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向由
“隱匿”存款、“假裝借貸”、透過他人向子女“哭窮”、悄悄購買高額養老保險基金······
2025年回鄉調研時,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生趙珂發現,家鄉的父輩們身上,出現了這些有異於常規認知的現象。
長久以來,“養兒防老”的理念根植於傳統鄉土社會,而現在,不少父母開始主動規避子女對自身養老資源的“侵佔”風險,“養兒防老”變成了“養老防兒”。
趙珂告訴南風窗,“養老防兒”與傳統觀念中的“養兒防老”截然不同,它指的是老人在處理自己的財務時,選擇隱瞞真實的經濟狀況,不讓子女知曉自己的存款,並將這部分存款視為自己的養老和醫療等對應費用。
當子女因經濟困難向他們借錢時,老人們也會選擇隱瞞真實的經濟狀況,聲稱自己沒錢。即使選擇幫助子女,也會採取極為隱蔽的方式,如聲稱他們所給的錢是向他人借來的。

〓 有時,老人們也會選擇隱瞞自己真實的經濟情況/《八零九零》劇照
這不是趙珂孤立的發現,2022年初,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現在“50後”“60後”甚至“70後”,已經認識到“養兒未必防老”,不少“80後”、“90後”更是認為“養老必須防兒”,“所以他們現在就要做好各種規劃,包括儲蓄、投資、理財等”。
這種理念的轉變,也被保險銷售員李少麗敏感地捕捉到。長期以來,李少麗在湖北某縣城和附近村鎮區域從事保險銷售,她明顯感覺到,近幾年,針對中老年人的理財和醫療保險賣得比以往好多了。
而且,這些保險都是老人自己來買,其中不少人是瞞著子女偷偷來買。
“如果告訴子女的話,子女不會讓他們買,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有房貸車貸,他們知道父母買理財保險的話,會讓父母把錢給他,提前還房貸或車貸。”李少麗告訴南風窗。
趙珂覺得,這種父母一方面防著子女,另一方面又在子女求助時選擇隱性資助的現象,“反映的是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在現代社會變遷的衝擊下,老人基於社會保障的有限性、孝道文化的變化,對代際責任的重新權衡與艱難調適”。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啟臻告訴南風窗,未來隨著獨生子女父母進入老年和社會壓力加大,“養老防兒”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

花樣“防兒”
“自己的錢千萬不能讓兒子知道。”在家中長輩組織的一場答謝宴上,趙珂聽到一位張姓老人如此告誡同桌其他老人。
趙珂家中長輩是一位保險代理員,春節前夕,為答謝客戶,她組織了一場宴會。
趙珂與十幾位中老年人坐在一桌,席間,張姓老人發起了上述談話。起因是張姓老人自己去存款,但被兒子知道後遭到了阻攔,最終,錢沒存成,他和兒子的矛盾卻鬧成了。
他據此告誡其他老人,如果兒子需要錢,即使找別人借錢給兒子,也不要給自己的錢。“如果把自己錢給兒子的話,一定是要不回來的,相當於你完全地贈予了。”趙珂告訴南風窗,這番話得到了在座多數老人的認同,並引發了討論。

〓 有老人認為,即使找別人借錢給兒子,也不要給自己的錢/《都挺好》劇照
隨後,趙珂透過調研,發現了與張姓老人想法類似的案例。
另一位王姓老人,在面對兒子換房缺錢向父母尋求支援時,他最初以每月養老金有限,沒有多少積蓄為由拒絕了兒子。
後來看著兒子失落的樣子,王姓老人最終還是心軟,將自己差不多20萬元存款打到了兒子賬戶上。但他並沒有承認這是自己的錢,而是“讓他兒子打欠條,然後說這是向別人借的,如果以後有錢的話還要再還回來”。
趙珂說,王姓老人在跟兒子的互動中,刻意營造出經濟窘迫的形象,目的在於維持自己在家中的安全感和自主性。“他深知,一旦子女對自己的經濟狀況瞭如指掌,可能會引發一系列潛在問題,比如過度依賴、因財產分配不均產生矛盾等。”
前述張姓老人雖存錢不成,但他做了不少“養老防兒”的“努力”。趙珂告訴南風窗,張姓老人有三個子女,為了避免因財產分配引發家庭矛盾,以及保障自己的養老,他選擇分散儲存財產。
“他將自己存款儲存在幾家不同的銀行,而且每個銀行存款(數額)也各不相同”。趙珂表示,張姓老人還會將一部分現金放在家中不同的隱秘位置。

〓 《南來北往》劇照
此外,為了避免電子支付留下痕跡,張姓老人習慣使用現金交易。之前,女兒裝修房子需要用錢,他也是給了現金。這樣,“其他子女就不知道老人單獨給了女兒一大筆裝修費,以防其他子女知道和老人鬧矛盾,說老人偏心”,趙珂告訴南風窗。
另有一李姓老人,為了避免子女知道自己存款而被要走,他的方法是跟鄰居哭窮,再透過鄰居的嘴傳到兒子耳中。“(他覺得)如果自己和兒子直接這樣講有點刻意,需要尋找一個(第三方傳遞的)機會。”趙珂說,李姓老人這樣做既維護了自己的財務,又避免了與兒子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

代際財產認知錯位
趙珂在此次回鄉調研前,早從做保險代理的長輩口中得知,近幾年來,老年人自主購買保險理財的人數在逐漸變多。
趙珂的母親從事保險7年多,“近3年她才幹得比較好”,在多個險種裡,增額壽險賣得最好,其中老年人客戶佔了約80%。
“她的客戶基本上都是中老年群體,大概都是年齡在五六十歲的人。”趙珂說,而且老人都是偷偷來買,有時還會出現子女知道老人買保險來阻攔的情況。
據趙珂瞭解,在她媽媽那購買養老保險基金的客戶,基本都還在繼續工作,有些種地,有些搞養殖。
“一方面是父母覺得子女靠不住,要靠自己,另一方面也有些情感的因素,他們知道子女現在壓力大,比如有房貸、車貸,所以他們也不想靠子女養老,不然會給子女增加額外的壓力。”趙珂說。

〓 一些老人也不想靠子女養老/《煙火人家》劇照
湖北某縣的李少麗跟趙珂長輩一樣感知到,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村鎮和縣城老人來購買理財健康險。
李少麗從業12年,一直在縣城和村鎮做保險銷售。在她印象中,3-5年前,當地多數人、尤其是老年人覺得保險都是騙人的。但這兩年,當地人對保險的觀念有了轉變。
“一是因為銀行現在降息,存錢不划算;二是老年人對自己的養老有憂慮,提前做打算。”李少麗告訴南風窗,有些年紀不太大的老人會自己做主,不希望子女知道。
“那一輩人以前都吃過苦,他們希望自己手裡有一些錢,自己支配,不然年齡大了沒有錢,就得手心朝上向孩子要錢,而那個時候可能就不好要了。”李少麗說。

〓 老人們希望自己手裡有自己的錢可供支配/《父母愛情》劇照
但在購買保險方面,李少麗發現父母和子女往往存在矛盾。“子女希望父母給自己更多錢,父母覺得子女已經成家立業,應該自己顧自己家”,李少麗說:“有時候客戶給子女打電話,我們在身邊,一般年輕人都會說不用存錢、不用理財,你把這筆錢給我”。
趙珂將其理解為代際財產認知錯位:老人傾向於節省家庭資源,而將更多的資金用於自己的養老儲備,並把這份養老儲備視為自己的救命錢,而子女卻將這份存款視為可繼承財產,這種情況不僅影響了家庭的經濟決策,也可能導致一家人之間的矛盾。
李少麗也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為,很多老人已不再相信“養兒防老”的養老模式,“我現在接觸的年輕人,他們特別的理性,或者用一個不好聽的詞,就是隻顧自己”,李少麗說。

“孝道”衰落疊加社會保障不足
“‘孝道文化’的衰落是出現‘養老防兒’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啟臻告訴南風窗,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老人的財產都由子女繼承,子女贍養老人,即所謂的“養兒防老”。
“所以,長期以來,老年人一般不給自己留後手,而是希望兒女盡孝。”朱啟臻說,但近些年出現了不少子女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到人老時,兒女都不在身邊,有的出去務工,有的在城裡工作,老年人指望兒女養老的可能性在變小。
”這就導致部分老年人想留一部分錢,等將來動不了的時候,用來僱人照料或去養老院,而不是把錢都給子女。”朱啟臻說。
不過,導致“孝道文化”衰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朱啟臻表示,一方面是城鎮化過程中,人口的流動帶來了老人和子女在空間上的分散,出現了很多空巢老人,缺乏照料。

〓 《八零九零》劇照
另一方面,過去中國大部分家庭是多子女,老年人是家庭的核心和權威。“現在大部分是少子或獨生子女家庭,人們都圍繞著孫輩轉,老年人被邊緣化了,變得不重要。”朱啟臻告訴南風窗。
也有人指出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在住房和子女養育方面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可能無暇也沒有能力顧及老人。
朱啟臻認為,這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在以前,大家都捱餓的時候,寧願自己餓著,也會讓父母有東西吃。壓力大確實是客觀的理由,但它不應該成為子女不贍養老人乃至‘啃老’的藉口”。
不過,“孝道文化”的衰落並非“養老防兒”現象出現的唯一原因,當下社會養老保障不足是另一重要原因。
朱啟臻說,特別是在鄉村,養老保險水平還很低,養老機構在絕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建立起來,導致老年人自己養自己。
“實際上,自己有錢也未必能保障,因為你老了以後需要一個完善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否則你有一堆錢也保證不了。”朱啟臻說,城市好一點,只要有錢,生活不能自理了,就去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

〓 《老傢伙》劇照
但在鄉村地區,社會養老保障還存在比較突出的短板。
一是公共投入不足,因為養老服務機構的成本很高,如果完全市場化,老百姓的收入支撐不了。“所以就是需要政府出一部分,社會支援一部分,自己再掏一部分。”朱啟臻說。
二是鄉村地區老人的養老觀念轉變難。朱啟臻說,他們調研發現,不管是經濟落後還是稍發達地區,農村老人只要自己還能掙扎就捨不得掏錢,甚至一直到自己動不了,也不願意花錢買養老服務。
“像一些鄉村有給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服務,我問過,一頓早餐五塊錢,政府補貼兩塊,自己掏三塊錢,這樣也沒人去吃”,朱啟臻說,這就使得一些基層養老機構很難可持續發展。
朱啟臻表示,這雖跟老人的觀念有關係,但歸根到底還是長期以來收入不足導致的,農民哪怕有點錢也捨不得花。
“中國的文化很適合居家養老,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朱啟臻告訴南風窗,所以在鄉村逐漸完善家庭養老的保障機制很重要。如此,就運算元女在外邊打工,也有社群養老機構可以滿足老人居家的養老服務。
也是因為中國鄉村更適合家庭養老,朱啟臻表示,在完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同時,還是要弘揚“孝道文化”,“一個地區,人的壽命取決於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但是一個家庭,老年人的壽命(也)部分取決於兒女的孝敬程度”。
(李少麗為化名,實習生焦夢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