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掃碼,尊享體驗賓利全新歐陸GT Speed)
本文參考來源:abc/news/X/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近年來,澳大利亞多家線上銀行為方便客戶開戶,放寬了身份驗證的門檻。
新客戶甚至可以在不提交任何實體身份證明的情況下,輕鬆開設銀行賬戶。
這看似便利的措施,卻成了詐騙分子的溫床,讓大量非法資金流轉於銀行體系,而真正的受害者往往渾然不知。

線上開戶“零門檻”:便利的背後是安全漏洞
據澳媒報道,一些線上銀行僅憑客戶的姓名、出生日期、地址和國民健保卡(Medicare)號碼,即允許開立賬戶,且不要求提供實體證件或影印件。
這種“無證開戶”的流程,給了詐騙分子極大可乘之機。

案例回顧:70多歲退休女士安妮(Anne)
去年2月底,安妮意外收到了一張淺藍色的Ubank銀行卡,這才發現自己名下竟被人冒用身份開設了兩個賬戶。
詐騙分子僅憑她的基本資訊和國民健保卡號,未提供任何照片身份證件,便成功開戶。

安妮表示:“我震驚於銀行僅憑國民健保卡號碼就能開戶,而且根本沒見過我的照片,完全沒有保護到我們消費者。”
目前尚無證據顯示這些賬戶被用作詐騙,但這起事件暴露了身份驗證的明顯漏洞!
Ubank已停止單憑國民健保卡開戶,但仍允許客戶透過提供駕照或護照號碼開戶,且不需要上傳實體證件影印件。

“騾子賬戶”氾濫:詐騙資金的隱秘通道
所謂“騾子賬戶”(mule accounts),是指最初合法開設、隨後被犯罪分子接管或購買,用於轉移非法資金的銀行賬戶。
調查顯示,這類賬戶數量驚人:
-
國民銀行及其子公司Ubank在上一財年關閉了5669個騾子賬戶
-
聯邦銀行(CBA)關閉了近3000個相關賬戶
-
西太銀行(Westpac)關閉了2200個
-
總計關閉超1萬個涉嫌詐騙賬戶
部分“騾子賬戶”甚至在社交媒體上被公開交易,價格從200澳元到500澳元不等,成為詐騙團伙洗錢的快速工具。

留學生賬戶成詐騙重災區
調查還發現,大量“騾子賬戶”原本屬於印度留學生,他們以合法身份開設賬戶後,離境返鄉,賬戶則被詐騙團伙接管,成為非法資金轉移的渠道。
澳洲聯邦警察警告,參與運營“騾子賬戶”的人員,面臨最高終身監禁的刑罰。

真實案例:數十萬資金瞬間被轉移
一位墨爾本女性被冒充銀行工作人員的騙子騙走30萬澳元,這筆資金迅速分散轉入11個“騾子賬戶”,並透過ATM提款機被提取。
詐騙分子正是利用了公眾對澳大利亞大型銀行賬戶的信任。
網路犯罪調查專家甘博爾(Ken Gamble)指出:“如今人們越來越謹慎海外匯款,卻更信任澳洲本地銀行賬戶,這給詐騙者提供了很大便利。”

數字銀行的安全隱患與挑戰
ubank由澳大利亞國民銀行(NAB)於2021年收購,屬於典型的數字銀行,所有操作均透過線上完成。
這種“無實體分支、無專門呼叫中心”的模式,令受害者在緊急時刻難以獲得及時幫助。
斯威本科技大學市場營銷教授Steve Worthington(史蒂夫·沃辛頓)指出,數字銀行刺激了傳統金融市場的活力,但也讓詐騙手法層出不窮。

詐騙分子透過“授權即時支付”的方式,誘導受害人自己完成資金轉移,流程快速且難以阻止。
此外,澳大利亞一些數字銀行仍允許對新的收款賬戶或PayID進行即時轉賬,這給詐騙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ubank的日常銀行業務負責人Andrew Wright(安德魯·賴特)坦言:
“詐騙資金的追回極其困難,因為騙子資金往往快速流轉,甚至轉至海外或未受監管的加密貨幣平臺。”

澳洲詐騙規模驚人,數字銀行頻遭“複製”
據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報告,去年澳大利亞詐騙損失高達27.4億澳元,其中金融詐騙佔大頭。

主要詐騙型別包括:
-
投資詐騙:13億澳元
-
遠端訪問詐騙:2.56億澳元
-
戀愛詐騙:2.01億澳元
-
網路釣魚:1.37億澳元
-
支付轉向詐騙:9,160萬澳元
墨爾本大學網路安全專家Shaanan Cohney(沙南·科尼)分析,數字銀行線上操作習慣讓消費者更易相信透過線上渠道來的“銀行資訊”,這使詐騙資訊更容易被偽裝和傳播。
數字銀行語言風格更親切隨意,也被騙子模仿利用,增加了詐騙的迷惑性。

提現被質疑,賬戶面臨限制
近日,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對大額現金交易的審查愈發嚴格,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
SQM Research聯合創辦人克里斯多福(Louis Christopher)公開透露,他在提現過程中收到銀行電子郵件,要求詳細說明資金來源及提現理由。

郵件還警告稱,若不回覆,賬戶將在七天內被凍結,且無法使用ATM和銀行卡。
克里斯多福在社交平臺X(前Twitter)上寫道:“如果我不回答,他們本週就要凍結我所有賬戶。”這讓他感到極度不便和壓力。

另一位客戶、澳洲學者伯納特(Eva Bernat)也分享了類似遭遇。
她最初被拒絕大額現金提現,經過投訴和聘請律師,才得以完成交易,但銀行依然要求她提供購買收據證明資金用途。
她已正式向澳洲金融投訴管理局(AFCA)提出申訴。

聯邦銀行回應:合規為先,保障客戶安全
針對外界質疑,聯邦銀行發言人強調,銀行必須遵守澳洲交易報告與分析中心(AUSTRAC)和相關法規的要求,進行客戶身份驗證和資訊更新。
發言人表示:“這有助於保護客戶賬戶安全,防止詐騙和非法資金流動。客戶開戶時需符合監管規定,銀行也需定期核實客戶資訊。”
截至目前,AUSTRAC和AFCA尚未對這一事件作出公開回應。

監管與銀行的雙重挑戰
澳洲金融監管機構多次強調,加強身份核實和賬戶管理,是防範金融詐騙的關鍵所在。
然而,在提升開戶便利性的同時,如何有效識別和阻斷風險,成為銀行和監管部門亟待解決的難題。
未來,銀行可能依靠生物識別技術和人工智慧風控,提升開戶安全等級。同時,監管層也或將出臺更嚴格的規則,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

使用者如何守護自身資金安全?
在目前環境下,普通使用者應提高警惕:
-
優先選擇需要嚴格身份驗證的正規銀行賬戶
-
定期檢查賬戶交易,及時發現異常並舉報
-
關注銀行和監管機構釋出的安全提示,保護個人資訊不洩露
無身份證明即可開戶的“便利”背後,是金融詐騙日益隱蔽且複雜的現實。

銀行與監管部門正努力平衡使用者體驗與安全防控,普通使用者也需增強防範意識,攜手築牢金融安全防線,守護每一筆資產的安全。
關注金融安全,從瞭解風險開始。

今日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