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CEO商業評論

圖片/CEOBIZ
大家知道,一般研發的工作還蠻高,也就說有人可以拿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賠償金。
確實有點香,哪怕被離職了,拿了這麼多錢心裡也多少踏實一點點。
一般來講,按照法律規定,裁員會給到N、N+1或2N的賠償。
所謂“N”,就是員工在單位工作的年數。如果員工在單位工作3年,那麼被裁員時,其可能拿到相當於3個月、4個月或6個月工資的補償金。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拿不到賠償的,因為用人單位那頭會千方百計逃避賠償,員工能拿到N或者N+1賠償已經算不錯了。
中外企業的“裁員邏輯”
外企的“超國民待遇”撕開了職場雙重標準。
保時捷中國某經理工作8年獲賠56萬元,社保額外補繳11個月;IBM中國透過股票折現,人均多拿8-15萬元。反觀國內企業,某車企HR坦言:“我們用‘基礎薪資+績效’模式變相降薪,拖到員工自己走人。”
外企裁員預算通常計入全球成本,而國內企業從部門經費扣減。更深層的是文化差異:歐美企業視員工為“合作伙伴”,國內企業則強調“成本控制”。
一位獵頭總結:“外企裁員是商業決策,國內裁員是生存戰爭。”
中外企業在裁員邏輯上的差異就像兩種完全不同的作業系統——一個走“商業最佳化”路線,一個打“生存保衛戰”。這種差異滲透到了從財務核算到溝通話術的每個環節。
首先是財務邏輯的“代差”。外企的裁員預算像“全球統一”:微軟2023年全球裁員1萬人耗資12億美元(約人均8萬美元),這筆錢直接計入總部“組織最佳化”科目。有的跨國公司中國區執行方案時甚至會出現“超額賠償”,因為總部認為省下訴訟風險比省賠償金更重要。
而民企的裁員成本像“部門KPI”。某上市科技公司被曝要求每個事業部“自行消化”2%裁員指標,部門總監為保利潤選最便宜的N+1方案。更極端的會要求HR“用三個月降本30%”,逼出各種“自願離職”騷操作。這導致國內勞動仲裁案件大增,仲裁部門每天人山人海。
二是話語體系的“鴻溝”。跨國公司公告常見詞彙:"Business restructuring"(業務重組)、"Align with strategy"(戰略調整),儘量把裁員包裝成中性的商業選擇,同時統一對外傳播口徑。部分國內裁員溝通潛臺詞經常是敲山震虎,人人自危,如"公司養不起閒人"、“小白兔太多了“。
一個諷刺的現實是當某德國車企中國區用”全員自願降薪20%換不裁員“時(員工接受度超80%),同期某新能源車企正用”每天加班到10點+末位淘汰“變相裁員,前者用契約精神換信任透支,後者用恐懼驅動效率。
這種差異短期內不會消失,真正的分水嶺在於:企業究竟把人力看作資產負債表上的“成本項”,還是利潤表裡的“增值項”?
還要裁掉多少人?
裁員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大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 AI。受AI影響,從去年到現在,矽谷裁員超40萬。
去年年底,谷歌被曝出用AI取代3萬銷售的工作;4月特斯拉宣佈全球裁員超1.4萬人;8月英特爾宣佈全球裁員1.5萬人,相當於總員工的15%。
緊接著戴爾被爆兩年裁了2.55萬人,通訊大廠諾基亞傳出裁員8000人;遊戲大廠的原畫師正在被 AI 取代;電商詳情頁頭部電商80%已經用AI來做圖……
“AI時代”正式到來,“人工智慧”首次納入企業裁員理由,而或許AI引爆的裁員浪潮才剛剛開始。
諮詢機構麥肯錫釋出了的一份題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經濟潛力》的研究報告,分析師們透過對47個國家及地區的850種職業(全球80%以上勞動人口)的研究,探討了在AI成指數級發展背後,對全球經濟將帶來的影響 ,哪些行業衝擊最大,哪些人面臨失業威脅?
這個研究報告,在業內算是比較權威和全面的報告了,總結了報告的幾個關鍵結論:
1、AI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被大幅提前了10年,在2030年至2060年間(中點為2045 年)50%的職業逐步被AI取代。2、AI每年可為全球經濟帶來2.6萬億至4.4萬億美元的增長,生產力提高0.1%—0.6%,相當於每年貢獻一個英國的GDP。3、全域性上看AI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有利,但是對個人不利,而高薪、高學歷的腦力勞動者受到的衝擊最大。4、生成式AI帶來的價值增長,主要(約75%)集中在四個領域:客戶運營、營銷和銷售、軟體工程和研發。5、生成式人AI及其他科技的發展或將使當前工作的60%到70%實現自動化。其中,銀行業、高科技行業和生命科學等行業所受的影響最大。
報告認為,高薪、高學歷的知識工作者受AI衝擊最大,AI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被大幅提前了10年!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