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談戀愛,又怕真談上?你可能有「親密恐懼」

《 不願戀愛的雀斑小姐 》
最近我刷到一個帖子,標題叫做「想談戀愛,又怕真談上了」。
這簡直就是我朋友小A的心聲!她每次刷到「純愛戰士」的故事都忍不住感嘆:「好想談戀愛啊。」
但真要她認真考慮找個男朋友,她又馬上退縮:「算了,戀愛還是看別人談比較好。」
我們為什麼一邊渴望親密關係,一邊又下意識地排斥它?
這很可能是——親密恐懼。

《 愛的暫停鍵 》
親密恐懼最早由 Descutner 和 Thelen 於 1991 年提出,他們將親密恐懼定義為:個體與重要他人溝通重要想法、情感時產生的一種抑制性,它與個人成長經歷、父母婚姻衝突等因素有關。
因此,那些你以為的「理智選擇」——比如覺得戀愛沒必要、單身更自由——有時候,其實是親密恐懼在背後默默操控。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些你可能沒有察覺到的 5 個親密恐懼的跡象
01
認為在別人面前哭泣
是一件羞恥的事
你是不是覺得,哭給別人看是一件特別丟臉的事?
這種羞恥感,很多時候並不是你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時候一點點學來的。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特別渴望依戀父母,尤其是受傷的時候,會想要尋求安慰。但有些父母的反應是,「這麼大了還哭?不害臊嗎?」
於是,長大後,我們就會覺得,向別人暴露自己的需求不僅得不到回應,甚至還是羞恥的。我們也謹慎地「收著」自己的情緒,避免展現真實的自我,害怕再次受到傷害。
但親密關係恰恰需要的就是表達真實感受,也就是「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這樣才有「情感的流動」。

《 愛情與靈藥 》
美國婚姻研究學者 John Gottman 提出了「bid for connection」的概念,一個小小的眼神,也是我們向他人申請建立連線的行為。
關鍵是,我們不能為自己的真實情緒感到羞恥。親密,是可以更真實地展露自己的脆弱,卸下盔甲。
02
「一旦依賴他人,我就很可能不安全了」
依賴他人,是「弱者」的行為。這麼想的你,可能從小就被要求做個「獨立的孩子」。
小小年紀的我們,就被要求一個人上學、一個人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沒人問過我們是不是真的不害怕。
童年的無助和委屈,依然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雖然有時會感到孤獨,渴望有個能依靠的肩膀,但是一想到要接受別人的照顧,就覺得自己又變成了那個無助的小孩。

《 正常人 》
為了迴避自己內心的脆弱與無助,避免自己依賴他人,不得不表現得很獨立,什麼事都自己做——這種表現被稱為「假性獨立」,是一種因恐懼依賴他人而發展出的防禦方式。傾向於迴避自己脆弱的人,雖然保護了自己,卻也失去了被另一個人真正看到和理解的機會。
在親密關係中,互相依賴才能促進伴侶之間的情感融合。接受他人的好意,正是關係發展的第一步。
03
避免做衝突中的「壞人」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或許就是你自己),平時有什麼不滿意都忍著,甚至會為了避免吵架,儘量減少跟他人的互動次數。
對我們來說,如何處理衝突,好像是一道「送命題」。
知名人際關係教練 Jayson Gaddis 認為,大部分人應對沖突有兩步:第一步,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把錯誤歸咎於他人;第二步,將自己對伴侶的責備,說給第三個人聽,形成穩定的「責備三角」——哪一步都完全沒在解決問題[3]。
當我們越是缺乏處理衝突的能力,就越不想引發衝突,但越是迴避衝突,就越會製造更多的衝突。

《 暖暖內含光 》
紀錄片《伴侶治療》中有一對夫妻,丈夫迴避、沉默,妻子好像在面對「一扇敲不開的門」,只好敲得更大聲。
影片中,伴侶治療師對丈夫說:「你以為你藏起來了的情緒,其實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展現了出來,那會激怒你的妻子。」
面對衝突最好的辦法,永遠是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一點在親密關係中尤其重要,每一次衝突我們都在重新認識,彼此真正在意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04
「我不是不愛人,只是不想失去自己」
你可能擔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戀愛中,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性,變得「不像自己了」。
談戀愛前,一個人可以自由地分配時間,自己決定要去的地方。一旦親密關係把「我」變成了「我們」,很多事都沒法自己決定了。
我們會有這種感受,是因為我們在心理上給自己設立一個安全區,叫做「自我邊界」。有了它,我們可以將自己和別人區分開,讓自己的需求、感受、觀念有別於他人。
心理學家喬治·戴德認為,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的自我邊界既有重合的「共享區域」,也有獨立的「個人區域」。但實際生活中,兩者的邊界很難區分,伴侶們可能會本能地擴大「共享區域」,分不清什麼東西是獨屬於「我」,或獨屬於「你」的[5]。

《 花束般的戀愛 》
這樣一來,戀愛中的兩人難免會產生一種「融合焦慮」。
問題是,認定自己一定會被共享區域吞噬,所以死守著個人區域的邊界線,其實是將自己完全放在了弱勢地位。
適度地讓渡自我邊界,並不意味著弱小,反而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05
「只要不夠好,就不是我的人」
在聊起另一半的標準時,我們經常會把心目中的那個 ta 稱為「理想型」,但現實生活中,真的能找到完全符合「理想型」的人嗎?找不到要怎麼辦呢?
有的人的答案是,寧願不談也不將就。
曾經刷到過一個網友的「吐槽」,她父母感情非常好,父親總是以家庭為重,呵護著她和她的媽媽。她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以為所有男性就應該像她父親一樣,所以不願意將就一點,很難戀愛。

《 傲慢與偏見 》
過於理想化的關係樣本,拉高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值,導致我們可能對戀愛和伴侶,都有一套現實中很難達到的標準。
不僅是「理想型」,很多人對親密關係也有著完美幻想。
在一項探究「完美主義如何影響生活」的研究中,28% 的學生樣本和 23% 的網路樣本,都表示 ta 們在戀愛關係中,存在完美主義傾向(Stoeber & Stoeber, 2009)。
心理諮詢師任麗認為:「有時理想化他人,是為了攻擊一個人做準備的。而理想化感情,是為了體驗不被愛做準備的。」
過於理想化的人,在關係中只能找到失望,因為 ta 們總是在索取全方位的理解與接受。
寫在最後
即使你覺得自己很難談戀愛,也不用感到沮喪。這篇文章正是希望讓你看到,你在抗拒親密關係時,真正害怕的是什麼。
重要的不是戀愛與否,而是你如何認識自己、理解自己。
對親密關係的焦慮和恐懼,都是在幫我們發現更深層次的自我,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
上野千鶴子在《始於極限》中寫道:「在戀愛的遊戲場上,人能夠深入學習自己和他人……在戀愛的過程中,我們受到傷害,也互相傷害,藉此艱難地摸清,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渡給他人的自我防線,以及對方那條無法逾越的自我界線。」
願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中,找到更圓滿的自己。

《 不討好的勇氣 》

作者   崇衫
責編   羅文
封面 《不願戀愛的雀斑小姐》
你有哪些關於親密恐懼的看法
歡迎在評論區聊一聊

📄   參考文獻
[1]馬曉霞,湯永隆.中國18歲~30歲青年女性的親密恐懼——成人依戀,完美主義與親密恐懼的關係研究[J].心理學進展, 2019, 009(002):P.301-312.
[2] Finkel E J , Simpson J A , Eastwick P W .The Psycholog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Fourteen Core Principl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7, 68(1):383-411.DOI:10.1146/annurev-psych-010416-044038. 
[3]Jayson Gaddis,《衝突的勇氣》, 2023, 貴州出版社
[4]簡單心理,《豆瓣9.2分伴侶治療紀錄片,揭露「親密關係」的真相》
https://mp.weixin.qq.com/s/SQbRU1WN8GPxcSVIxPZ8wA
[5]喬治·戴德,《自我邊界》,2019,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6]任麗,《我們內在的防禦: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2022,人民郵電出版社
[7] Simpson J A , Collins W A , Salvatore J E .The Impact of Early Interpersonal Experience o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Recent Findings from the Minneso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isk and Adaptation.[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0(6):355-359.DOI:10.1177/0963721411418468.
[8]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ompassion-matters/201401/7-reasons-most-people-are-afraid-lov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