公元7世紀初,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分別崛起了大唐與阿拉伯兩個璀璨的文明國度,這兩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一個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巔峰時代,一個奠定了今天阿拉伯世界的輪廓。他們同崛起、同鼎盛、同中落,彷彿分散在亞洲兩端的一對孿生兄弟。儘管遠隔萬水千山,大唐與阿拉伯之間卻有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往來故事。
在阿拉伯商人、旅行家蘇萊曼記錄的《中國印度見聞錄》中,我們看到了千年前普通阿拉伯人視角下中國的日常生活。蘇萊曼稱讚中國更美麗,且更讓人神往,中國到處是耕種過的田野與健康的人群。在與中國人的生意往來中,蘇萊曼大讚中國人交易的智慧:畫押時,雙方分別在兩張紙上簽字按押,並在兩張紙拼疊的連線處簽字,從而保證交易的真實與信用性。蘇萊曼同樣發現唐朝廷專門用官方資金為百姓成立義學,讓窮人及其子女享受教育。
1閻立本《職貢圖》
阿拉伯人哈桑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曾有一個名叫伊本·瓦哈卜的阿拉伯人因為戰亂而跟隨商船飄洋過海來到中國。他從廣州啟程北上,歷經兩個月來到被阿拉伯人稱為“胡姆丹”的長安城。他自稱阿拉伯先知的親族,面見了當時的皇帝,唐朝皇帝欽賜了很多金錢,讓他得以重歸伊拉克故土。他與皇帝的一番談話至今值得玩味:皇帝問他,阿拉伯人如何能征服國力強盛的波斯帝國,伊本將這歸功於偉大的真主護佑。伊本強調,阿拉伯古代神話諾亞方舟故事中的諾亞世界性先知。而唐宣宗則告訴他在中國並沒有這個傳說。伊本又提及耶穌傳教的故事,而唐宣宗則表示耶穌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十多個月。伊本在唐朝皇帝那裡看到了很多先知的畫像,囊括了佛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從另一種視角呈現了一個具有世界性視角的唐朝皇帝模樣。在伊本表示要回國把唐朝的偉大昌盛告知眾人之後,唐宣宗親賜手詔給廣州官員,命其給予伊本優於地方官吏的禮遇。
2唐朝沿海貿易
公元8世紀中葉,航海家歐貝德駕著雙桅三帆木船“蘇哈爾”號抵達唐代廣州港,為中國帶來亞麻、毛毯、金屬製品以及阿曼特產的乳香。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阿拉伯文學《一千零一夜》中,膾炙人口的《辛巴達航海旅行記》,便取材於歐貝德的這次旅程。那時,眾多的唐朝船隻從位於今廣州黃埔的扶胥古港出發,經過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等海域,抵達阿拉伯帝國的各大港口,一路銷售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同時又把沿途特產運來中國。也有無數如歐貝德一般的阿拉伯冒險家與商人將古老的東方作為航海貿易的天堂,不遠萬里乘風破浪而來。
二、遣唐使吉備真備
公元734年,一艘遣唐使船在明州(今寧波)港緩緩起航。船艙深處,45歲的吉備真備緊抱著兩箱比性命更珍貴的“學術走私品”——130卷《唐禮》手抄本,內含大唐宮廷禮儀全流程;10套天文觀測儀設計圖,包括尚未傳入日本的測影鐵尺;秘傳兵書《孫子九地篇》及攻城器械模型……這位在唐留學18年的“超級學霸”,即將用這些硬核知識掀起一場改變日本國運的“平成革新”。
3吉備真備
開元盛世的頂級學府——國子監裡,來自日本的遣唐使吉備真備展現出驚人學習力:半年掌握河洛官話,筆記中獨創“漢字訓讀法”破解典籍密碼;白天在算學館鑽研《九章算術》,夜赴太史局偷師瞿曇悉達的天文歷算。
4古代國子監
在日常生活中他還發現了許多那些改變認知的盛唐細節,如在鴻臚寺宴會上目睹“分餐制”,驚覺日本貴族圍坐共食不合禮法;穿男裝騎馬上朝”,回國後推動日本宮廷設“內命婦”官職。回國後他更是仿照唐朝進行教育改革,仿唐國子監重建大學寮,增設明經、明法、算術三科,引入《禮記》《左傳》為必修,卻刪除“民本思想”相關內容;律法方面以《唐律疏議》為藍本制定《養老律令》;戶籍層面保留唐式戶籍制度,卻將“奴婢”改稱“家人”以維護氏族利益;同時帶回《大衍曆》並改良為《宣明歷》,此歷在日本沿用823年直至1684年。
三、元代來華的馬可波羅
13世紀的歐亞大陸上,一位17歲的威尼斯少年跟隨父輩踏上了通往東方的未知之路。他或許不曾想到,這場歷時24年的冒險,不僅讓他成為西方世界最著名的“中國通”,更讓一座遠在東方的黃金之國——元朝,首次以近乎奇幻的面貌闖入歐洲人的想象。他,就是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
當馬可·波羅穿越帕米爾高原,沿著絲綢之路進入元朝疆域時,撲面而來的是一幅令他瞠目結舌的文明畫卷。他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如此描述元大都(今北京):“城市的街道筆直如箭,地鋪磚石,每隔一里便有一座宏偉的鐘樓……市集上絲綢堆積如山,香料氣息瀰漫,連汗八里(元大都)的乞丐都衣著體面。”
6朱玉《太平風會圖》
更令他震撼的是杭州的繁華:“西湖上的畫舫綴滿燈籠,徹夜笙歌;商鋪鱗次櫛比,金銀器皿、瓷器漆器琳琅滿目,就連挑夫都用精緻的竹籃送貨。”這些細節讓中世紀的歐洲讀者如聽天書——畢竟當時的倫敦和巴黎,還深陷泥濘的街道與瘟疫的陰影中。
1298年,因戰爭入獄的馬可·波羅在獄中口述成書,這部被稱為“世界第一奇書”的遊記,像一顆火星點燃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狂熱。哥倫布航海時隨身攜帶的批註本,至今藏於里斯本博物館,書中“日本黃金屋頂”的傳說,直接推動了新航路的開闢。但丁《神曲》中的“東方天堂”、薄伽丘《十日談》裡的中國寓言,皆受其啟發。
四、明朝來華的利瑪竇
1601年深冬,一位蓄鬚戴冠的“西儒”帶著自鳴鐘、三稜鏡和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在紫禁城外等候萬曆皇帝召見。這個義大利耶穌會士不會想到,他繪製的世界地圖將讓中國士大夫驚呼“天下竟有五大洲”,而他寫往歐洲的書信,正在掀起一場持續百年的“中國熱”革命。
7利瑪竇
1583年,利瑪竇剃髮穿袈裟自稱“天竺僧”,卻在傳教時屢遭冷遇。當他發現中國精英更推崇儒生而非僧人後,立即開啟“人設改造計劃”:他改穿深青綢緞道袍,自稱“泰西儒士”,將《四書》與《聖經》對應,稱“上帝”即古經中的“天主”,用自制日晷、星盤開啟士大夫圈層,兩廣總督郭應聘驚歎:“此器可正華夏曆法之謬!”
利瑪竇為大明王朝帶來了諸多科技衝擊。1602年利瑪竇呈上的《坤輿萬國全圖》刊印,首次標註美洲與南極,南京吏部主事李之藻觀後賦詩:“地原來無中,天亦非渾圓”;他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將“點、線、面”概念植入儒學體系,徐光啟在序言中疾呼:“此書為度數之宗,窮方圓平直之情”;他所作的《西國記法》傳授記憶術,東林黨人葉向高試用後贊其“可使腐儒開七竅”。
8《坤輿萬國圖》
利瑪竇在中國也見到了顛覆他認知的場面。首先是科舉制度,利瑪竇在札記中記到:“他們透過哲學考試選拔官員,考場如同軍事要塞,作弊者會被枷號示眾”;“中國人對父母的尊敬近乎宗教崇拜,祠堂裡的祭祖儀式比我們的彌撒更莊嚴”,這是他對社會倫理的描述;“他們能建造最精美的橋樑,卻不知地球是圓的;精通陶瓷燒製,但火炮技術落後歐洲百年”,這是他對中國技術的感慨。
在北京車公莊的藤蘿架下,利瑪竇墓靜靜佇立了413年。這位“文化擺渡人”的遺產仍在發酵:他首創的“God”漢譯“天主”,至今是海峽兩岸天主教統一稱謂;《坤輿萬國全圖》殘本2016年在紐約拍出100萬美元,見證地理大發現的雙向衝擊;當代漢學家史景遷評價:“利瑪竇證明了文明對話需要脫下文化鎧甲,但不必拋棄靈魂”。
從七百年前馬可·波羅筆下的“黃金屋頂”,到今日“甲亢哥”鏡頭裡的賽博山城,歷史總在重複一個真理:真實的中國,永遠在親歷者的目光中鮮活。那些穿越風沙與偏見的異鄉人,用腳步丈量出文明的溫度——無論是元代驛站疾馳的快馬,還是5G直播中劃過的彈幕,本質都是人類對“他者”的好奇與對話。當世界仍在用標籤簡化東方,我們或許更需要這樣的冒險者:他們不製造神話,也不迎合偏見,只是讓煙火街巷、市井笑談,成為打破認知壁壘最柔軟的刀鋒。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