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國特別的你

時差島第 117 條推送
什麼是香港?
你的答案是什麼,
我們與香港演員林曉峰一起,
邀請你再次探訪香港, 
看見中國特別的你
🇭🇰

時差島特邀主講人林曉峰。攝影©蘆濤

維港、太平山頂、天星小輪、
叮叮車、大嶼山、旺角卡門、重慶森林……
什麼是香港?
對內地人而言,
香港曾是看世界的第一站,
是歲月流金、青春回憶,是購物美食天堂。
而對香港人,
香港是拼命搵錢拼命食,
在很小空間活出了很大世界的地方。

香港維多利亞港 ©視覺中國

過去20年,
香港經歷過輝煌、彷徨、回暖,
香港人也經歷了內心的驕傲、平靜、再啟航。

東平洲,香港的千里江山圖,是火山噴發形成的沉積岩被海水不斷侵蝕打磨,形成的層層疊疊的千層石。©視覺中國

香港,這座中國特別的城市,
它的「香」,依然值得你期待嗎?
林曉峰
香港資深演員、歌手、主持人
在《古惑仔》電影中扮演過包達二,
參加過《披荊斬棘的哥哥》、
大灣仔的夜》等綜藝
絲襪奶茶,是香港最標誌性的飲品,中國的茶葉加上英國的喝法,非常香港。攝影©蘆濤
今天我們邀請林曉峰一起走進香港,
答案,由你定義。
跟隨林曉峰一起
探索最特別的香港
3/4自然秘境
只從地形上看,
香港本不可能成為一座超級都市。
因為它的土地,真的很有限。
香港由一個大島香港島、一個半島九龍、新界、
和262座小島組成,地形很碎。
面積1110km²,
1/2深圳、1/6上海、1/15北京。

然而,
你已知的香港很小,
你不知道的香港卻很大!
香港的故事源於一次超級火山大爆發,
一億四千萬年前,
香港西貢浪茄灣是一座直徑超18公里的超級火山,
地殼運動和火山噴發,為香港塑造了300多座山。

釣魚翁山峰 ©香港旅遊發展局
俯視維多利亞港的太平山,是香港島的最高峰。
九龍得名於它身後的一系列山脈走勢如龍,
包括代言了香港精神的獅子山。
大帽山、大東山、馬鞍山、鳳凰山……
這些更高、更野的山,來自新界。

香港最高峰峰大帽山 ©香港旅遊發展局

太平山可以俯瞰整個維多利亞港。©視覺中國

火山,也讓香港擁有了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
香港萬柱海岸,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六角巖柱群。
20多萬根巖柱立於海面,
像一排巨大的管風琴,真係壯觀!

六角巖柱群由火山噴發後熔岩冷卻凝固而形成,相似的地貌也可以在北愛爾蘭的巨人階梯看到。 ©視覺中國

當火山岩石撞上風暴與海浪,
更多奇觀誕生了:
鬼手巖、海蝕洞、吊鐘拱橋、赤紅色海上雅丹……
這些風景被規劃成25座郊野公園、
100多條「行山野徑
面積佔整個香港的40%,比城區大太多。

一條麥理浩徑,串聯新界8座郊野公園,
全長100公里,一路從大山走到大海。
香港100公里越野賽就是以它為賽道,
這幾年還吸引了大量廣州、深圳的年輕人挑戰。

大嶼山步道 ©香港旅遊發展局

「行得山多,終遇發哥
周潤發的最愛,就是這條麥理浩徑啦~

麥理浩徑的東端是西貢地質公園 ©香港旅遊發展局

西貢區火石洲海蝕洞©香港旅遊發展局

香港的生物多樣性也很矚目:
3300多種維管植物、55種陸上哺乳動物、
560多種鳥類、194種淡水魚、
245種蝴蝶、131種蜻蜓……
這一密度在全球同類城市中非常罕見。
香港海洋麵積僅佔全中國0.03%,
卻生活著26%的海洋物種,
其中就包括海洋中的大熊貓——中華白海豚。

溼地、山林、海岸與城市緊密融合,
BBC Earth 將它稱作「城市生態平衡」的典範。
這,是你想象之外的香港嗎?
西貢浪茄灣是香港著名的海灘之一。攝影©蘆濤
1/4城市森林
山脈,給了香港綠色的肌理,
海洋,則徹底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7千年前,香港出現最早居民,
歷代移民從北方遷來,
建起圍村、宗祠、古塔,
給了香港中華文化的根。

香港大澳漁村 ©視覺中國

1841年,英國搶佔香港時,
香港人口只有7450人。
但英國人卻在這逼窄的空間,
看見了一流的地緣位置。
香港處於華南航運大動脈珠江的入海口,
遠離泥沙堆積,港闊水深,是天然的深水良港。
且四周高山環繞,保護船隻不受颱風襲擾。

1855年的維多利亞港,可以看見來自英國、法國、荷蘭的商船。©中國畫派匿名畫家

香港的命運從此鉅變。
一條蛇形城市在香港島
寬1公里、長5公里的土地上,從0到1生長起來。
在如此狹窄的空間建城市,本身就是奇蹟。

香港終審法院大樓,1912年建成,仿效了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視覺中國

英國人在中環,
建起歐洲古典主義的法院、警署、教堂……
聖約翰座堂,1852年落成,
是香港最早的西式建築之一。

中環聖約翰座堂曾經是香港最醒目的建築,現在已經被摩天大樓包圍。©視覺中國

華人生活在西邊的上環,
商業區集中在東邊下環的灣仔和銅鑼灣。
一條「皇后大道」貫通東西,
縱向的街道、石梯沿山勢鋪開,形成香港島最初格局。

皇后大道,香港開埠後建造的第一條主要道路,匯聚了眾多銀行的總部,是著名銀行區。©unsplash

唐樓是那個年代香港的典型建築,
中西混搭,層層疊疊,
樓下是行人走廊和商鋪,樓上住人。
那個時候的香港人,
就已經習慣在很小的空間裡擠出很高的效率。

雷生春是香港老唐樓的代表建築 ©unsplash

戰爭年代,香港成為東西方唯一通道,
歐洲、東亞、中東……世界各地人潮湧入,
為香港的多元文化打了底。
1960年代起,香港人口每十年就增加100萬。 
城市邊界也迅速蔓延至海對岸的九龍、新界。

土地太少,就拼命向天生長。
高度超100米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
達到了驚人的2580座,
比整個歐洲加起來都多,至今全球第一。

香港讓人密集恐懼的城市森林 ©視覺中國

高聳的現代大樓遮住了過去的英式建築,
重新定義了香港標誌性的天際線,
從滙豐大廈、怡和大廈,
到八九十年代的合和中心、中銀大廈、中環廣場,
還有最近的的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
每個時代,香港都在不斷重新整理世界城市的高度。

陸地用到極限,
就移山填海,往海里長。
短短100年,香港人填海造出78平方公里新陸地,
相當於又造了一整座香港島。 
大家熟悉的銅鑼灣、尖沙咀東、香港國際機場,
原先都是大海。 

空間太有限,資源太匱乏,
香港人學會了物盡其用、以小博大,
把每一寸空間用到極致。
香港啟德AIRSIDE《九龍城寨之圍城》展。被拆毀前,九龍城寨有不少私人牙醫診所。攝影©蘆濤
於是,誕生了世界最窄有軌電車,
世界最密集招牌廣告,
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街區……
香港有軌電車是世界上最窄的,僅1.98米,也是唯一採用雙層巴士的軌道交通系統,體現了香港的高效。©視覺中國

攝影師Keith Macgregor拍出了香港的「霓虹幻想」 ©Keith Macgregor

今天的觀塘、旺角、油麻地,
仍穩居世界人口密度之最。
旺角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萬人,
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彩虹邨、海山樓、華富邨……
在香港的公屋抬頭看天,
你能看到方形的天,圓形的天,
長方形的天,多邊形的天,唯獨看不到一片完整的天。

鰂魚湧住宅區 ©Khanh Nguyen

香港的公屋四角方正,層層疊疊,狀如蜂窩,只為裝下儘可能多的人。 ©視覺中國

這種極度壓縮的「混亂美學」,
成為世界流行文化「賽博朋克」。
《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等科幻大片,
都以香港作為未來城市原型。

電影《攻殼機動隊》以香港的城市森林為原型設計了未來城市。
密度只是它的表象,
中西交融,才是它的靈魂。
360度環繞中環遮打公園
你能看到香港100年的時空摺疊。
如同一個萬國建築博物館。
香港終審法院,100年前的羅馬古典主義建築;
舊中銀大廈,1930年代紐約裝飾藝術風格;
旁邊的中銀大廈,華裔建築家貝聿銘巔峰之作;
滙豐總行,50年前的英國黑科技傑作;
2024年剛落成的The Henderson,
建築大師扎哈遺作。

中環的遮打花園,可以看到香港終審法庭(中)、老中銀大廈(後排中)、新滙豐銀行大廈(右),時空在這裡以建築的方式摺疊。©視覺中國
中環半山扶梯,垂直落差135米!
前一秒還是海岸高檔寫字樓,
下一秒就瞬間鑽入老唐樓。
大排檔、涼茶鋪、西餐廳、咖啡館…
在起起落落間任意切換。
人群、時空在這裡層層疊疊,
20分鐘,800米路,竟穿越了香港100年。
香港中環半山扶梯  ©視覺中國
中環以英國王室、港督命名的英皇道、
皇后大道、羅便臣道、砵典乍街…..
與上環華人帶有祈願性質的永利街、
高升街、太平山街……魔幻地混搭在一起。
時代拼湊的香港,每一寸都是身份認同密碼,
值得你我「望左,望右,慢活,細看」。

香港至今仍保留著右舵駕駛的習慣,過馬路時一定要看好方向望右望左!

一代又一代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給香港帶來了資本、活力和毅力。
是他們創造了香港過去50年的經濟奇蹟。

60年代承接低端製造業開始,
香港人拼命工作,拼命賺錢。
逐漸擴充套件到轉口貿易、金融。
特殊的地緣環境,
又讓當時的香港成為大陸和世界唯一的通道。

上世紀50年代是香港人口增長最快的年代,來自大陸的移民湧入香港謀生。©何藩

1990年,香港的人均GDP超過了英國,
而且以中國0.51%的人口創造了14%GDP
1996年,世界首富前十,香港就有三人上榜單。
1336家跨國企業在這裡設立區域總部。
香港用50年的時間, 
走完了別的城市500年的路, 
一代又一代香港人,就像西貢六角巖柱一樣,
從四面八方插入,構成獨屬於香港的多面體。

攝影©蘆濤

攝影©蘆濤

這些年,內地眾多明星城市崛起,
香港似乎不再那麼耀眼。 
但其實只要稍加打量,你就會發現,
香港,依然是那個犀利的香港。
2024世界城市排名,香港依然穩居前3。
連續26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
與紐約、倫敦並列「全球三大金融中心」。

全球競爭力、全球金融指數、
貿易自由指數、新興創業生態、醫療體系效率、
教育競爭力、人均GDP……排名各項靠前。
融入大灣區的香港,
正在成為世界與大灣區的超級聯絡人,
粵港澳共同起飛。
100%香港精神
Can do!拼命搵錢拼命活
獅子山精神,就這樣逼了出來!
空間有限,逼出了草根敢打拼;
時間壓縮,逼出了高效與秩序;
中西混搭,逼出了多元與包容。

香港人走路快、講話快、做嘢更快,
地鐵扶梯速度是北京1.5倍;
紅綠燈切換嘟嘟聲,像按了3倍加速鍵;
每輛紅van都有一個飛奔的靈魂。

地鐵中環站換乘複雜,n條扶梯並列,永遠擠滿人。©Brian Yen
餐廳點餐快、出餐快、翻檯更快,
遊客們有時會吐槽香港服務員態度不好,
其實香港只是太快了。
無傾侃,無寒暄,也因此太直接、邊界感太強,
香港人總給人脾氣臭臭的感覺。
但其實,秩序、禮貌在心間,
「港式秩序與效率」就這樣煉成了! 

連偉林,32歲香港影視製作人  攝影©蘆濤

香港啟德體育館工作人員攝影©蘆濤

港式英文夾雜一點港普;
大排檔咖哩魚蛋與米其林西餐廳比鄰而居;
太平清醮、天后誕與萬聖節同樣喧鬧;
聖誕節與春節一樣重要;
黃大仙祠與聖約翰座堂互不衝突;
投行精英與阿公阿婆在叮叮車,
共享幾文錢的慢時光…..

攝影©蘆濤

攝影©蘆濤

多元融合作為一種thinking pattern,
早已成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
所以有人說,
香港,西起來比西方還西,東起來比東方還東。

©視覺中國
短短半世紀,各界名人集體爆發。
李嘉誠、李兆基、霍英東、邵逸夫…
白手起家,練就財富神話;
葉問、李小龍、成龍、甄子丹……
在全世界打出中國功夫;
吳宇森、王家衛、周星馳、徐克……
不同風格建構華語電影;
張國榮、梅豔芳、張學友、陳奕迅……
無數風華絕代的名字,成為一代人集體回憶。

巴黎奧運會上,
香港擊劍隊成為年輕人的新idol。
重劍冠軍江旻憓說:
香港的窄,逼我們學會在縫隙中尋找光。
花劍冠軍張家朗說:
香港精神,就是明知難贏也要拼到底。
這些樸素的話,成為新一代香港宣言。

2024年巴黎奧運會重劍冠軍江旻憓(中)

陳梓菲 11歲香港出生的五年級學生  攝影©蘆濤

近十年,這種mix更迸發出新能量。
西九文化區,又一片填海新陸地,
兩座建築在維港畔,雙塔對望: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914件文物南渡香江,
它並非北京故宮的複製,
而是用現代語言解碼華夏傳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視覺中國

M+博物館, 對標紐約MoMA、巴黎蓬皮杜,
當代藝術的狂想實驗室。
3月1日啟德體育園盛大啟幕,
「東方之珠」主場館,27000塊面板如珍珠幻變,
造價319億,全場可容納5萬人,
將不斷上演國際賽事、文娛盛會,
成為亞洲新地標。

M+博物館(上)、啟德體育園(下©香港旅遊發展局

敢打拼,所以才相信奇蹟。 
因為「哩度系香港喔,有咩唔可能啊」!
香港一路走來,有機遇、有運氣,
但更多是香港人打拼,逆襲,向前
(點選縮圖欣賞大圖)

▲ 攝影©蘆濤

香港,最特別的你
香港迴歸已28年,內地遊客每年超3000萬,
大家對香港似乎已太過熟悉。

堅尼地城,位於香港島西部。©unsplash

那麼,今天的香港,
究竟有什麼特別?
香港,像一個時間膠囊,
它在極短的時間和空間裡,
創造出瞭如此耀眼的成就,
這本身就是一個永不落幕的人類奇觀,
值得我們反覆探訪。

傍晚的維港,燈火璀璨。©unsplash

更難得的是,它從未停止更新。
每一種命運、每一天悲喜,
都是疊加在它皇冠上的千層石。
蔡瀾老爺子說: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
後面還有一浪,香港的浪還要來的。
香港在等待那個浪,也邀請你浪頭看浪。

維多利亞港駛過標誌性的中式帆船。©pinghoh

– END – 
策劃 | 時差島團隊
文 |吳丹丹 羅一覺
編輯 |羅一覺
肖像攝影 |蘆濤
視覺設計 | 汗青 韓丹 李嘉成
圖 | 視覺中國等
《大地演講·香港》短片
主講人 | 林曉峰
導演 | 八千里
文案 | 吳丹丹 羅一覺
攝影 | 梁思恆 朱春晨 郝嘯威  蘆濤
剪輯 | 郝嘯威 佳晴
視覺特效 | 董浩南 王世澤 範茫茫 李嘉成
平面設計 | 土豆 陳伯軒
藝人團隊:張蕾 林娜 倪秋澤
© 時差島 出品
時差島 · 中國&世界系列
世界各國巡遊
🇸🇪 瑞典  |  🇩🇰 丹麥  |  🇳🇴 挪威  | 🇮🇸 冰島
🇨🇭 瑞士  |   🇧🇪 比利時  |  🇮🇹 義大利  |  🇳🇿 紐西蘭
 🇯🇵 日本  |  🇹🇭 泰國 🇰🇵 朝鮮  |  🇮🇩 印度尼西亞
中國各地巡遊
北京   |   四川   |   浙江
山東   |   廣東    |  深圳   | 武漢
臺灣  |   香港   |   澳門  | 湛江  |  甘孜
© 時差島 
– 看見世界的時差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