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經典動畫大IP
《海洋奇緣2》
現已在全國上映
經典續作 重磅迴歸
一起奔赴前所未有的旅程吧!


這幅1890年的毛利“蘭格蒂勒”(酋長,rangatira)塔瑪蒂·瓦卡·內內(Tāmati Wāka Nene)肖像展現了他精緻複雜的“塔莫克”(面部刺青,tā moko)。與其他波利尼西亞文化類似,毛利刺青可能象徵著刺青者對其社群的責任與承諾。|繪圖:LINDAUER, GOTTFRIED (1839-1926)/BOHEMIAN, AUCKLAND ART GALLERY TOI O TĀMAKI, NEW ZEALAND, BRIDGEMAN IMAGES

來自整個太平洋地區,包括斐濟群島、塔希提島和薩摩亞群島的專業人士都提供了幫助,將半人半神的毛伊(Maui)刻畫得栩栩如生——他千變萬化,喜歡惡作劇,幽默又好心,外加一副令人印象深刻的嗓子。毛伊的形象在波利尼西亞神話和民間傳說中頗有淵源。

毛伊在《海洋奇緣2》裡迴歸。|圖源:WALT DISNEY STUDIOS MOTION PICTURES

毛伊是誰?
儘管圍繞這個人物有多種不同的故事,但在所有太平洋島嶼的神話中,毛伊始終作為半神享有一席之地。記述毛伊功績——包括從海底拉起一座島嶼——的傳說具有相似性。“每個島講述的故事略有出入。”現居瓦胡島的湯加紋身師蘇阿·蘇魯阿佩·託埃圖烏(Su‘aSulu‘ape Toetu‘u)說。
毛伊最出名的傳說之一是減慢了太陽的速度。他用一根有魔力的繩子套住太陽,實現了這個壯舉,讓白天變長、人們得以有時間工作。《海洋奇緣》中,毛伊演唱《不必客氣》(You’re Welcome)這首歌時提到了這個故事。“在湯加文化裡,毛伊會解決所有人的災禍和困難,”託埃圖烏說,“對我們而言,毛伊是一位勞動階級的英雄,他為人民服務。”
在毛利人的傳說中,毛伊和他的兄弟乘坐獨木舟打漁,這片小舟就是今天的紐西蘭南島蒂瓦希普納姆(Te Waipounamu,又名Te Waka a Māui,即“毛伊的獨木舟”)。毛伊用祖母下顎骨製成的魚鉤釣起了巨魚——紐西蘭南島(Te Ika-a-Māui,即“毛伊釣的魚”)。
而在夏威夷,傳說毛伊與兄弟一同打漁時,用有魔力的魚鉤拉起了夏威夷群島。“我們可能來自湯加、薩摩亞、夏威夷或塔希提,但我們都是同一個民族,”託埃圖烏說,“一代又一代,我們給孩子們講毛伊的故事。在我們看來,他是真實存在的的。”
毛伊的紋身
2011年,為了製作《海洋奇緣》,迪士尼電影製片人約翰·馬斯克(John Musker)和羅恩·克萊蒙茲(Ron Clements)踏上了波利尼西亞考察之旅。這趟考察促成了大洋信託(Oceanic Trust)的成立,這是一個相容幷蓄的組織,包含歷史學家、人類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化從業者,他們塑造了電影中的諸多細節。他們當中有紋身藝術大師蘇阿·皮特·蘇魯阿佩(Su‘a Peter Sulu‘ape),還有人類學家迪翁·福諾蒂(Dionne Fonoti)。他們是保證電影中的薩摩亞紋身“塔塔烏”(tatau)設計正確無誤的關鍵人物。
蘇阿來自一支薩摩亞紋身師家族。據蘇阿說,這是如今僅存的兩個薩摩亞紋身家族之一。“這是一種受到嚴格保護的知識。”福諾蒂說。薩摩亞紋身中的部分元素具有非常神聖的屬性,也正因如此,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傳承這種知識。
他們希望“確保這些角色擁有薩摩亞人認得出的特徵,”福諾蒂說,“我們知道今天的紋身長什麼樣,那麼幾千年前的紋身又是怎樣的呢?”
毛伊這個角色的紋身被有意設計成敘事性的表達,而非某種寫實或精準的刻畫。例如他胸前那幅用繩索套住太陽的刺青。在薩摩亞文化中,一個人的成就不會這麼直截了當地紋下來。
“薩摩亞人飽含謙虛的品格。我們從不直白地自吹自擂。就連我們的語言以及我們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極具隱喻性。”福諾蒂說。
託埃圖烏曾在蘇阿的父親蘇阿·阿萊伐阿(Su‘a Alaiva‘a)手下做學徒,他指出:“毛伊有‘新波利尼西亞部落’(Neo-Polynesian Tribal)紋身,這是一種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現代風格,是波利尼西亞與亞洲藝術、塗鴉與插圖的融合,還結合了部落設計樣式。”而且在波利尼西亞,人們都明白,無論你來自哪個民族,都可以使用新波利尼西亞部落紋身。
另一方面,使用手工器具的傳統湯加紋身“塔他塔烏”(tatatau)僅留待特定民族、出身和地位的人所用。“湯加紋身是靈性而神聖的,因為它深深植根在大洋人民的傳統中,”託埃圖烏說,“有些符號將我們與祖先重新連線在一起,還指引我們從福努阿(大地,fonua)、莫阿娜(海洋,moana)、蘭基(天空,langi)和群星中尋找方向,這些事物指導我們在寬廣的大海中航行。”

這幅成稿於1803—1807年的插圖描繪的是一位來自努庫西瓦島(Nuka Hiva)——馬克薩斯群島(Marquesas Islands)最大的島嶼——的原住民。|圖源:ALBUM/BRITISH LIBRARY/ALAMY STOCK PHOTO

託埃圖烏為人做湯加紋身時會進入一間專門批准進行此類工作的房間。在紋身過程中,房門將保持關閉。“紋身是個重大事件。這是你對族群作出的承諾,也是你必須堅守的誓言。”
在整個過程中,家人或同村人會陪伴接受紋身的人,在他忍受精神與肉體的痛苦時提供支援。這些過程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等紋身完成時,將會舉行受紋儀式(ordination ceremony),之後,紋身者的家人或同村人還將為他舉辦歡慶盛宴。“這場儀式象徵著他服務於神明、祖先、家族和村莊的承諾與責任。”託埃圖烏說。
在這部電影中,毛伊身上也有一個小小的、刺青版的他自己,這個迷你版的毛伊活了過來,有自己的態度和思想。迷你毛伊承擔著傑明尼蟋蟀(來自《木偶奇遇記》,因廣受歡迎而客串了多部迪士尼作品)的角色——他是指引毛伊做出正確選擇的良知。
傳統夏威夷紋身師卡勒胡阿·克魯格(Kalehua Krug)說,現實中的紋身同樣適用這種良知的屬性:“留在你身體上的記號是為了提醒你記住已經做出的承諾;它們還有助於指導你的舉止與選擇,讓你在社群中承擔你已接受的角色。”
在夏威夷,“瑪卡烏希”(面部刺青,maka uhi)是權力與地位的另一種象徵。克魯格臉上紋有多個瑪卡烏希,三角形的圖案從他的後腦勺一直延續到臉頰,一條黑色的粗紋穿過他的嘴部,代表著他作為儀式主講人的身份。
“卡卡烏(夏威夷語中的紋身,kākau)以及在皮膚上留下永久刺青的想法反映了波利尼西亞人的承諾的概念,”他分享道,“一旦紋上這些圖案,它們就成了你對自己、祖先和社群許下的承諾的物質化身。這是庫勒阿那(責任,kuleana)的象徵。”

若沒有18世紀與19世紀有關傳統夏威夷紋身卡卡烏烏希(Kākau uhi)的記錄,這些傳統刺青恐怕早已永遠地遺失了。|攝影:PAUL NICKLEN, NATIONAL GEOGRAPHIC

領袖的符號
電影主角莫阿娜(Moana)的父親兼酋長圖伊(Tui)紋有佩阿(pe‘a),一種傳統上屬於薩摩亞酋長的複雜紋身。佩阿有獨特的黑色條帶、箭頭和圓點,從後背中部一直鋪展到膝彎,代表紋身者已經準備好為他的社群奉獻,承擔起領袖的榮耀。每一條橫線都區分著不同的家族、地位和職業。
“很重要的一點是,你需要考慮圖伊在莫圖魯尼部落(Motunui)的地位,還有他的性格、以及他怎樣對子民講話……佩阿代表了他是怎樣的人,”蘇阿說,“他的佩阿象徵著服務,以及對海洋和大地的庫勒阿那(責任)。”
毛伊島紋身師蘇阿·蘇魯阿佩·皮利·莫沃(Su‘a Sulu‘ape Pili Mo‘o)立刻注意到了這幅佩阿。“我很高興看到迪士尼做對了,他們為莫阿娜的父親保留了這個酋長專用的紋身。”他說。與夏威夷人的瑪卡烏希一樣,接受佩阿紋身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幾周甚至數月才能完成。這被認為是將要登上首領之位的人必經的儀式。拒絕完成或未能完成紋身被視為軟弱的表現,意味著其人沒有成為掌權者的資格。
部分酋長紋身是指定用於某些身體部位的神聖圖案,象徵著祖先的血脈。“這些紋身表明紋身者的身份和領袖地位,是他們為領地服務的誓言。”託埃圖烏解釋說。
在《海洋奇緣2》,蘇阿再次貢獻出他的手筆,這一次,他為首次出場的反派角色瑪坦吉(Matangi)帶來了新的紋身設計。他與福諾蒂還協助迪士尼創造了一些薩摩亞圖案,您或許將在片中的巖畫、服飾和獨木舟上找到它們。
“這是一項巨大的責任,”蘇阿說,“紋身是我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第一天起,我就一直想確保自己在用正確的方式展現我們的文化,確保我們真正講述一個正面的、真誠的故事。我希望我可以將我們的文化帶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