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解我的姐妹們應該都知道,我對微塑膠這事一直很關注。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義大利科學家在醫院捐贈的6個胎盤裡,就發現了其中4個含有微塑膠碎片。

同年,紐約大學研究顯示,微塑膠大量存在於新生兒的胎糞裡,更讓人擔心的是,嬰兒糞便中的微塑膠顆粒數是成人的10~20倍。

就這兩年,科學家們就微塑膠對人體的入侵的研究更是有了讓人毛骨悚然的發現。
例如,人類血液也被檢測出微塑膠:
這項研究來源於荷蘭最頂尖的環境研究機構,收集了22個志願者提供的血液樣本,其中居然在17個人的血液裡都檢測出微塑膠顆粒。



微塑膠的危害
遠比我們想象中嚴峻
我以前說過,絕大部分微塑膠可以排到體外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不管你測或不測,微塑膠一直在人體內,只會增不會減

。
之前學界對微塑膠的危害還不太明確,但這兩年終於“證據確鑿”了。

更不要說像雙酚A這種已經被明確證實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塑膠了。
被微塑膠汙染威脅的,首當其衝的還是嬰幼兒。
美國紐約大學兒科學系教授稱,微塑膠會影響生命發育的早期現象,對嬰兒發育很可能並不是好事。

微塑膠從何而來呢?
話說回來,這些微塑膠是怎麼進入我們的身體的呢?
2017年,美國對十個國家的自來水進行取樣調查,發現83%的水都受到微塑膠的汙染;被人吃進肚子裡的魚,含有微塑膠的竟高達74%。

央視早在2019年做過一個報道,顯示全球每週人均微塑膠攝入量為5g,相當於我們每週在不知不覺中“吃”掉一張信用卡。

這些微塑膠一部分殘留在人體中,也會隨著母體“遺傳”給胎兒。
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嬰兒的日常生活幾乎被塑膠包圍。
寶寶日常使用的爬行墊、奶瓶、磨牙棒、玩具餐具甚至食物包裝,都是塑膠製品。
其中最重要的,當屬奶瓶了。
根據去年權威雜誌《自然-食物》(Nature Food)發表了一項研究表明:
聚丙烯(PP)材質的嬰兒奶瓶沖泡標準配方奶粉時,會釋放出大量的微塑膠。

要知道,PP材質已經被普遍認為安全性較高的食品級別的塑膠,佔目前市面上奶瓶的80%以上。
市面上很多PP材質的餐盒甚至打著可放進微波爐的旗號。
👇🏻
用70℃的熱水沖泡奶粉
👇🏻
上下搖晃均勻


怎麼挑
無論耐熱性、耐腐蝕性還是清潔度上,我們挑選塑膠的優先等級為:
PPSU > PES > PP
多久更換一次
這三類塑膠的使用壽命也是有區別的,分別為:
PP塑膠:4個月
PES塑膠:6個月
PPSU塑膠:6~8個月
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號稱可以放進微波爐的飯盒,也要避免高溫加熱,每次加熱不超過2分鐘。
在滅菌後的非塑膠容器裡沖泡完奶粉,稍微晾涼後再裝進塑膠奶瓶裡。

警惕生活中看不見的“隱形殺手”

外賣容器平均含有12~38毫克的微塑膠,且這種微塑膠非常容易分離,透過簡單的水洗,塑膠容器就會釋放出尺寸大多小於50nm的顆粒。
也就是往外賣盒裡隨便灌點涼白開,微塑膠就已經融進水裡了。
3、保鮮膜
市面上的保鮮膜主要分為3種材質,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和PVDC(聚偏二氯乙烯)。
其中PVC(聚氯乙烯)不耐高溫,不能用來包裝肉類、熟食等油類多的食物,安全性相對較低。
PE(聚乙烯)和PVDC(聚偏二氯乙烯)則更推薦大家日常使用。
不過武漢大學教授蔣序林則指出,無論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在加熱時都會分解出有毒物質,因此應避免將保鮮膜放進微波爐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加熱。
所以,千萬不要把保鮮膜一起放微波爐里加熱~
4、塑膠砧板
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23年5月23日的《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的另一篇文章表明,家庭用的塑膠砧板是微塑膠的重要來源之一。塑膠砧板用於切菜和烹調食物常常會因為刀切和剁碎而形成一些材料碎片進入食物,時間一長每個家庭的砧板都有凹槽和刀痕。
當然,還有我們平時用的化妝品,也是微塑膠析出的重災區。
最後,包媽想說的是:
是時候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了。
限塑令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人類向地球扔下的每一片塑膠,都被自己一口一口吃回來,最終,可能融進未來每一個人類的DNA裡。
我們是時候好好審視一下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的生存方式了,反思一下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塑膠一次性用品嗎?
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對大自然再多一些敬畏吧~


關注我,跟包媽一起輕鬆育兒

眾擎易舉,為時不晚
對微塑膠汙染,我們不能再掉以輕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