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A來找我,他是某大型汽車集團的副總裁,世界級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專家。他於春節前離職,本說要跟我去鄉村走走,休息一段時間,順便看看鄉村振興的機會。
結果很長時間沒聯絡。
他剛從泰國回來,原來是應一個師兄的邀請去做顧問,這次回國安排一批充電樁發貨過去。令我感到放心,A看起來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完全沒了剛離職時的頹唐。
“要賺錢還是要出國”,他說。
是的,A離職前已經是世界級專家並身居副總裁,但依然架不住國內新能源汽車捲上天。年前老闆找到他,說,“這三年你功勞很大,把工廠建起來了,把產品生產出來了,也把團隊帶出來了;但你的固態電池技術太先進,幾年內無法量產;現有的技術呢,團隊都會了,我現在要培養自己的人了”,老闆很坦率,“這幾年也沒虧待你,你還是自己離職吧”。
對此,A早有心理準備,雖然期權沒兌現,但他很清楚行業看著熱鬧,老闆投入也大,確實沒賺著什麼錢,也就算了。“要我當老闆,也會這麼做”,他倒挺善解人意。
但抬頭一看,還能去做什麼呢?
這家公司已經是全國前三的汽車民企,A做到這個級別也始終不是老闆自家人,民企天花板其實很明顯;要麼回老東家——一家全國數一數二的汽車國企,“體制”這個香餑餑更卷,估計只能做個部門副總經理或者技術總監,待遇腰斬,也沒什麼發揮空間;要麼找一家外企,但外企都在收縮,機會不好且大機率要去國外。
咋辦?只好再次創業。
A翻出來原來註冊過的一家公司。好在江湖地位還在,國外市場還不卷,不久接到一個合同——一個師兄在泰國創業多年,邀請他做技術顧問,一個月去呆一兩個禮拜即可。
國外哪有國內卷,工作比較輕鬆。一次,A幫一個朋友裝汽車充電樁,這事兒對他來說很簡單,三下五除二的事兒,但他一下發現了市場:泰國工人散漫,需要提前三天預約,而且時常爽約,價格又貴。於是他帶著一個華人接了幾單,從國內發貨,兩人去裝,每人每天賺個四五千很容易——雖然這不比他以前的年薪,但對一箇中年創(個)業(體)者(戶)來說,收入挺可觀。
而且,A對汽車行業十分熟悉,利用安裝充電樁的場景,可以在汽車銷售店和購車客戶之間進行撮合,又能賺上一筆。然後,他又幫在家帶娃多年的妻子重操舊業,由妻子開設一家外貿公司,透過這家公司在國內採購零件發貨過去……這些對他來說都是降維打擊的事兒。
失之桑植,收之桑榆,一箇中年男人的離職、自救,卻催生了兩家創業公司。這個曾經兩次創業但因為被騙而兩次失敗的中年男人,放下做一家大公司的執念,“輕舟已過萬重山”,開始如魚得水、輕鬆自得。
“不過是自救罷了”,最後,A笑笑說。

這兩年,筆者身邊越來越多的“中年大叔”加入創業隊伍,A作為“自救型創業”代表是一種。這些人大多做到了一些領域的專家,要麼因為行業不景氣,要麼因為“成本太高”,要麼因為要給年輕人“讓路”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量失業。
這個年齡,現在的形勢,高已不成,要去接受薪資腰斬起,以及被年輕人管理、指揮,也不是辦法,低也難就。怎麼辦?創業是最後的倔強。
儘管市場玩法已發生一些改變,但降低預期,控制人員成本,一般在5個人以下,或“個體戶”式運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還是能做下去。
還有一種是老創業者轉型、再創業。
朋友B曾是滬上一家知名廣告公司老闆,主要做地產專案的策劃推廣。說起地產,已無需解釋,這幾年來,B的公司越做越小,也越來越收不到錢。怎麼辦?一直做老闆,總不可能再去打工,再說還能打什麼工?
無奈,B只能選擇重新創業,向綜合品牌、數字化方向發展,進行公司重組。雖然還屬於廣告領域,但做過的都知道,消費品和地產廣告、數字化完全是兩種型別,新的業務對團隊的要求更高,而且客戶還需要重新找。這種轉型,完全是再創業。
他也養不起太多人,支付不起太高的工資,只得選擇流行的“合夥人制”:日常不發工資或發基本工資,有了專案一起做一起分成,這也吸引了大量剛失業的中年同行——因為,大家也沒地兒可去。
雖然,轟轟烈烈的AI時代來臨,B為了節省成本,也在用AI做一些圖、寫一些文案甚至方案,但他說,“AI倒沒那麼可怕。以前設計師們用photoshop、coreldraw做圖,現在用AI,只是工具變了。客戶還是要找設計師用AI把圖做出來”。
這型別的中年創業,主要是“次專家”的技術工作者群體,個人能力還具備,算是“強個體”聯合的抱團取暖——本質也是自救。這一方面說明,“強個體”還是有其價值,另一方面,B倒沒說,他的設計師用工量、就業量,確實從兩位數變成沒幾個了。


有沒有超出“自救”的、新入場的中年創業者呢?有,但不多。
朋友C,具有豐富的電商、直播工作經驗,這幾年在筆者帶動下,對鄉村振興愈發瞭解。在杭州工作的一些年,節奏太快,壓力太大,又買不起房,沒有歸屬感,去年選擇了回老家南昌發展。
C還有一定的高校資源,學校就業辦和老師們經常跟他吐苦水,大學生就業壓力巨大,尤其是這些年流行的新媒體、電商、編導之類專業。於是,他跨界地將“電商、直播+鄉村+高校”結合起來(具體不細說),經過快速實踐,搞出來一套本地生活電商新模式。
這套模式,既促進了高校大學生實踐和就業,又從主播量的角度解決了電商帶貨的諸多卡點,還助力優秀農產品、文旅銷售,身體力行鄉村振興,從而拓展出了巨大空間。
跨界的能力、更新的視野,是C創業成功的關鍵,我們可以稱之為“跨界型創新”。但在整體經濟形勢和社會心態下,這類樣本終究還是少數。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十多年來的主要創業者,其實主要是同一代人——不是創業者變少了,而是創業者變老了。
十多年前,在那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也是這批人——當時他們還年輕,抱著電腦,拿著國外的模式改成的PPT,或者手上的專利技術,與投資人在咖啡館大談商業模式、“創新”,運氣好的,很快就能融到錢,就這麼開幹。
筆者就有好幾個這樣的朋友,自己在網際網路尾巴的時候也搞過一次,失敗了。事實已經證明,這批人裡真正成功的極少。當然,投資人的錢也燒光了,但多數人也把自己的青春、積蓄、健康賠進去了,到頭來真不如去炒房(當然也要及時脫身)。
今天,這代中年大叔們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經濟形勢,和人生週期壓力最大的階段(上有老下有小),以及周邊朋友紛紛失業的現狀,卻沒有了退路。
往上一看,50、60後基本退休、躺平,往下看,90、00後因為時代機會少而選擇“非暴力不合作”、躺平,只剩下70、80後還(不得不)站著——事實上,這兩代人骨子裡並不接受“躺平”。怎麼辦?
只能再拼一把!無奈中,從家庭到行業到國家經濟,這一代中年大叔還撐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希望。
這口氣如果斷了,人們的希望還能在哪裡?
那麼,從政府到社會,從媒體、輿論到具體的金融機構,能不能對他們好一點?

當然,無需抱怨,正面去看,隨著這一代中年大叔創業者的成熟,是創業氛圍和中國市場邏輯的成熟:
今天的創業艱難,代表著那個簡單抄襲國外經驗、模式,就能創業成功的時代過去。比如網際網路;
今天的創業不易,意味著那個只需要講好故事、能吸引到足量關注就能成功的時代過去。比如“下週就回國”;
今天的創業小打小鬧,宣告著那個熱衷宏大敘事、高談闊論、擅長搞情緒管理就能成功,而實際上與底層日益脫節的時代過去。比如眾多商業和管理大師……
世間最強大的力量,莫過於時代前行的力量。中國人經過70餘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集體創業,到今天,外部可以抄的作業已經很少。這就需要中年大叔們去從創業到真正的創造;
中國人聽了幾十年的首富故事、暴富故事、XX傳奇,躁動過、盲目崇拜過,也迷茫過並開始反思。走過世界,回到自己,不論家與國,都需要一代中年大叔挺起脊樑、去重新構架;
從動輒大談上市、收購、估值,到從自己的能力出發,挖出市場的縫隙,控制好團隊的預期和成本,做好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出真正的商業或社會價值。
中國的商業文明,也正需要一代中年大叔去重新書寫。
“三百六十五里路喲,從少年到白頭”,當你閱盡千帆卻發現無路可走,那就拼一條路!
加油,中年創業大叔!
/// END ///
作者 劉子
作者簡介:專欄作家,鄉村振興&縣域經濟學者,“鄉建者小會”發起人,中國遊藝機遊樂園協會鄉村振興專委會委員。著有《煥新——劉永好和新希望的40年》等書,“鄉村三部曲”即將出版,敬請關注。個人公號:劉子的自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