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沒錢又不懂藝術的人踏入臺北藝術博覽會

十月下旬,我去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轉了一趟。
我觀看,我欣賞,我逛美術館和畫廊,我聽講座,我看評論,我懂一些詞彙,但我沒接受過專業訓練,頂多算一個處在最外圈、最業餘對藝術感興趣的人。
更關鍵的是:我還沒錢。不懂藝術又沒錢,我精準成為了展會的非·目標觀眾。
“該如何觀看藝博會”的焦慮一直持續到了逛展那天,但我想起展覽資料裡寫過的一句話:展會想要豐富觀眾的藝術經驗。
於是我告訴自己:我代表的是最最最普通的年輕市井觀眾。那麼,ART TAIPEI,藝術,請來浸潤一片空白的我吧。

一頭掉入藝術菜市

有人會把藝博會當作一場大型的藝術展來看,覺得饒有趣味還頗為方便。而我不行,身處藝博會中,我常有一種突然被過量的資訊和藝術一併衝擊到的茫然感與焦慮感。
太雜,太多,太亂。不敬地形容,就像一個(我消費不起的)“藝術菜市”,所以我很少會主動參與。
 ART TAIPEI 2024 展場|圖源: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好在現場還有導覽老師,讓我不至於迷失世貿一館的人潮後陷入恐慌,他針對本次藝博會整體和幾家重點畫廊做了詳細的導覽。
我在老師的話語中緊緊抓取臺北藝博會的特點,大致有如下幾個:
1)臺灣本地的畫廊居多;
2)新生代藝術家不少;
3)“MIT 新人推薦特區”主推 8 組當地新世代藝術家的作品;
4)設有“原住民族藝術特區”,通過當代藝術手法重新詮釋原住民傳統;
5)臺北藝博會的作品單價售價都不算太高,對年輕、購買力沒那麼強的買家非常友好。
ART TAIPEI 2024 公共藝術-原住民族藝術家武玉玲展位
總的來說,就是年輕、包容、開放、多元、活力、在地。
無需導覽指引,普通觀眾如我也可以從許多作品中抓到這些要素:好讀、好“看”、好買、可愛、卡通化、符號化、偏平面化、偏設計化,和經常讓人一頭霧水、砸人當頭一棒的的當代藝術不一樣,不追求新與冒險,而是做好自己想做的。某種角度上,很貼合這兒的鬆弛人文氣息和新舊結合的城市景觀。
一位常去各種藝博會的朋友和我說,也許是因此,臺北藝博會給觀眾的感覺不似其他藝術博覽會那般“緊繃”。
另外展會所在的世貿一館上下左右都非常開闊,不會出現過於擁擠的情況,可能因為空間大、通風好、所以還沒有展會常有的刺鼻裝修味,綜合起來逛起來非常身心舒暢。
 ART TAIPEI 2024 展場|圖源: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好了,現在對藝博會的焦慮解除了點。

一個粗鄙之人的喜好

觀展前我曾設定過一個小目標:搜尋探討社會性別話題的作品。但沒逛多久,我便放棄了。不是找不到,而是我忽然意識到:在藝博會上應做的不是“尋找”,而是等待著讓大量的作品流過自己的身體。
ART TAIPEI 2024 展場|圖源: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畫廊或美術館的展覽總有一個主題,一條線,讓你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但藝博會沒有,你只能承受一切的降臨。
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有抽空所有的認知,信任自己的眼緣和直接感受力 —— 暫且不論其在專業的藝術評論中的褒貶。
就著我的第一感受力來說,我最喜歡這些在臺北藝博會上遇見的作品:

貝浩登(PERROTIN)

大家都熟悉的貝浩登應當是本次臺北藝博會最重要的國際參展畫廊之一。本次是貝浩登時隔 12 年後重返臺北藝博會,其帶來了共 9 位藝術家的 36 件作品。
貝浩登展位|©️ 貝浩登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展位入口與中央、英國藝術家 Lynn Chadwick 的七件青銅雕塑,每件都由一對形象構成,既有青銅的原始感,又兼具了靜謐的溫柔氣息。
當站立在 Lynn Chadwick  的雕塑面前,我彷彿能聽到二者寧靜無聲的對話。心情立刻變得溫和平靜。
Lynn Chadwick 《Sitting Couple》1990 青銅
Male : 128 x 73 x 118 cm
Female : 130 x 66 x 120 cm
Bench : 32 x 150 x 44 cm
©️貝浩登
導覽老師曾指著最入口的那件雕塑說道,這可能是本次臺北藝博會最貴的作品之一。嗯,雖然喜歡,但當然買不起。好在還有免費的 Lynn Chadwick 的介紹小冊可以拿走。
貝浩登為此次展覽準備的冊子非常精美良心,回到酒店以後我認真地閱讀完畢,並祈禱早日有一件  Lynn Chadwick 的雕塑能天降我家門口(禁止做夢)。

異雲書屋

本次藝博會中我停留最久的當地畫廊是異雲書屋,其 2016 年創立於臺北。
一個畫廊,名叫“書屋”,讓我不解。我立刻道出了心中的疑問,與我臨時結伴的夥伴猜測,可能是因為他們主推的都是東方美學濃厚的水墨作品,“書屋”這詞有這種感覺。
異雲書屋在本次藝博會中帶來了 13 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各異,但都不約而同接受到東方美學影響,並都採用了水墨技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來自花蓮的藝術家常陵與來自日本長崎的東真裡江。
藝術家常陵的《瀕臨樂土》新作是完全無法忽視的存在。我們幾乎無法從那一大片如血肉般的紅色中轉移注意力。
《瀕臨樂土》意指幻象與現實之間的曖昧,作品中的場景透過俯視的多點透視、在這種曖昧中穿越,展現出一種不可言說、無法言說、說也說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境界。
站在常陵的作品前,有某一個瞬間,覺得自己彷彿誤入了一場通紅昏亂的夢中。

常陵《瀕臨樂土 —— 霧中游》2024 油彩、畫布 189.7 x 227 x 5 cm ©異雲書屋

常陵《瀕臨樂土 16》2024 油彩、畫布 91x73x5 cm ©異雲書屋
來自長崎的藝術家東真裡江是我本次藝博會最大的驚喜之一。藝術家東真裡江曾是一名醫院裡的醫護人員,為了緩解生活壓力與心中苦悶,她開始自學繪畫,並因此走上了藝術道路(從開始至今還不到 10 年誒!)。她在作品中繪出生命殘缺、脆弱、短暫卻又強大的面貌。
東真裡江《表/裡(浮)》2024 亞克力顏料、木板 53 x 53cm ©異雲書屋
藝術家本人就在現場。我原本想用蹩腳的日語和人說一句“好厲害”,但還是沒敢說。最終只鞠躬並收下了對方(美麗的)名片。

√K Contemporary

√K Contemporary 是一家來自東京的年輕畫廊,創立於 2020 年。根據官網介紹,他們是“展示下一代傑出藝術家的平臺”。在這家畫廊的展位,我遇到了一位很喜歡的年輕藝術家,來自馬來西亞的 Nelson Hor Ee Herng。
趣事是:當我和臨時結交同伴一起走入這個展位、看到 Nelson Hor Ee Herng 的作品時,我立刻走近並愛上了它。身邊剛認識不到半小時的夥伴也立刻說道,覺得我會喜歡這個。
我想任何觀眾都能從 Nelson Hor Ee Herng 所繪製的作品中快速識別蘊含在其中的資訊,大多關於心理精神健康、性少數群體。非常私密、私人,同時也具有公共性。
另外我喜歡那極為直接的表達方式(甚至有點“刻意”暴露),當我一眼看到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時立刻被打動。
Nelson Hor Ee Herng《Bath Date with My Devil》2023 礦物顏料、日本和紙 80 x 100cm ©️Nelson Hor Ee Herng
Nelson Hor Ee Herng 在創作中通常使用紅色礦物顏料,因為礦物顏料就像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原始聯絡。古人常用礦物顏料來繪製壁畫,以傳達資訊、記錄事件,Nelson Hor Ee Herng 認為使用這種媒介作為記錄現代社會相關議題的工具會很有趣。
最初吸引我的目光的並非大尺寸的畫作,而是一旁由小尺寸的信封組成的作品。有寫信習慣的我很喜歡藝術家對於這個媒介的選擇。
Nelson Hor Ee Herng 認為,“信封是文字的載體,但同時也是非常私人和私密的。必須要展開和窺視它,人們才能獲得資訊”。
在英國信封上的創作 ©️Nelson Hor Ee Herng
在法國信封上的創作 ©️Nelson Hor Ee Herng
每到一個地方,藝術家都會在當地的信封上展開創作。這次來到臺北參展也不例外。藝術家向我們展示了其的最新信封畫作,可惜我忘了拍下來。

觀止堂

香港的觀止堂在本次藝博會中呈現帶來了 6 位藝術家的展品,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生於 1990 年的韓國藝術家權能(Kwon Neung)的作品。
權能所繪的西門町|圖片來源:ART TAIPEI Instagram
因為這很有趣,很好玩!(這是什麼淺薄的評價?!)我們久久地站在這位藝術家的畫作前,在其中尋找自己熟悉的面孔(或是公眾人物,或是經典藝術形象),像在玩一場尋寶遊戲。
在權能的作品中,你可以找到梵高正坐在去年的臺北世貿一館中(估計是撤展撤到一半累了,所以坐在原地一臉惆悵),白雪公主在西門町買糖葫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穿著背心和白色長裙、與芭比娃娃一起在珍珍水餃店前排隊,朱利安·奧培所繪的行人竟出現在臺北街頭……藝術家權能用幽默作畫的方式記錄著藝術史、人間生活。
(另外,看了所有權能的展品後我們感慨道:這寫實功底好強喔。)

V&E ART

創立於 2016 年的 V&E ART 以巴黎和臺北雙城為據點,近年將重心放在當代攝影領域,本次藝博會只展出了法國攝影藝術家 Thomas Devaux 的作品。Thomas Devaux 以攝影為基礎,並致力於探索、開發這一媒介的各種可能性。
V&E ART 在臺北藝博會展位 ©️V&E ART
要特別說明的是:V&E ART 展位的工作人員實在太熱情了,不厭其煩地向我們介紹作品、藝術家、材料(劃重點:NASA 專⽤的研究材料分色玻璃,是藝術家在逛材料展會時發現的)、創作方法等等,幾乎是猶如美術館導覽人一樣一件一件地向我們介紹。
當我們以為這場意外的導覽已幾近尾聲、於是說了聲“非常感謝”以後,這位負責人繼續和我們說:“我還沒說完呢……”真的太熱情了!
Thomas Devaux《Rayon 70.14》2022 美術紙、顏料印刷、22K 金箔畫框 ©️V&E ART
雖然我看起來一臉買不起的樣子,但他最後還是走到小桌子邊拿出一張表格,同我說購買的話可能會有點 discount。哎,我缺的不是那點 discount……
總之,仍舊非常感謝您。

一些藝術帶來的聯結

那幾日的臺北不僅有藝博會,還有首屆“臺北藝術周”。藝術週期間,臺北全市劃分為八個藝術區域,串聯多個畫廊、美術館等,不僅讓藝術深入市民生活,也讓參加藝博會的遊客有機會了解在地藝術生態。
不得不感慨臺北的畫廊真是好多,好多,好多(甚至深夜在居民區裡吃小吃店,隔壁都有一個畫廊),美術館也相當繁多,在短時間裡根本逛不完,在短暫時間裡我只能挑一個來細看。
行程第三日下午,我來到了臺北市立美術館。我的臺北朋友曾對我說過“北美館(即臺北市立美術館的簡稱),我超愛的嗚嗚嗚”,那麼,就是它了。
先是一層的展覽“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此展覽為全女性陣容,聚焦北美館典藏中的女性藝術家作品,探討創作者為實現自我而採取的逃逸策略,透過創作建構實體或虛擬的私人領域。
尹錫南的《一個粉紅色的房間 III》
蕭麗虹的《老梯子》
接著是二層正在展出的“喧囂的孤獨:膠彩百年尋道”,此展覽展出 51 位膠彩創作者的 146 件作品,概括了膠彩畫在當地的發展過程。
我參加了這場展覽的導覽。和這幾天在其他空間遇到的導覽員一樣,這位導覽老師也非常有耐心地用平白、好懂的語言給我們介紹了每件作品的藝術家、形式、技法、歷史背景。
我好像從沒接觸過這麼詳盡的、可聽性極強的導覽,一時間有點感動,又有點……可以說是震撼。然後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去過的展覽、聽過的導覽不夠多,所以才會覺得稀奇。
但後來在聊到這個展覽時,同行的一些藝術媒體人也有同樣的想法:感覺這幾天遇到的導覽老師都是在帶著熱情與愛在做這件事,讓人敬佩。
導覽老師的熱情與愛吸引來了許多市民觀眾。原本跟著導覽員的只有少數幾位,但聽講的人愈來愈多,人群逐漸在擴大。導覽老師屢次得舉手說著“誒,我的嘉賓呢”尋找我們。
或許因為是工作日,年輕人還在忙著上班或上學,所以那天美術館的觀眾大多是老年人,這些頭髮花白的阿伯阿奶總是超認真地閱讀展覽介紹、超認真地聽導覽、超認真地欣賞作品。
那時我忽然強烈感受到了藝術對於市民公共生活的意義:一顆可以不分年齡、身份就能聯結所有人的紐扣。
真好。

一些街頭的藝術

藝博會、畫廊、美術館以外,我還看到有許多野生的藝術散落在這個城市的角落。
在臺北的幾天我常常在街頭閒逛,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可以遇見很多街頭塗鴉。高架下、廢棄的大樓牆體上、森林公園裡的塗鴉板……臺北街頭的塗鴉極多(其中還有不少大型塗鴉),在我的記憶裡幾乎是隨便走走就能看到一塊塗鴉的程度。
第二個街頭野生藝術:邏輯奇葩的計程車廣告。
坐計程車時在後排觀看小螢幕上不斷滾動的當地廣告可太好玩了!它們相當抓人眼球,同時邏輯相當弔詭,讓人不知道要表達什麼、忍不住好奇最後會推銷什麼產品(常常,我們的猜測結果是錯誤的)。
某天一起坐車的一位朋友看到某支出乎預料的廣告後評論道:“這不符合敘事學啊!”
荒誕派的中心原來在出租車上!
最後一項街頭野生藝術,也是我在本次臺北行中最愛的:那就是我們酒店的大堂。
Liminal spaces 美學愛好者看到這張照片一定能懂得我。抵達臺北那天晚上,在酒店 check in 後坐上觀景電梯上樓的我一轉頭,看到面前和 liminal spaces 經典場景如此相似的畫面,大為衝擊。
著名 liminal spaces  照片
在臺北的最後一個晚上,一位朋友來酒店找我。電梯徐徐上升,我向對方介紹玻璃外極具 lIminal spaces 氣息的景象。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我緊接著說,是一種美學風格。

 一些無關緊要的感想

從臺北回來後的頭幾天,我常常思索著:一場藝術博覽會、藝術周之旅對於我這個不懂藝術的界外的人而言,留下了什麼呢?
不是什麼藝術市場觀察,也不是某件作品帶來的啟發。撫摸我的真心,最原始的聲音是:好像這趟旅行讓我喚回了對藝術的關心。
過去的兩三年間,或許是因為心理問題,或許是因為工作繁忙,或許是因為我厭煩了賞析當代藝術的話術,總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覺得藝術離我很遠。
這並不是說它高高在上、遙不可及,而是,當我走入展廳看到它時,我可能覺得某件作品很好,但它無法直接喚起我的個人情動或情感。有時,它還會讓我疲憊。
這次的臺北藝博會、藝術周之旅,似乎撬動了那把心上的鎖。在藝術氛圍豐盈的環境中游蕩,沒有目的地遊蕩,感受一切,最終一定會迎來某個被打動的瞬間,感受力也一定能被呼喚回來。這是在場的力量。
第 31 屆臺北藝術博覽會與首屆臺北藝術周已圓滿落幕。期待再次相見,再次踏上這趟藝術之旅。
“明天有明天的風吹。”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