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網紅醜鞋,讓打工人體面地當上了“光腳野人”

‍‍‍‍‍
赤足鞋,號稱是寬腳救星,最大的特點是鞋楦寬、鞋底又薄又軟。穿著它走路彷彿沒穿,和光腳走在木板上的腳感類似。據說還有助於改善讓打工人們越發在意的足弓塌陷問題,已經被不少網友稱為新晉通勤戰靴。

‍‍‍‍‍

文 | 葉橙子
來源 | 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厚底鞋的風潮,終終終於要過去了嗎?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的網紅鞋潮流中厚底鞋當道,洞洞鞋、雪地靴集體鬆糕底,老爹鞋宣傳著“穿上立增3釐米”。
就連常規運動鞋的鞋底也在追求所謂踩屎感的道路上越做越厚,唯一的例外只有隨著復古潮短暫翻紅的德訓鞋。

然而最近,厚底鞋的流行統治似乎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一款以薄底為特色的網紅鞋開始被追捧,過去三個月內社交平臺上的商品數漲了近四倍——赤足鞋。

它號稱是寬腳救星,最大的特點是鞋楦寬、鞋底又薄又軟。
穿著它走路彷彿沒穿,和光腳走在木板上的腳感類似。
據說有助於改善讓打工人們越發在意的足弓塌陷問題,已經被不少網友稱為新晉通勤戰靴。

穿了像沒穿的赤足鞋,
什麼來頭? 
嚴格來說,赤足鞋還只能算是預備役版戰靴,它目前在通勤地鐵裡的常見度還遠遠不及運動鞋,但線上熱度卻肉眼可見地水漲船高。
今年2月19日@精練GymSquare 的觀察稿件裡,小紅書上的赤足鞋產品數量還只有3萬+件。不到三個月,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11萬。

許多打工人都在觀望網上第一批嚐鮮者對赤足鞋的反饋。
如果真如網上傳的能緩解足弓塌陷、拇趾外翻、腿型更直等等焦慮,那赤足鞋早就該被奉為神鞋了,真有這麼玄乎嗎?

赤足鞋的定義,是模擬人類光腳狀態的鞋子。
前掌寬大、沒有中底,穿它的時候每個腳趾頭都能有舒張開be alone的權利,和彼此之間保持些許距離。
這麼說吧,穿普通鞋子尷尬時腳趾摳地挖出的是一套三室一廳,穿赤足鞋時挖出的是五套聯排別墅。
下面這張圖直觀展現赤足鞋與普通鞋的鞋型差異,它的前掌幾乎是寬扇形。

赤足鞋的鞋底通常極薄、極軟,許多甚至軟到可以橫向卷著團起來。
穿著它走指壓板疼痛指數會和光腳走差不了太多,都能清楚感知到腳底凸起的形狀。

普通鞋子的鞋底都會腳跟部位微高,有一定坡度,赤足鞋則追求貼合腳型的零落差,前腳掌後腳跟同一水平線。
所有設計化成一句話——一切為了模擬光腳腳感服務。

不少體驗帖裡描述,第一次穿上赤足鞋後走路的感受很奇特。
穿正常鞋子時通常只會覺得前腳掌是個整體,只有鞋子小了頂腳或者甲溝炎的時候才會注意到腳趾。
但現在突然意識到腳趾和手指一樣,也有彎曲靈活的關節,走路時腳趾的存在感大大加強。

踏地時10根腳趾不自覺地向外張開,而且行進過程中腳趾會自然主動地扒地。
像在腳趾縫裡打了羊胎素,整隻腳展開成了扁扁的平面。

走路時不再有老爹鞋那種踮腳感,而是踏踏實實地觸地、緊貼地面。
有點像湯姆貓表哥們踏步的感覺,一步一個腳印。

不少人很喜歡這樣的腳感,尤其是在家時就喜歡光腳跑的人群,覺得穿它走路更舒服。
腳感不飄忽有韌性,腳趾頭們也很自由,不用像穿板鞋、運動鞋那樣有序地默默蜷縮在一起。

寬腳星人更是愛它不用多言,痛斥市面上大部分鞋型都會在鞋頭收窄,自己只有穿赤足鞋是完全不頂腳、悶腳的狀態。

有網友第一次穿它通勤時覺得自己像霍位元人。
平常穿慣了追求顯小、顯窄的樂福鞋小單鞋,赤足鞋的鞋型相比它們更寬大,從上往下看就像霍位元人的倒三角形大寬腳。
“不確定它適不適合暴走,但久坐辦公室穿它還挺舒服,像穿了個布面的全包拖鞋。”

此處霍位元人的聯想其實還挺精準,理論上霍位元人前掌寬而厚實是因為他們光腳行走,腳底肌肉發達。
而這也是追捧赤足鞋的人群所追求的:
常年久站或久坐的打工人,覺得自己的腳底板已經“死了”,僵硬而不再靈活有力。
寄希望於穿赤足鞋、迴歸自然步態的方式,讓腳底板得到鍛鍊,重新活過來。
打工人的腳上焦慮,帶火赤足鞋
《去有風的地方》中,女主許紅豆吐槽工作帶給身體的傷害時著重提了兩個身體部位。
一處是腰,抱怨工作不突出、業績不突出,只有腰間盤突出。
另一處就是腳,她伸腿展示自己的足弓塌陷,說這是常年站著足弓都踩沒了。

而在一則討論長期穿赤足鞋腳型變化的帖子下,許多打工人不只焦慮足弓,還焦慮起了拇趾外翻,也就是大腳趾底部的關節處向外偏斜。
許多人邊刷帖子邊給自己確診,感慨終於找到了自己走遠路更容易累或痛的原因。
足弓塌陷與拇趾外翻構成了年輕人足部焦慮的兩大主力,一個讓腳越發鐵板一塊,一個讓關節突出、越發僵硬。
在不少打工人看來,它們正是腳底板死了、失去活力的象徵。
而除卻遺傳與疾病因素,普通人招惹上這兩個問題通常指向同一個原因——鞋子沒穿對。

央視《生活提示》欄目做過實驗,發現那些有一定厚度、追求踩屎感的軟底鞋達不到足夠的足部支撐效果。
長年累月地穿著可能會導致足弓塌陷,走路時間一長,沒有支撐的足弓就又酸又疼。
太硬的厚底鞋也不行,會無法緩衝地面對下肢的衝擊力,也不適合長期穿著。

至於拇趾外翻,很多時候是高跟鞋或窄鞋的鍋。
當鞋頭太窄,腳趾無法正常擴充套件擠壓在一起,對大腳趾的側向壓力增大,拇囊炎、拇趾外翻等問題便可能出現。
除了走路腳痛,足弓塌陷、拇趾外翻更讓年輕人焦慮的是它們可能導致的體態改變問題。

由於發力方式改變、走路時身體其他部位相應產生調整與代償,腳痛時身體也會採取避痛步態。
比如不少年輕人發現,自己穿多了厚底洞洞鞋雪地靴後,走路容易膝蓋痛,不自覺地腳往裡撇、小腿外翻。
猜測是因為這些鞋子腳部支撐有限、走路容易發力不穩。

這些足部焦慮一直存在,並隨著近些年厚底鞋、窄版鞋的大範圍長期流行不斷積累,直到今年隱隱有爆發趨勢。
薄底且寬、與厚底鞋幾乎是反義詞的赤足鞋由此走紅,看似能成為足部焦慮的解藥。

赤足鞋作為運動鞋領域內的小眾功能性品類,過去常用於舉重、瑜伽等運動中。比如舉重需要儘可能地腳部貼地來保持穩定、感受發力。
童鞋與老年鞋品類裡也會有赤足鞋,老人小孩腳部力量不足,赤足鞋更利於他們鍛鍊腳部肌肉,避免錯誤的鞋底支撐。

▲ 電商平臺裡的赤足鞋通常與“深蹲”“硬拉”等健身運動詞彙掛鉤。
赤足鞋在全球範圍內大流行,還得追溯到2010年的一本暢銷書《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
書中作者在跑步受傷後探訪了墨西哥的塔拉烏馬拉人,一個擅長耐力跑的民族。
透過模仿他們穿薄底鞋、迴歸前腳掌著地的跑法,改善了自己的傷痛。
書中“雙腳的天然結構是規避運動損傷的最佳機制”觀點廣為流傳,這讓鞋底不足4毫米厚的薄底跑鞋大賣。

赤足鞋討論中倘若有人曬出自己的倒三角腳型,都會被網友們集體誇讚“看起來有種坐地鐵不用抓扶手的穩定感”
羨慕地認為這才是自然、放鬆而有力的腳。

穿不穿網紅鞋不重要,
不削足適履才重要  
理論上,赤足鞋的確利於改善足弓塌陷、拇趾外翻的問題,因為它能幫助腳掌能力的鍛鍊,且夠寬不擠腳趾。
但落在現實中,赤足鞋很難真正解決年輕人擔心的足部問題。
首先,許多人穿赤足鞋都可能需要一個適應期,它雖然寬大但終究還是有一個固定的形狀,未必與所有人的腳適配。
少數高腳背網友嘗試赤足鞋就折戟了,赤足鞋的特點是扁平寬,腳背空間一般。

按倒三角自然腳型設計的赤足鞋,對許多足型已發生些許改變且固定了的成年人來說並不完全貼合。因此可能出現某個位置感到卡腳、鞋面繃緊。

一些都市年輕人們穿著它暴走的過程中,反而理解了為什麼多年來運動鞋休閒鞋的設計大趨勢是選用有一定厚度的鞋底。
城市裡大部分都是硬路面,穿赤足鞋走多了也容易腳疼,足弓力量不足的打工人更容易覺得路面硌腳。
“塔拉烏馬拉人穿薄底鞋是適合在土地上跑,不是在水泥路上。”

網上那些穿赤足鞋改善了腳部狀況的案例,更接近於徹底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需要長期穿赤足鞋,拋棄之前的習慣,逐步適應近乎光腳走路的腳感,以此獲得腳部的完全自然放鬆。
有赤足鞋愛好者都表示長期穿鞋碼都變大了一丟丟。

但對普通人而言,倘若沒有運動健身、調整已確診的腳部疾病等需求,其實沒有必要深度改變自己的穿鞋習慣。
因為不少人的足部問題,可能沒有焦慮程度嚴重。
足弓塌陷、拇趾外翻等問題需要重視改善的前提,都是長期與強烈。
你如果沒有長期固定穿某一類鞋子的偏好,且並沒有強烈到出現日常生活中無法忽視的問題,那大可不必太憂慮。
畢竟大部分普通人的穿鞋習慣都是各種鞋混穿,輕微的拇外翻也很可能是遺傳天生的,問題不大。

沒有嚴重疾病表現的話,久站或久坐導致的那一點足弓力量減弱,在現實中的影響也許只是讓你的立定跳遠變短幾釐米、旅遊出遊時的步數少1000。
此時相比於一雙赤足鞋,更需要的是運動鍛鍊多走走;相比於穿某一類鞋,更需要的是因地適宜穿不同型別的鞋子。
真到影響生活的程度,求助物件也應該是醫院骨科而不是淘寶店。

因此赤足鞋熱度水漲船高的現象,或許更接近於年輕人又找到了一劑焦慮撫慰藥。
希望透過買一雙鞋子——一個負擔不大的低門檻舉動,來緩解長期存在的某個焦慮情緒。
又或者只是單純地找個理由買雙新鞋子讓自己快樂一下,讓裝滿厚底鞋的鞋櫃多一些新成員,日常好薄厚更換著穿。
畢竟,誰會不想短暫地在城市裡當一回光腳野人呢。
還是不用發瘋的體面版本。

每人互動
你買過什麼樣的醜鞋?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 ID:vistaweek)
點選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