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口碑崩了?除了《沙丘2》,獲獎名單一個都不認識

家人們,第97屆奧斯卡頒獎了!不知道大家刷完獲獎名單後,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這都是啥電影啊?” 
本來想著,奧斯卡好歹是電影界的風向標(現在應該不算了),怎麼著也能認出幾個片名,結果除了《沙丘2》,其他電影一個比一個陌生!! 
不只是我,社交媒體上也充滿了類似的疑惑:“這些電影有上映過嗎?“真的有人看過它們嗎?” 
回想往年,2023年的《奧本海默》《芭比》掀起全民熱潮,2020年《寄生蟲》成為熱門話題,即便沒看過,也能在社交平臺上刷到相關討論。 
但今年呢?奧斯卡公佈後,大家的反應竟是……沒有反應。 
更drama的是,開幕當天,熱搜榜上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名叫奧斯卡但與奧斯卡獎毫無關係的明星的感情問題。
而開獎後,真正引起話題的,也只有主持人柯南·奧布萊恩的蹩腳中文。
好訊息,奧斯卡主持人現場說中文了
壞訊息:沒幾個能聽懂。
更壞的訊息:聽懂了發現說的是,我欠了一屁股債,請讓我多演電影,拜託了。
那麼,這屆奧斯卡,怎麼就變得如此冷門了呢?
先來看看2025年奧斯卡的主要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阿諾拉》(Anora)
最佳導演:肖恩·貝克(Sean Baker)—《阿諾拉》
最佳男主角:阿德里安·布羅迪(Adrien Brody)—《粗野派》(The Brutalist)
最佳女主角:米奇·麥迪森(Mikey Madison)—《阿諾拉》
最佳男配角:基南·卡爾金(Kieran Culkin)—《真正的痛苦》(A Real Pain)
最佳女配角:佐伊·索爾達娜(Zoe Saldaña)—《艾米莉亞·佩雷斯》(Emilia Pérez)
最佳國際影片:巴西《我仍在此》(I’m Still Here)
最佳動畫長片:《貓貓的奇幻漂流》(Flow)
最佳視覺效果:《沙丘2》(Dune: Part Two)

這麼一看,《沙丘2》幾乎是唯一的“熟面孔”,其餘獲獎影片對普通觀眾來說,幾乎都是“新面孔”
(一)《阿諾拉》:狗血短劇式奧斯卡最佳影片
今年奧斯卡最大贏家《阿諾拉》,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五項大獎,但它的故事聽起來更像是一篇狗血網文小說,或者說短劇——  
脫衣舞娘遇上俄國富二代,閃婚後卻被豪門阻擋,愛情夢碎,只能迴歸現實。
前半段是紙醉金迷的現代“灰姑娘”童話,後半段是對階級鴻溝的殘酷批判。
儘管《阿諾拉》拿下最佳影片,但它並沒有引發足夠的市場熱度豆瓣評分只有6.7,影評人和觀眾對它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問題就出在——它的故事實在有些俗套。
“豪門夢碎+女性成長”的劇情已經被拍過無數次,《阿諾拉》並沒有帶來突破性的視角;現實主義風格確實讓人有代入感,但它的敘事方式過於“安全”,缺乏衝擊力;女主角米奇·麥迪森的演技雖好,但類似的“問題少女”角色她已經演過很多次,突破性有限。 
影片對消費主義、財富幻覺、底層女性困境的刻畫,或許讓它在奧斯卡評委眼裡成為了“安全之選”,但對於觀眾的來說,作為奧斯卡最佳影片,它實在是缺乏真正的分量,如果放在《寄生蟲》《奧本海默》那樣的強勢年份,恐怕很難突圍。
(二)《粗野派》:苦情猶太人的“美國夢碎”
最佳男主角阿德里安·布羅迪主演的《粗野派》,是一部黑白影像+彩色穿插的史詩電影。
它講述了一位猶太裔建築師在美國的奮鬥史,但最終被社會歧視擊垮,夢想破碎。
影片雖然主題深刻,但片長足足有三個半小時,節奏比較緩慢。黑白畫面+建築隱喻,藝術氣息濃厚,對普通觀眾來說,可能只會覺得影像美學雖好,但真的很無聊。
(三)《艾米莉亞·佩雷斯》:歌舞+黑幫+變性
聽到這個組合你可能會愣住,但這就是《艾米莉亞·佩雷斯》的劇情——  
黑幫老大花錢變性,成為成功女企業家,最後為了正義犧牲自己。
影片融合了歌舞片、犯罪片、女性成長等元素,十分另類,佐伊·索爾達娜、賽琳娜·戈麥斯等人主演,表演不錯,但劇情實在過於離譜,就像是百老匯+犯罪片的奇怪結合體
過去,我們總能在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提名中看到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比如《泰坦尼克號》《指環王》《盜夢空間》《阿甘正傳》等,它們不僅是影評人推崇的佳作,也是真正的市場熱門。
但近年來,奧斯卡似乎與普通觀眾的審美越來越脫節,獲獎影片越來越小眾化、獨立化,甚至逐漸變成影評人和電影節內部的自嗨遊戲
今年的奧斯卡電影之所以讓人如此陌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1. 好萊塢商業大片缺席,奧斯卡“病急亂投醫”
2024年的電影市場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傳統大片集體缺席,奧斯卡無片可選。往年,我們總能在最佳影片提名中看到一些兼具商業與藝術價值的大片,比如去年的《奧本海默》,再往前的《寄生蟲》《綠皮書》等。
但今年,好萊塢大片市場整體低迷
《碟中諜8》推遲到2025年上映,阿湯哥的特工系列原本是年度重磅大片之一,但因為好萊塢罷工等原因被推遲。
《阿凡達3》繼續跳票,原計劃2024年底上映的《阿凡達3》被推遲到2025年,這意味著奧斯卡今年完全沒有一部能匹敵詹姆斯·卡梅隆級別的超級大片。
《沙丘2》成為唯一的好萊塢大製作,但它更偏向技術獎項,而不是最佳影片的熱門候選。
本土商業電影不夠給力,奧斯卡只能從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中挑選影片。
今年的獲獎影片,《阿諾拉》和《某種物質》來自戛納《粗野派》和《從未在此》來自威尼斯,這導致奧斯卡的獲獎名單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歐洲電影節的復讀機,而不是曾經引領全球電影市場的風向標。
2.觀眾審美與奧斯卡標準割裂
過去,奧斯卡一直試圖在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認可高質量的文藝片,也不會忽略那些真正影響市場的主流作品。
然而,近年來奧斯卡的評選標準越來越傾向於小眾獨立電影,普通觀眾越來越難以產生共鳴。
曾經的奧斯卡是兼具商業與藝術的巔峰。
  • 《泰坦尼克號》(1998):全球票房冠軍,同時也是奧斯卡最佳影片。
  • 《指環王3》(2004):史詩奇幻鉅製,橫掃奧斯卡11項大獎。
  • 《盜夢空間》(2010):諾蘭的經典作品,兼具藝術性與商業價值。 
  • 《角鬥士》(2001):既是爆款大片,也是影史經典。 
現在的奧斯卡,越來越偏向小眾獨立電影。
近年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名單裡,越來越多觀眾從未聽說過的電影,而且這些電影往往沒有太大的市場影響力。
今年的《阿諾拉》《粗野派》《艾米莉亞·佩雷斯》,無論是票房還是觀眾討論度,都遠遠比不上去年的《奧本海默》和《芭比》。
奧斯卡的選擇,正在與大眾審美背道而馳,普通觀眾的反應往往是:“這是什麼電影?
3.“政治正確”套路化,觀眾審美疲勞
近年來,奧斯卡在評選標準上越來越傾向於“政治正確題材”,無論是電影質量如何,只要涉及某些議題,就更容易入圍甚至獲獎。
奧斯卡最愛的三大主題:
  • 女性成長:《阿諾拉》講述的是社會底層女性的奮鬥。
  • 移民困境:《粗野派》描繪的是猶太移民在美國的艱難生存。
  • 社會邊緣人:《艾米莉亞·佩雷斯》塑造了一位變性的黑幫老大。
這些電影的主題固然重要,但奧斯卡已經連續多年將大獎頒給類似題材的作品,導致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許多人覺得奧斯卡不再是獎勵電影藝術,而是獎勵某些特定型別的議題,這也導致觀眾對奧斯卡的期待越來越低,因為大家知道,它可能不會選擇一部真正有市場影響力的電影,而是繼續走“小圈子電影節”的路線。 
奧斯卡的獲獎電影越來越陌生,歸根結底,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小眾或藝術性太高,而是因為它們所代表的價值觀,已經不再是全球觀眾信奉的主流。
過去,奧斯卡不僅是一個電影獎項,更是美國文化軟實力的象徵,它透過電影輸出美國夢、自由、個人英雄主義等普世價值
但今天,世界的格局正在改變,美國的文化影響力不再像過去那樣強勢,越來越多國家有了自己的敘事體系,電影市場也在去美國化。
好萊塢再怎麼強調“多元化”和“包容性”,但如果它的價值觀已經不被全球觀眾接受,奧斯卡的影響力只會持續衰退
世界已經進入了多極化時代,不再盲目接受美國電影所傳遞的價值觀,奧斯卡的影響力也隨之下降,成為小圈子影評人的自嗨遊戲,而不再是全球電影的最高獎項。
曾經,奧斯卡不僅僅是一場電影頒獎禮,它代表著美國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統治力。但今天,奧斯卡仍然在講述它自己認為重要的故事,可是,世界已經不再傾聽。
跑贏留學起跑線
掃描二維碼,新增1V1留學諮詢顧問
【新時代新勢力 | 2025國際教育領軍者年會暨福布斯中國留學行業頒獎典禮】
2025年3月29日,上海將迎來一場教育行業的頂級盛會——「新時代新勢力」國際教育領軍者年會!活動匯聚行業大咖,開啟深度圓桌論壇,分享前沿趨勢;同期舉辦國際教育行業交流晚宴,搭建高階合作平臺;更有2025福布斯中國留學行業系列評選頒獎典禮,見證行業標杆的誕生!
誠邀教育從業者、留學家庭及行業關注者共同參與!點選下方小程式,立即報名,搶佔席位,與領軍者同行!👇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