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是一座講究分寸的城市。
人與人之間有尺度,君子之交,點到即止。再熱絡的好友也留一絲邊界感,這是情感的緩衝,也是城市文明的標註。
鬧市喧囂,也要有大隱之地。空間相互的距離,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就少。
這座城市的最遊刃有餘、最高境界的居所,必然是望隱兼得。

寸土寸金的外灘江畔,在老城廂代表著這座城市之根,露香園獨步天下:出則飽覽全球一線的外灘封面景觀和繁華;入則是老城廂可citywalk的園林生活、和寧靜自如。
露香園曾和豫園一起,同列為上海三大名園,是中國造園歷藝術的巔峰之作。
如今,這片地處上海心臟的故址上,露香園傳承了500餘年海派的故事和傳奇,煥新歸來,成為國際化的美學居所。
鬧中取靜,離繁華一步之遙,它是大隱於市的最佳境界。

海派居所,望隱兼得
放眼世界各大國際都會城市,兼顧生活品質與奢華格調的新興高尚社群,都善於把握“距離感”。
今年名聲大噪的東京新貴虎之門之丘,緊鄰麻布臺,窗外便是如紅寶石般閃耀的東京塔。
作為亞洲十大豪宅之一,它建造的不僅僅是一座塔樓住宅,而是都市人身心靈的安放之地,設計師大師季裕棠耗時8年,精心打造室內生活的藝術。

這是東京灣歷史最悠久的富人區之一,金融商區繁華喧鬧,順著公園漫步,可以抵達生活所需的種種境遇。
正是這段抬步可及的距離,賦予了社群大隱於市、獨享靜謐的優雅權利;也延長了家的所在,和空間意義。
身處上海老城廂核心區域,露香園·天譽也在這樣可以步行的分寸感上,得天獨厚。

西鄰新天地,北接開明裡歷史街區,東與豫園兩街之隔。
在藍綠絲帶串聯下,露香園成為老城廂商業軸線的必經之地,四周被鬆弛的公園步道環繞。

“露香漫步”由此成為專屬此地的City Walk。
沿北側漫步,近在咫尺的地鐵10/14號線豫園路站,上蓋充滿人文藝術氣息的藝薈Galleria。
從南側徜徉,復建中的“露香池”及“慈修廣場”,未來米其林、黑珍珠餐飲雲集,風味人間韻味獨具。

歷史街區的韻味、都市豪宅的奢華、高階精緻的商業和海派風情墅區,在此完美融合,每一處都是全新體驗。
經歷了500餘年後的歲月更迭,這座海上名園再次經過20年的精心打磨後,正在開始重現異彩。

露香園是關於時間的藝術。
一期修舊復舊,保留了物質遺存背後的城市精神。
二期復刻“露香池”和“露香八景”,再現海上名園。

如今的露香園·天譽,堪稱是一座罕見矗立於“上海心臟”的16世紀私人園林的美學復興之作,傳承上海名園記憶,並譜寫著全新的詩意韻味。
天際線的高度與城市的歷史厚度在此交匯,它造就一處極具稀缺性的城央純居住地標,更是一座關乎時間的立體收藏。

露式山水觀
露香園洞悉時間的意義—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
遺忘過去,意味著城市的失憶。

藝術,無疑是承載和解破時間之謎的最佳介質。

走入露香園·天譽的空間,如同步入藝廊。
跟隨中式園林疊山理水幻化而成的黑石瀑布,穿行廊道,曲徑通幽之後,方能叩響望族之門。

一尊高達2.25米體量超然的金色雕塑,借玉玲瓏之形,立於前庭,大氣磅礴。
藝術家任天進將他草書的“東風”二字嵌入以白銅材料塑造的太湖石之中,呼應“露香池”園林疊湖石的山水雅緻,用現代雕塑語言轉譯了中國傳統藝術,更寓意為每位蒞臨賓客的事業和生活,一助東風。

空間動線疏朗、低徊,如同詩詞的韻腳,致敬了中式園林的步移景異。
牆上城市肌理的掛畫,更有深意。作品《城市的記憶》靈感汲取自古城牆以及石庫門磚牆肌理為元素,充滿記憶的歷史表皮拓印著露香園的磚牆印記,表達了對環境變遷的強烈迴響。

書房前,著名雕塑家張勇的《觀石,2011》其形制與幾何感,蘊大雅於拙。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山水花石是被恭敬以待的,它不單純是裝飾品,而是為深思冥想提供素材。
與其說觀石,不如說在望心。《觀石》正詮釋著當代山水觀的精神。

過廊壁龕中,一棵70歲的橡木樹幹,經歷過歲月洗禮,被法國當代藝術家 Pascal Oudet 打造成雕塑作品《Let the Sunshine in》。
橡木,本就關聯著歲月和珍稀。這棵橡木如同將陳釀美酒封存,讓陽光進入,令時間醇厚。

朱光潛曾說一棵古樹至少有三種品味方式:使用功能、觀望角度、感知途徑”。而這件藝術品又平添了行遊和閱歷之美。
在藝廊盡頭,放置著藝術家為露香園·天譽獨家定製的互動裝置《時間的針腳》,寓意著:天工開物,織錦顧繡。


空間與時間彷彿進行著關乎永恆的無言之歌。針腳的搖曳如同鐘擺,閃回的則是白駒過隙。露香園的文化脈絡因此再次得到了具象和凸顯。
藝術如果被用於計算,就不可能產生奇蹟。而藝術如果被時間評判,則無疑擁有了真正的底蘊。

以微識大,整個場域裡,將海派精神核心推往極致的,是極簡、具有懸浮感的白洞石沙盤。
我們常見的沙盤,精確卻缺乏辨識,同比但沒有共情的比擬。
而露香園·天譽的沙盤觸及的不僅是視覺,而是精神核心。

它寫意,但輔之於AI科技,全息投影,以現代的方式轉譯在地氣質。它有文人畫的雅趣,但又不囿於傳統。
它標識的不再是地理,是品位。
它提供的不再是間距的推演,而是衡量著與心的距離。
那是必然的怦然心動。


藝術無法被徹底詮釋,但是藝術顯然詮釋了一切。
於此,露香園·天譽確立了自己的山水觀和露式美學。

地標級生活方式
露香園從來都不僅是居所,它是承載文化生活方式的容器。
明代,它是建築、園藝、戲曲、刺繡的集大成者;今天,它則是圈層和鬧中取靜的心之歸宿。

全球美學大師齊聚一堂:紮根上海的無間設計,深諳海派之魂;一線豪宅御用HWCD打造奢華典雅的公共空間;室內設計,則由設計大師梁志天操刀把控。一切只因為極致。
俯仰即得新天地、豫園經典景緻,放目盡攬外灘、陸家嘴瑰麗天際線。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世界級的外灘封面、寸土寸金之地,仍可以獨享一方寧靜,望隱兼得。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最高尚的情感,便是熱愛這片土地,熱愛生活。”
而美好生活的在地濃縮和徵符,勢必是為了這座城市的人。
外灘THE BUND 作為長期見證城市更迭生長的媒體,我們洞悉著美好居所的全球化趨勢,和它背後重要的核心。

居所是人類的生活之本,是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終極嚮往。離開居所,生活美學的任何思考都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因此,居所是人與地標和諧共生、共創最本質的作品。而以人為尺度的居所, 提供的是更好的分寸距離感,不僅僅是容身之所。
真正的理想居所,在全球任何城市都是稀缺品。
我們也走訪考察了亞洲眾多備受矚目的居所,它們都有著相似的共性:望隱兼得,既要有個性,又向往永恆的傳承。

而露香園·天譽,無疑是地標美居的踐行者,代表著拾步之間的地標級生活方式。
它的功能退位於尺度,停留歸結為情緒,以可預見的理想生活鑄就說服力,無疑是上海國際化生活方式的標杆。

目睹這座海上傳奇名園,穿越數百年,再度復興。
我們慶幸的是,它和這座城市繁華近在咫尺,卻仍然保有一代名園氣魄和一方獨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