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作為在香港蝸居多年的港漂,小編對此地的房價與房租深惡痛絕。
五年前,佐敦附近一間15平方米的劏房(隔斷房),租金在8k-1w港幣/月,不含水電。儘管近年香港房價持續走低,但核心區依然保持在20w港幣/平左右。

圖源網路
如此高昂的租金與房價背後,是令人咂舌的樓宇建造成本。
在凱諦思最新釋出的《2025國際建造成本指數城市排名》中,中國香港排名第10,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亞洲城市。而僅50公里外的大灣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榜單前100,包括深圳和廣州。

圖源網路
小編做了簡單計算,發現在香港蓋一棟高層,能夠在大灣區蓋4-6棟同等規格的大廈。
同樣是鋼筋混凝土,為什麼“平移”50 公里,建造成本竟能相差如此懸殊?是勞動力、材料、土地,還是制度因素在推高香港的造價?在全球建築成本劇烈波動的背景下,香港能否找到降本增效的突破口?

建造成本資料
近日,凱諦思釋出《2025 年度建造成本手冊》,中國香港排名從去年的第9位下降到第10位。

圖源凱諦思《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5》
在亞洲範圍內,中國澳門排名第15位,新加坡排名第26位,東京排名第31位,北京和上海分別排名第85和第86位。

圖源凱諦思《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5》
香港的高房價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但其究竟有多高,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概念。以下是凱諦思提供的建築成本資料:

圖源凱諦思《年度建造成本手冊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
再來對比中國其他城市的建築成本:

圖源凱諦思《年度建造成本手冊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
將上表中的資料換算成相同單位後,可得知中檔高層公寓造價為3238~3721美元/m2,約為廣深地區的6倍;中檔、中高層寫字樓造價為3225.8~3645美元/m2,約為廣深地區的4倍。

深圳前海圖源網路
打個比方,如果把香港中環的一棟寫字樓,整體“平移”到50公里外的深圳前海,造價將瞬間降低,省下的錢可以再蓋兩棟同樣規模的大樓,還能留給樓頂修建停機坪!

破解離譜差價
港深兩地建造成本之離譜,究竟為何呢?
工人薪資
在香港,工人成本約佔整體建造成本的30%-40%,很多建築工人的收入比白領還高。2024年香港建築工人平均工資為每日1300港幣,比倫敦及紐約低約2-3成,比新加坡高出7成,與深圳廣州相比,則高出約3倍之多。個別技術工種,如鋼筋工人(紮鐵工),日薪甚至可達到2600港幣。

圖源香港立法會CB(1)1286/2024(01)號檔案
雖然施工單位開出了高工資,但當今的年輕人很少願意做建築工人。目前,香港建造業工人平均年齡為47歲,半熟練及熟練工的年齡在55歲以上,勞工老齡化問題非常嚴重。
為了吸引更多人,即使在房地產一蹶不振的當下,建造業薪酬還在增長。2022年,12項工種加薪3%-12.5%不等,以全部16項工種來看,平均加薪5.4%。

設計標準
香港很多設計標準及要求遵循歐洲標準,並根據本地情況附加了額外要求。例如,混凝土的設計抗壓強度、地基可承載力等標準較其他地方更高,這導致工程可能需要比其他城市使用更多的建材與工序。
以建築設計的最小外加荷載為例,可從下表看出,香港規範要高於中國內地:

圖源凱諦思《年度建造成本手冊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
香港山多平地少,城市發展高度集中,加上多樣的地質環境,建築工程的限制較大,複雜性也很高。工程團隊時常需要根據地塊的獨特環境因地制宜地設計方案,這一步增加了建造成本。
材料裝置
材料與裝置的高溢價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的研究報告,建築材料及裝置成本佔整體建造成本的25%到35%。香港主要建材包括鋼筋、鋼材、混凝土、銅線及木材,採用全球採購模式,外加運輸人力與質量檢測成本,與供應鏈效率極高的大灣區相比必然貴出不少。
審批時間
小編曾參與過的香港住宅專案,所有圖紙、往來信件、驗收證書均需以紙質版流通。在審批過程中,如屋宇署、消防處指出問題,同事們都是帶著紙筆、塗改液與膠水,到相關部門現場手工改圖。
在深圳,建築的審批流程需要約6–9 個月。而在香港,一個建築專案的消防和屋宇署審批平均需要2.5 年。香港發展局的研究報告顯示,工程團隊在設計及建造階段中大約30%–40%的時間用於處理文書工作,不但影響施工效率,還會導致承建商與顧問公司聘用更多人手處理,進而提高了建造成本。
土地成本
2017年5月16日,香港中環時隔21年出讓的第一塊商辦土地——美利道地塊的招標結果公佈,恆基兆業以232.8億港元拿下,摺合樓板價54萬港幣/m2。令人咂舌的天價土地,凸顯了香港城市核心土地資源的極度稀缺性。

香港中環圖源視覺中國
香港實行土地批租制度,地塊透過公開拍賣方式出讓,價高者得。這種制度使得土地供應有限,地價居高不下。而大灣區的土地市場雖然也在快速發展,但其土地政策相對靈活,且有政府的規劃引導,土地價格相對較低。

全球建築成本變化
在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中,建築行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國際局勢的波動,如地緣衝突、脫歐以及關稅政策的調整,正在重塑全球勞動力與材料市場的競爭格局。
比如紅海危機的持續發酵,直接影響了航運要道。2024年初,原計劃經紅海-蘇伊士運河運往義大利的一萬噸中國鋼材,被迫繞行好望角,導致運費直接上漲10萬美元。

圖源Bloomberg
與之相對應的是全球採購材料的香港,其建築專案中廣泛使用歐洲進口鋼材、鋁材、木材,運輸成本亦相應增加。2023年底,德國到東亞地區的雲杉原木報價上漲20歐元/方,雲杉赤松板也漲價10-15歐元/方。(資料來源WillWood)但在中國本土,得益於“內迴圈”政策的有力支撐,建材價格並無太大波動。
不過,香港也在積極尋求應對之策。
在土地政策方面,樓齡超過15 年的工業大廈若改建成資料中心,可享受優惠,如透過修訂地契在工業用地上發展高階資料中心,其土地補價會按實際發展密度極高段資料中心用途為基礎而評定。

圖源小紅書Nimitz
在能源成本方面,中電集團推出的“可再生能源證書”長期購電協議,使得資料中心能夠鎖定比市電便宜3–5 分港幣/度的風電、光伏電,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

圖源中電
這兩年,香港還啟動了外來勞工計劃,透過引入外來勞動力,將鋼筋工的日薪從2,500 港幣壓縮至1,600 港幣,進一步緩解了勞動力成本的壓力。疫情期間修建的新田方艙醫院,也被改造為外來勞工培訓營及宿舍。


圖源中聯辦
而在應用先進物料方面,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在粉嶺北新發展區,率先採用超高強度的S960鋼材建造兩條行人天橋,屬於全球首例。

圖源香港發展局
這一措施大幅減少了所需鋼材,降低了地基、運輸及吊裝費用,令整體成本減少30%。另外,該工程還採用了全港首次應用的橋樑轉體施工方法,令工期縮短一年,減低了施工風險及對鐵路的影響。

全球首例S960超高強鋼跨河行人天橋合龍圖源:香港發展局
多管齊下,香港的建造成本已從2016-2020年間的全球前3名降至今年的第10位,反映出其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成效。

結語
“變局蘊藏機遇。”
—— 凱諦思全球場所事業部總裁Juud Tempelman
儘管香港的建築成本仍居高不下,但近年來的一系列政策調整都已初見成效。建築市場是多樣化的,即使在艱難時期,即使經濟增長放緩,也有潛力巨大的領域正在蓬勃發展。
發文編輯| Yiyue Dong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