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譜的新媒體不多,請關注美國華人雜談

請使用網站Justicepatch.org檢視完整文章及更多內容,為防失聯,請透過郵件訂閱網站,或關注我們的電報頻道:https://t.me/piyaoba

為了競選紐約市長,佐赫蘭·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決定在6月初某個週五晚上7點開始步行穿過整個曼哈頓。
等他完成這項壯舉時,已經是凌晨 2 點 30 分了。
社交媒體上釋出的這一壯舉的影片逐幀捕捉到紐約人對他豎起大拇指、擁抱他的畫面。一些人為“下一任市長”鼓掌。他告訴粉絲們,他這樣做是因為紐約人應該擁有一位他們看得見、聽得見,甚至能大聲呵斥的市長。
只需快速瀏覽一下33歲的馬姆達尼的社交媒體賬號,就能發現他的風格與傳統政客截然不同。他摒棄了千篇一律的政論,更傾向於即興發揮。在週二贏得紐約州民主黨初選後,他的這種策略備受讚譽。
在獲勝之前,科莫和幾位民主黨人嘲笑馬姆達尼的政綱不切實際。但這位代表皇后區阿斯托利亞多元化社群的年輕左翼州議員顯然已經與選民建立了密切的聯絡。
30歲的哈里斯·克里茲馬尼奇(Harris Krizmanich)看了三遍曼哈頓之旅的影片。他從1月份開始關注這位州議員和民主社會主義者,當時馬姆達尼的支援率僅為1%。克里茲馬尼奇開始為他的競選活動拉票。
克里茲馬尼奇告訴BBC:“他待人接物的方式、與普通人溝通的親和力,以及他對那些對現狀感到沮喪的選民的關懷,都讓我驚歎不已。這真的非常鼓舞人心。”
親民的姿態,結合他對生活成本危機的專注,使馬姆達尼在初選中脫穎而出,贏得近5萬名志願者和小額捐款者的支援,打破了競選籌款紀錄。他的族裔身份、他的“民主社會主義者”的標籤,也讓右翼集體破防。
小唐納德·川普在帖子中寫道:“我年紀夠大了,還記得紐約人忍受了9·11事件而不是投票支援它的時候”,並補充道:“紐約市已經淪陷了。”眾議員瑪喬麗·泰勒·格林釋出了一張人工智慧生成的身著罩袍的自由女神像圖片,而保守派評論員馬特·沃爾什哀嘆以移民聞名的紐約“不再是美國城市”,因為其人口中有40%是外國出生的。至於川普本人,則發帖子抱怨馬姆達尼“長得難看、聲音難聽”——坊間評論,他可能壓根不認識對方。
馬姆達尼提出了哪些主張?
馬姆達尼是一名穆斯林,出生於烏干達,七歲起居住在美國,已加入美國國籍。他的父親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母親是印度裔美國電影製片人。自2021年起,馬姆達尼在紐約州議會任議員,主張住房改革和公用事業(比如水電氣)公有化。
馬姆達尼的競選綱領聚焦於緩解紐約市民的生活成本壓力,提出了一系列大膽的政策,核心在於經濟負擔能力。他在競選廣告中指出:“每個政客都說紐約是全球最偉大的城市,但如果沒人能負擔得起生活,那又有什麼意義?”為此,他提出在每個行政區建立市屬雜貨店,透過市有土地和免稅政策降低食品成本,並計劃將企業稅率提高至11.5%,對最富有的1%紐約人徵收2%的統一稅率,以籌集50億美元額外收入。
在交通方面,馬姆達尼承諾讓城市公交車免費,並支援擁堵收費以改善曼哈頓交通。他曾推動試點計劃,為五條公交線路提供免費票價,並倡導改善地鐵服務。作為一名不擁有汽車、依賴地鐵和腳踏車的紐約人,他說:“我每天都乘坐地鐵,還經常騎腳踏車”。

住房方面,他計劃凍結近百萬紐約人的租金,未來十年新建20萬套可負擔住房,並將公共住房保護資金翻倍。他承認:“如果城市要增加住房存量,必須讓私人市場參與進來”。
在公共安全上,他提議成立獨立於警察局的社群安全部,應對心理健康危機,並承諾維持現有警力規模,表示不會“削減警察經費”。他還計劃為6周至5歲兒童提供免費托兒服務,關閉學校周邊街道以減少交通事故,並推動紐約市立大學免收學費。
在國際問題上,馬姆達尼對以色列政府的批評引發爭議。他指責其在加沙實施“種族隔離和種族滅絕”,支援“抵制、撤資和制裁”運動,並表示以色列應是一個“人人享有平等權利”的國家。他同時承諾將預防仇恨犯罪的資金增加800%,強調“反猶太主義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他是極左嗎?
馬姆達尼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這一標籤在美國政壇引發熱議。民主社會主義的核心是反對資本主義,主張將權力從企業轉移到工人手中。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政治學教授謝里·伯曼對《紐約時報》指出:“這些標籤很模糊……民主社會主義迄今並沒有擁有廣泛影響;其含義因人而異”。
在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通常不尋求廢除資本主義,而是在現有體制內推動左翼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資、全民醫保和免費高等教育。這與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更為接近,後者強調強大的社會保障網和政府在醫療等領域的干預。
馬姆達尼的政策,如免費公交、凍結租金和市屬雜貨店,體現了這一理念,旨在透過政府幹預緩解市場經濟的不平等。與伯尼·桑德斯和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OC)等民主社會主義者類似,他的理念在紐約這樣自由派佔主導的城市中引起共鳴,但在更保守的地區可能面臨阻力。
從全球視角看,馬姆達尼的民主社會主義遠非極左。歐洲國家如瑞典、丹麥和德國長期實行類似的社會民主政策,例如全民醫保、公共住房和免費教育,這些政策與馬姆達尼的免費公交和市屬雜貨店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瑞典透過高稅收支援的公共福利體系確保了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而德國的公共住房專案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可負擔的居住選擇。澳大利亞和巴西的左翼政府也推行類似政策,表明民主社會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是主流而非邊緣化的治理模式。
相比之下,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或共產主義主張廢除私有制,而馬姆達尼承認私人市場在住房建設中的作用,顯示其政策更傾向於改良而非革命。儘管共和黨人和川普稱他為“極端的共產主義者”,但他的立場更接近進步主義,與20世紀初美國社會黨領袖尤金·德布斯的激進主張或羅斯福新政的部分理念相比,顯得溫和而務實。
他是苦苦掙扎的民主黨的解藥嗎?
由於沒有科莫的知名度或富有的捐助者,馬姆達尼依靠在社交媒體上持續釋出積極甚至幽默的內容來向選民介紹自己,展示他的個性和立場。他的競選表明,民主黨若想重振旗鼓,必須以更直接、更有激情的方式,直面選民的日常困境。
民意調查顯示,他激起了 Z 世代和心懷不滿的選民的興趣和欽佩,他們最終為他在基層取得的成績做出了貢獻。
近5萬名志願者上門募捐,小額捐款者也幫助他打破了競選籌款紀錄。他還巧妙地利用了傳統場合:馬姆達尼在一場民主黨辯論中抨擊科莫的競選記錄和醜聞的影片在X平臺上的觀看次數超過1000萬次,在TikTok上的觀看次數也超過100萬次。
他作為移民的身份,對自己作為穆斯林的信仰和信念毫不掩飾,這讓那些從他身上看到自身經歷的人感到耳目一新。紐約市現任市長埃裡克·亞當斯(Eric Adams)——他遠非馬姆達尼的鐵桿粉絲——在6月初曾表示:“我不認同他在很多事情上的立場,但我尊重他忠於自我。”
在最近的一次活動中,馬姆達尼告訴BBC:“我們黨內那些所謂的領導人表現出無力或不願與唐納德·川普抗爭,這讓人感到絕望和失望,這是可以理解的。”他還把安德魯·科莫和埃裡克·亞當斯也列入了名單。
“我們需要一位能夠直面獨裁主義,而不是一味俯首屈膝的市長。”
他的勝利暴露了建制派領導人如科莫的侷限性,後者的競選被前市長白思豪批為“灰暗、以恐懼為基礎”,在比爾·克林頓為科莫背書後,人們對科莫的印象甚至進一步跟“老化、被玷汙”聯絡在一起。政治戰略家巴西爾·斯米克對《大西洋月刊》指出,民主黨需要“否定漸進主義,全面轉變建制政治”。然而,黨內也擔憂他的左傾政策可能被共和黨利用,貼上“社會主義”標籤。
進步變革運動委員會的斯蒂芬妮·泰勒告訴BBC,她希望這最終能給民主黨基本盤敲響警鐘,讓他們意識到民主黨基礎選民已經徹底受夠了。
她說:“我們看到民主黨建制派出於意識形態原因積極破壞和擊敗我們一些最優秀、最聰明、最有魅力的人,因為他們不喜歡他們的反企業立場、反戰立場或反腐敗立場。但選民希望相信你會為他們而戰。”
馬姆達尼仍然需要在 11 月的大選中獲勝——如果他獲勝,他將面臨壓力,證明儘管政府經驗有限,他仍然能夠兌現自己的重大承諾。他在州議會任職還不到五年,而且幾乎不具備一般認為管理超過 28 萬人的公務員隊伍和 1,150 億美元預算所需的經驗。 (《紐約時報》的編輯委員會認為他不適合這份工作)。
共和黨的攻擊策略
馬姆達尼的勝利不僅讓許多民主黨人感到精神為之一振,也引發了共和黨人的強烈反彈,他們試圖透過攻擊將其塑造成全國性的政治靶子。共和黨人將馬姆達尼描繪為“極左”,川普在“真相社交”上稱他為“極端的共產主義者”,眾議員埃莉斯·斯特凡尼克指責他為“激進分子和反猶太主義者”,並批評州長凱西·霍楚爾“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反資本主義”。
馬姆達尼的穆斯林身份和移民背景成為攻擊焦點。極右翼活動家勞拉·魯默宣稱“紐約將再次發生9/11事件,馬姆達尼將難辭其咎”。查理·柯克暗示穆斯林不應擔任公職,稱“一個穆斯林社會主義者正準備掌管紐約市”。瑪喬麗·泰勒·格林釋出人工智慧生成的自由女神像身著罩袍圖片,稱其“令人震驚”。這些言論令人想起9/11事件後針對穆斯林候選人的類似攻擊模式。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的科裡·塞勒警告,這種反穆斯林情緒可能成為“更大的問題”。
此外,馬姆達尼對以色列的批評被用來指責他“反猶太”,儘管他多次否認並爭取猶太裔選民支援。共和黨猶太人聯盟甚至呼籲其支持者“立即撤離紐約市”。
在民主黨策略師勞倫·希特看來,共和黨的這一套並不新鮮,她對CNN說:“共和黨人總是把民主黨人稱為社會主義者。他們幾十年來一直如此,未來幾十年還會如此。”她指出,共和黨人經常“選擇最知名的人物”,並把矛頭對準他們。她指出,共和黨的攻擊性廣告經常將AOC、舒默和前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放在一起,儘管這三位議員在民主黨內部的立場和基礎截然不同。
11月大選前景
馬姆達尼的初選勝利使他成為11月大選的熱門人選,但挑戰依然嚴峻。紐約市自由派選民佔主導的優勢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但現任市長埃裡克·亞當斯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可能吸引中間派或對馬姆達尼政策持懷疑態度的選民。亞當斯試圖將自己定位為更穩定的選擇,而且川普可能為了攪局,會為亞當斯背書。共和黨候選人柯蒂斯·斯利瓦雖機會渺茫,但可能利用馬姆達尼的爭議性立場吸引保守派選民。馬姆達尼需要在保持進步派支援的同時,贏得更廣泛選民的信任。
佐赫蘭·馬姆達尼的初選勝利標誌著紐約市政治版圖的轉變,也為民主黨提供了重新審視策略的機會。他的成功證明,選民渴望真實、親民,講人話、關注民生的領導人,特別是在生活成本高企的城市中。然而,他也面臨著激烈攻擊,尤其是針對其身份和信仰的仇外言論。如果馬姆達尼能在11月大選中延續初選的奇蹟,他將成為美國大城市政治的變革者,為年輕一代進步主義者樹立標杆。
關注我們,不再失聯
電報頻道t.me/piyaoba

檢視更多精彩文章,請前往正義補丁網站justicepatch.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