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平臺之一,其每一個功能更新都備受關注。近期,微信推出了一項新功能,允許個人號更便捷地建立和釋出公眾號內容。然而,這一看似積極的舉措背後,卻反映出微信內容生態可能面臨的困境。
———— / BEGIN / ————
最近微信有些更新,一個有點意思的變動是:個人號可以在訂閱號頁面中更方便地建立公眾號,並且更方便地釋出內容了。
也就是說,微信把一些訂閱號助手app的註冊釋出功能,整合到了微信中。但這個頁面其實隱蔽性還比較高,並且內容還處於灰度中,我們預計實際意義不會特別大。
前兩天有個朋友讓我評價一下微信的這個新功能,我直接表示,這個功能應該沒啥用,並且微信降低公眾號內容釋出門檻,這意味著——公眾號生態開始缺內容了。
公眾號的形態比較古典網際網路,坦率來說,它並不是一個很好地能夠承載短內容的形態。
儘管微信此前推出了“小綠書”,但結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我們並不認為小綠書這個產品目前是成功的,同時他顯然沒有任何一點撼動小紅書的跡象,發小綠書的人/自媒體/媒體機構,在我看來也並不是很多。
我們認為,微信生態的獨創性內容其實正在枯竭,又或者是受到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多意見領袖選擇不發聲了,這導致微信生態缺乏一些有活力的內容供給,這點與抖音、小紅書都不同。
比如我們讀者比較熟悉的網際網路行業、營銷行業,捫心自問一下:除了新聞類的文章,在過去一年來在公眾號上看到了什麼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嗎?
我個人的感覺是:並沒有。
微信生態還有一個挺嚴重的問題是——朋友圈已經老了,大家越來越不刷朋友圈了。
從內容傳播上看,以前爆款公眾號內容一定是在朋友圈有刷屏能量的,大量閱讀量的來源是朋友圈渠道。
但今天呢?透過微信流量推薦,依舊有很多內容可以快速達到10w+,但這些都無法形成圈層化的刷屏,而是透過系統推薦場景(比如看一看)實現的。因此今天很多10w+文章你可能聽都沒聽過,而且這些內容無法形成一種傳播發酵,而主要是透過系統流量分配實現的。
也就是說,它不能持續捲入使用者注意力,並不是內容生態中的增量。
大家應該都有一種感覺,朋友圈已經不能讓人上癮了,內容無聊的很,就算幾天不看朋友圈,可能也不會想著去看。
這種心理狀態與前幾年不同,那個時候是人們恨不得每半分鐘就刷一次朋友圈。
當然了,微信生態的這些轉變,本質上是因為使用者的注意力被短影片等內容生態佔據了。
我們再說說創作者端的事,我相信不會有太多人把公眾號、影片號當做日記碎碎念來發,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正向的資料反饋,創作者很難有持續的動力。
儘管微信現在透過公眾號內容助推等方式在改善,但由於推薦流量往往佔到閱讀量的大多數,因此推薦一斷、一旦被踢出流量池,創作者的熱情就會消退。必須得承認,大多數使用者創作的內容是沒有消費價值的,一個人的日常碎碎念,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公共內容產品,有創作能力的使用者畢竟是少數。
因此無論公眾號如何降低創作門檻,其實用處都不是特別大,就算用流量去激勵使用者,引來的其實也只是做號集團而已。
我覺得微信沒有想明白的一點在於——使用者確實是有表達欲的,短內容確實是低門檻的,但大多數使用者的表達欲是需要被場景激發的,而不是突然給他一個文件或者編輯器讓使用者去寫點什麼。
一個重要的內容創作激發場景,其實也是內容消費場景。
使用者在看到了內容後,才會想說點什麼,公眾號想要啟用長尾短內容的創作,應該從這個點出發才對。
一個典型的場景是公眾號評論區,很多使用者在看完文章後想說點什麼,或者在看完評論區其他人的評論後想說點什麼,這些都是短內容的核心場景啊,這些短內容完全可以進行另一種形式的流動與內容分發。
但眾所周知,公眾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取消了訊號的評論功能,這兩年才重新放出來,這可不就錯失了很多短內容的創作場景麼?
所以我們認為,公眾號再怎麼降低使用者的註冊、釋出門檻都意義不大,而這些動作也已經表明,微信內容生態已經出現了內容源的短缺跡象,再加上AI創作的衝擊,內容質量下滑是可以預見的,這其實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傳播體操,作者:周在安
👇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