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65歲老太太決定跟你搶飯碗

如果有機會給65歲的自己打電話,電話那頭的你會在做什麼?
搬磚幾十年,到時候我反正是要先周遊一圈世界的,再學學琴、練練畫。廣場舞肯定不跳,我嫌不夠洋氣……
我不明白的是,我媽退休了怎麼就閒不住?
她先後做過相親社群,倒騰過專門賣中老年服裝的淘寶店,還做過一段時間房產中介,就是不樂意買菜做飯陪我爸去看世界。
“我還沒老呢,還能上幾年班。”
在辦公樓裡出現了一批“退休預備員”時,本該遛鳥買菜的大爺大媽已經紛紛重返崗位了。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小熊養狗。
她62歲,退休10年
煩惱是找不到工作
今年62歲的郝大媽住在北京二環,退休已經將近10年了。
在剛退休的幾年,郝大媽把環遊世界、上老年大學等事項都一一完成之後,生活開始慢慢平淡下來。
“想找份工作,給自己找點有意義的事情。”
但在求職路上,郝大媽處處碰壁:小飯館嫌她年齡過大,大廈的保潔職位不接受個人招聘;打聽公交站的交通協管員的時候,被告知等著上崗的退休人員還有一大波,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才能排上。
“我雖然62歲了,但身體健康、性格開朗、還有一定組織能力,怎麼就沒有一個適合我的工作?”
她今年62歲,退休10年,煩惱竟然是:找不到工作。
鄰國日本,也有一群退休後還在工作的老人。
日本綜藝《日本的窮人》的一期節目,主角是一位倔強又有故事的人——初醬奶奶。
初醬奶奶已經77歲高齡了,但沒有過著安逸領年金的養老生活。
初醬奶奶之前一直在賣魚店工作,離退休還有3年時,她辭職開始創業,把倉庫改造成小房子,在裡面賣煮物、做自助餐,店名叫“初醬食堂”。那年她62歲。
從採購、煮物、調味到招待客人、洗碗關門,一開始都是初醬奶奶一個人來打理,後來時間長了,陸陸續續有一些和初醬奶奶同齡的人作為志願者來幫忙。
爺爺奶奶輩的志願者們幹勁十足,在短短兩個小時時間內,準備出了20道自助餐。
因為價格實惠大碗,他們有連續光顧7年的客人。
有客人給出最高的評價:有媽媽的味道。
初醬奶奶開店的初衷只是因為自己喜歡做煮物,並非為了賺錢,所以會經常給客人減免費用,外地人、小孩和85歲以上的人都免費來吃。
被問到“這樣成本能收回來嗎?”
“當然收不回來”,初醬奶奶回答。除了收不回來,每個月還有5W日元的赤字,店面的租金也是用自己的退休金負擔。
就算是這樣,初醬奶奶說“到死為止都絕對不漲價。”
因為這家小店,她才開啟了她的的快樂人生。
她的快樂來源於工作,來源於在勞動中找到人生的意義。

年輕人渴望退休
老年人竟然……嚮往工作?
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普通人的養老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每天去公園鍛鍊區報到。
帶帶娃、遛遛狗、遛遛鳥、偶爾遛遛烏龜。
也可能在去老年大學的路上。
經濟條件不錯的,正在環球旅遊打卡。
在絕大多數年輕人的眼中,退休後安逸的生活,一定和工作無關。
他們顯然錯了。
今年年中,日本政府宣佈:擬定將退休年齡從原來的65歲上調至70歲,打造全球第一個“終身不退休社會”。
“65歲不算高齡,應該上調到75歲。”
訊息一經爆出,日本社會分化出兩種聲音:“工作到70歲太苦了,這麼老了為什麼不能安逸地過晚年生活”;“太好了,這個政策太棒了!”
讓人驚訝的是,前一種觀點往往來自年輕人,後者卻來自日本中老年群體。
必將更長的老後生活
   如何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這可真是有趣。
工作是年輕人不得不幹的必要之惡,卻是中老年人美好生活的意義。
為什麼呢?
  • “下流”老人不得不工作
社會學者藤田孝典在他的著作《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W,還是又老又窮又孤獨》一書中,提到了“下流老人”這一人群:
指的是日本近年來出現大量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
“養老金制度即將崩壞、長期照護缺乏人力、高齡醫療缺乏品質、老人居住困難,若政府不提出有效政策,可能出現‘1億人的老後崩壞’。”
這段話很容易和起前段時間瘋傳的“我國養老儲備金2035年即將用光”聯絡起來——沒有了退休金的保障,沒用足夠的儲蓄,是不是不得不繼續打工才能保證老後的生活質量?
生活的壓力,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 當然是是因為孤獨
少子化、老年化是發達國家不得不面臨的尷尬處境。
在日本,孤獨死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沒有後代的老人,可能一個人自然死亡在房子裡,很長時間也沒有被發現。
日劇《東京單身男子》截圖,來自豆瓣
丁克族、晚婚、大齡“剩男”“剩女”等現象,更加重了現代人的孤獨感。
這種孤獨感在退休後被數百倍放大(別說退休了,現在的你,又何嘗不是因為沒戀愛可談無數個夜晚只能在加班中度過呢)。
話說回來,退休後的老年人,只能透過工作來保持和社會的聯絡。
也難怪65~69歲日本老人中,一半仍在繼續工作。
敲黑板!這種孤獨感在男性那裡尤為顯著:日本男性離婚率最高的時候,就是在退休後的一年。
在傳統的日本家庭主婦眼裡,退休後呆在家裡的男性和不可回收垃圾沒什麼兩樣。
日劇《離婚的二人》截圖,來自豆瓣
  • 更好的醫療技術意味著更長的老後生活
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17年,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達到81.09歲和87.26歲,和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相比,提高了近30餘歲。
另外,根據世衛組織2015年的報告,我國人均壽命達到了76.1歲,比2000年提高了6歲之長。
BTW,最新研究發現,男女壽命的差距正在縮小。
到2030年,兩性之間就沒有壽命差距了。
這也許是個好訊息,但它同時帶來了一個更致命的命題:更長的老後生活,如何才能活得有滋有味?
寫在最後
一個有趣的對照是,日本節目中有個面向年輕人的調查問:你希望什麼時候退休?
投票最多的是:馬上退休。
但在老年人那裡,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一方面,越來越顯著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沒法兒停下來。
另一方面,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得他們繼續在勞動中尋找活著的意義。
有專家預測,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的峰值,佔總人口的34.9%,這意味著將近每三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0歲的老年人。
現在的日本老人,或許就是未來的我們。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生命不息,就不會停止追求意義。
對於很多人來說,工作仍然是那個“意義”所在。
你呢?
參考連結:
http://www.sohu.com/a/307382168_611014
https://www.nippon.com/cn/features/h00250/
http://www.885.com/a/265954.html

為了早點退休,你現在在做哪些準備?

LinkedIn招聘新媒體運營實習生啦~~~
社交媒體達人、文字狂熱愛好者、腦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們碗裡來!後臺回覆關鍵詞“新媒體”獲取職位資訊。
LinkedIn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小熊養狗。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視覺中國和網路截圖,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絡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獲取更多資訊。
©2019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