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壓縮,女生遭殃

作者:侯虹斌
來源:冰川思享號(ID:icereview)已獲授權
“文科無用論”,是近幾年炒得火熱的話題,但今年格外地醒目。
一是因為,前不久,復旦大學校長宣佈,文科招生比例將從原來的30%—40%大幅壓縮至20%;二是因為,去年下半年全球頂尖高校大幅度削減文科專業,包括哈佛耶魯等等,已成了一個世界性話題;三是因為經濟的不景氣,文科就業難於上青天;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人工智慧導致我們的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中國也有DeepSeek或宇樹科技,滋生了許多希望;對比之下,文科則看不到前瞻性在哪兒。
未來已來,但這個未來有沒有你?
另一個問題是,在短時間內,文科的萎縮,還會造成女性的教育程度下降,女性找工作的難度大幅上升,女性地位進一步降低。女性必須自己改變。
01
最近是高考填報志願預熱的階段,一些強基、綜評的志願填報已開始。在各種各樣升學報考機構的瘋狂營銷中,你會發現:理科、工科佔了絕對重要的比例,文科幾乎沒人提起。
39所985大學,都有理科、工科的強基計劃;“人工智慧”“低空飛行”“無人機制造”“微電子”“智慧製造”“光電工程”等專業的分數年年飆升,總讓人感覺充滿希翼與未來。但只有接近1/3的985大學設立文科強基計劃。
有些新興高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學,根本不開設文科專業。文科最好的大學之一的復旦大學,宣稱把文科招生比例削減一半。這個計劃宣佈的時候引起了很大爭議,批評者總愛引用“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但是,頂尖的綜合大學就業率非常難看,這是比“成為大師”更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全省頭腦最聰明的前50名文科生畢業了都找不到工作、社會不需要,那拿什麼來讓大眾信服你的價值呢?
在十五、二十年前,有幾大熱門專業版塊,計算機、金融、法律、外語、外貿,都是能賺錢、有前景、有行情的香餑餑;連新聞也是爆款專業。那時,大家都有美好的未來。
但現在,計算機仍然一枝獨秀,其他的已變成“天坑”了。
很多文科的最終路徑,只有考公的華山一條路了。
圖/圖蟲創意
上面是從務實的、世俗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形而上一點呢?我,一個文科生,一個作家,一個喜好哲學與邏輯的人,不得不嘆口氣,時代不同了。
在整個十九、二十世紀,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處於現代化的前夜與現代化的進行時,處於政治軼序與文明邏輯重新發現與解釋的過程當中,傑出偉大的作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藝術家……不斷湧現,群星爛燦,光耀萬里。
那時的文科,不論收入高低,他們是有建構新世界的可能的,內心可能痛苦可能激憤,唯獨不會無聊、不會無意義。
但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現階段該闡釋的意義都闡釋得差不多了,舊的哲學知識已足夠覆蓋當下的世界。比如說,2024年秋季,哈佛大學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大部分都是文科專業,最受影響的是歷史與文學的研討,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從莎士比亞到杜阿·利帕的英國軟實力”“購物中心的馬克思:消費文化及其批評”“北美土著性別與性”……一些非常boring的排列組合,原創性在哪裡?
當下所有新誕生的東西,都來自科技。
也許,等人工智慧進展到一定階段,國際政治有了截然不同的格局,人性與哲學在底層邏輯上也有了深刻的變化,在痛苦和迷惘當中,又會需要人文科學的重新闡釋了。但不會是現在。
02
討論文理分科的問題,深入一點,就免不了涉及到社會階層問題和性別問題。
理工科,尤其是最先進的、最受市場青睞的工科,二本三本高校,是很難開起來的。一方面,很多高技術含量的工科,需要非常聰明的年輕人才能學會,二本、三本高校沒有足夠優秀的學生來源。另一方面,工科的實驗室和裝置、強大的師資,只有很好的高校才能搞定。當中國有些大學能以“菲爾茨獎得主擔任專職教授”“一億多的光電實驗室本科生可以隨便使用”招徠優異的學子時,你就知道,理工科的護城河是很深的。
所以,二本三本里,文科佔的比例很高。
這個道理放在中學也適用:高考文科,記憶型考點依然是最重要的,勤能補拙,靠個人努力還能考上好學校;而數學物理,往往需要在小學或初中階段就已上補習班、參加各種競賽,才能突圍。數理化的難度越大,中小城市及縣城就越難出來更多的成績優異者。
如果說二三十年前清華北大還有不少貧困學生的話,今日之清北,貧困學生的比例已經非常低了;天才,很難誕生於缺少資源的貧瘠土地。高考不僅考孩子,還考老師和家長的資訊對不對稱。
而性別問題,則成了另一種障礙。“男性擅長理工科,女性擅長文科”,這原本不是科學結論,只是一種刻板印象;但糟糕的是,現實完全驗證了這種刻板印象。
論受教育程度,中國的年輕一代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數量已遠超男性了。2024年,我國本科錄取的女生佔比達到63%,男生為37%;大約每100位女生拿到本科錄取通知書,對應的只有58名男生,女生是男生的1.7倍。而在二十多年前(2002年)時,本科大一新生中,女生才佔42%。
圖/圖蟲創意
可見,女生一旦有受教育的機會,就會非常努力。
但是,頂尖大學,比如985大學裡,依然是男多女少。男生是女生的1.7倍(2024年),正好跟全部本科生的性別比反過來。
除了國防科技大學有著軍工色彩,明顯傾向於錄取男生以外,其他院校在錄取時並沒有性別傾向,但從資料中可知:
中國科技大學,男生是女生的6.47倍;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男生均為女生的3倍左右。此外,還有12所高校男生是女生的2倍以上,以理工科大學為主。其中,清華大學的男生是女生的2.42倍。
985大學裡,只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和三所師範大學的女生更多,其餘的33所高校,全都是男生人數超過女生。
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學,在二十多年前,男女生比例是7:1,現在已經是1.8:1,女性已進步了。
那這麼多考上本科的女生去了哪呢?很大比例,就是去普通一本二本三本的文科專業了。
這是很令人遺憾的結果。
03
女生是文科減招的主要受害者,這已無庸置疑了。
但是不減招,最後女生畢業了也照樣會很難找工作。性別歧視是部分原因,核心原因還是因為市場沒有需求了。全世界的需求都減少了。
我看到有個高考升學的直播講座,有個家長問直播的老師,女生適合讀強基的數學系嗎?(作者注:一般是985大學才有強基計劃,而且往往需要有奧數競賽經驗)直播老師有點不耐煩了:“女生適合讀任何系!很多好大學的數學系研究生裡,女生已接近一半了。”
我覺得這位老師說得很對。學文學理,本來就與性別無關。上個月有位北大畢業、現在紐約大學任教的中國女數學家王虹,證明了“掛谷猜想”,被視為菲爾茨獎的最有力候選人,人家也是女性啊。
這裡我有一個暴言:不管男性女性,都應該去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方向的專業,時代變革已到。
理工科更有“錢途”也更有“前途”,幾十年前就如此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為什麼總體而言,女性更喜歡扎堆學文科?某次,廣州的中學生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考場上我發現,男女生比例,大概是10:1。這顯然不會是父母不讓女生唸書,或者特意不讓女生上補習班,是女生自己不喜歡。
但這種不喜歡,是社會塑造的結果。
女性的智商並不比男性低,喜歡讀文科,往往是不自覺地迎合社會對女性的預期,家長和孩子的自我規劃被陳舊觀念影響了。
這種期待就是:找個不太忙、也不需要負責任的工作,體體面面地拿份低工資,主要精力用來相夫教子、好好照顧家庭,就是最完美的女性。一般來說呢,女孩沒有學歷、沒有工作,顯得檔次不夠、拿不出手;但太忙、責任重大、高工資、高地位,太過女強人了,則不適合當妻子,不夠宜室宜家。
於是,社會鼓勵女孩,乖,你要非常努力讀書,但最好去學那種不賺錢、沒前景的專業,以作為未來的丈夫的輔助。
正是因為抱有這種錯誤的觀念,所以女生很早就率先放棄了對理科的鑽研與精進。
圖/圖蟲創意
如果女性還沒有意識到科技對人類的深度影響,還在懵懂地走著一條輕鬆的路,那麼,因為招文科生太少、考大學很難;考上了大學,找工作很難;找到了工作,薪資非常低;薪資低,只能生孩子當全職主婦;想復出,就更難找工作……
女性地位就只能一再下降。
在經濟好的時候,在文科生還有一點用武之地的時候,女性的地位也略高;就相當於是理工科男性吃肉、文科女性喝湯;但現在,沒有湯了,要麼你就去搶肉吃,要麼就一無所有。一個離錢遠,離熱門遠,離未來前瞻行業遠的工作,就只能一步一步失權。
理工科,就是很難,沒有誰天生喜歡難的路,但不走難的路,就無法抵達更遠的遠方。

今日推薦

《小牛頓科普繪本館》全30冊
6~12歲孩子書架必備
餵飽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心靈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