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結束不久的“五一”假期的相關消費資料頗為振奮人心。在關稅戰的大背景下,中國居民的消費熱情充分表明,人們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和自己未來收入的預期都保持著堅定信心,實屬難能可貴。
更讓人振奮的是,央行等相關部門趁熱打鐵,在節後舉行的相關新聞釋出會上,推出支援和鼓勵包括服務消費在內的各種消費的相關舉措。在市場和相關行業看來,這些舉措不僅接地氣,而且含金量頗高。比如央行宣佈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加大對重點消費領域的低成本資金支援。手中有錢,自然更敢花,考慮到此貸款的乘數效應和心理提振效應,未來服務消費增長必然更為可期。
此次“五一”消費的一大亮點是縣域消費,據稱一些三四線城市的酒店和民宿價位不輸一二線城市,有的還出現一房難求的局面。這充分說明文旅消費的下沉和擴散趨勢日趨明顯,也更能發揮普惠效應,對三四線城市服務業的提升將發揮重要作用。
以往當人們說起拉平區域發展差距,主要想到的是產業轉移。實踐證明,產業轉移有其限度,考慮到現在供應鏈和營銷鏈的跨地區乃至跨國佈局,以及生產本身的叢集化,承接地區想平地起高樓滿足上述既分散又集中、既要控鏈又要聚合生態的多元要求,屬實不易。此外,還要考慮到物理距離導致的物流成本等等。
相形之下,文旅和養老等服務產業,則更能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當地資源,投入少,見效快,也更綠色環保。而從就業崗位的創造和財富分配模式而言,也更為均衡直給,對地方經濟的拉動效應也更直觀。
人們在潛意識裡總是覺得有形的產業和產品更為“硬核”,而擔心發展文旅養老等服務業會不會導致產業空心化。近年來的實踐證明,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一個地區的製造業難免會有興衰起伏,反而有著自身鮮明特色,能夠滿足人們各種精神需求的文旅等服務業,表現更為穩定和可持續。
對人們念茲在茲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而言,文旅消費更是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市場的統一最重要的是觀念的統一,是消費理念和認知的統一,只有透過面對面的消費服務和供給,透過面對面的從觀念到行為的交流、碰撞,才能更好地實現服務理念和服務標準的統一。而服務業標準全國範圍內的相對統一,將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當年美國正是透過快餐店和汽車旅館的“標準化”,以及高速公路發展帶動的駕車出遊的勃興,才讓美國民眾更好地擁有了“全美”和“泛美”的觀念,這對美國全國性消費市場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內地透過服務業帶來的收入和消費能力的提升,必將會反哺沿海製造業的發展,為正在大力尋求內需的外貿企業轉型提供寶貴的助力。無論文旅設施的軟硬體投入和持續的升級改造需求,還是文旅城市人群的消費,都會對中國內需的增長髮揮巨大的託舉作用。
進而言之,現代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數字化和智慧化,將在很大程度上消融傳統意義上“虛”“實”經濟的區隔。數字化、智慧化一方面會對感測器、顯示屏、晶片、資料處理終端等硬體裝置產生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還會對大資料管理、算力和大模型等服務提供海量的場景和需求。這種軟硬結合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包括人工智慧產業在內的各種高精尖前沿產業的發展。因此,服務業的勃興不僅不會導致所謂的產業空心化和經濟脫實向虛,反而會推動經濟虛實融合相得益彰。
當前,除了大力發展文旅和養老等大項服務消費,還應促進方方面面各種型別的服務消費。日前,商務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消費擴容升級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擴大優質家政服務供給,推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積極培育服務消費新增長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服務需求。
假以時日,中國必將成為消費大國,人民群眾對有形產品和無形服務暢旺的消費需求,必將使我們在應對包括關稅戰在內的種種全球化逆流中站穩腳跟,佔據有利位置。

責編 | 秦李欣
題圖|視覺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