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大家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介紹
本人目前就讀於美國中部一所州立大學,博士第六年,準備25年5月份畢業。
自24年9月份開始投遞簡歷,尋找全職崗位。上週三收到了第一個offer,是醫療健康領域的一個大公司,base也在中部。我需要在兩週內決定是否接受這個offer。
同時,上週我也完成了一家網際網路大廠的最後一場面試。我沒有時間再投遞新的申請,所以,為期5個月的求職之旅算是畫上句號了。
本人博士專案是關於手術導航和基於深度學習的醫學影像處理。有兩段相關的實習經歷,均是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大公司。
我申請的崗位主要包括:Python/C++軟體工程師,計算機視覺軟體工程師,機器學習軟體工程師。申請的公司主要是網際網路和醫療健康領域的大中廠。
從9月份開始投遞了大概250份簡歷,截止上週,給我發麵試的一共有4家公司,分別是一家位於紐約的金融公司,一家位於加州的半導體公司,一家位於中部的醫療器械公司,一家網際網路大廠。前兩家公司,我在第一輪面試之後就被刷掉了,後兩家公司進入終面。
我肯定算不上那種手握幾家大廠offer的大佬,但是經歷過整個求職過程,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現在分享一下。我不會分享具體的面經(比如考了啥具體的問題),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前期準備
主要的申請材料就是簡歷和Cover Letter,可以在網上搜索模板,自己修改。比如Overleaf上就有很多簡歷模板,支援線上修改、匯出pdf。在潤色簡歷的時候,可以使用Chatgpt工具,或一些專門針對簡歷潤色的AI工具。很多HR說最好根據每個崗位的資訊修改簡歷和Cover Letter,針對性更強,拿到面試的機會更大。
我覺得,對於在職跳槽來說,這個建議具有可行性。對於NG來說,如果海投幾百份簡歷,這是不現實的。我建議採取一種折中方案:把自己要申請的崗位分為幾個大類,根據每個類別的特性去修改簡歷。比如,我就為Python/C++軟體工程師,計算機視覺軟體工程師,機器學習軟體工程師這三種職位準備了三種簡歷。他們大體相同,但是側重點有所差異。
為了找工作,一些支出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就購買了Leetcode的年會員、Linkedin的月會員、一畝三分地的半年會員,購買了一本關於深度學習系統設計的書。

投簡歷
首先確定你想投遞的崗位型別,然後確定你想投遞的公司。我主要是在Linkedin、公司Career網站上找工作機會的。另外Github上有一些Respository,會把某些行業的的工作機會整理成表格,也可以在上面找一找有沒有適合的崗位。
海投是一個效率較低的申請方式,我建議利用好Linkedin,如果看到有人釋出了一個適合你崗位,可以直接私信釋出者(Linkedin會員的作用),簡要介紹自己的背景,對這個崗位的興趣,並且附上簡歷的連線(可以上傳到Google Drive上,再生成分享連結)。這個可以提高得到面試的機會。
找內推則是另一大利器。利用好校友資源,如果發現一個校友正好在在你想申請的公司工作,可以直接私信要內推。我一開始有點不好意思,想著人家也不認識我,只是校友,幹嘛要幫我。後來想了一下,覺得大不了被拒絕,也沒啥難堪的,和拿到面試、找到工作相比,這算不了什麼。
準備面試
我統計了一下,在找全職的過程中,我一共經歷了12場面試。面試的型別可以分為:程式設計面試,行為面試,技術面試,系統設計面試,Manager面試。
對於程式設計面試,我覺得要利用好Leetcode,在面試前,刷對應公司的高頻題是很有用的。現在大廠面試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僅是可以把題做出來已經不夠了,需要給出最優解,並且回答好相關的提問。在這方面,我做的就不算好,吃了虧。在刷題時,要在心裡過一遍如何分析自己程式的時間和空間複雜度,然後在Leetcode上找最優解,融合進自己的程式中。
對於行為學面試,我覺得要把自己的故事潤色好。結合實際案例,稍微發揮一下也是可以的。對於常見問題,則一定要熟練。我只在面試前一天看了一下地裡的面經,把一些常見問題列了出來,然後過了一遍。
技術面試。這個範疇就廣了,但是要抓住兩點:自己簡歷上列出的內容要熟悉,和崗位相關的技能也要熟悉。比如,我應聘那家醫療健康公司的時候,由於這個崗位主要用C++程式設計,所以在技術面中,一個面試官問我C++為什麼被稱為OOP語言,我簡單說了一下,但是對方深入問了一下,我就回答不上來了。這肯定是不行的。
系統設計面試。對於這個面試,我是最沒底的,因為完全是零經驗。在準備面試時,我主要是看了Alex Xu的《Machine Learning System Design Interview》。我建議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反覆看這本書,把一些重點參考文獻也看一看,做好筆記。同時,主要的流程圖一定要自己動手畫一畫。然後蓋上書,在只有題目的情況下,自己模擬一遍面試過程。當然了,有人一起模擬,效果就更好了。
Manager面試。不同Manager的風格不同,也會問不同的問題。但是一定要在面試中表達對公司、對這個崗位的熱情。同時要表現出自己的技能、經歷和應聘崗位是十分相關的,自己可以勝任這份工作。
準備好這些,剩下的就看運氣了。我覺得對於面試而言,很多時候,運氣比實力更重要。大部分人都算不上技術大牛,如果面試官存心為難你,問一些偏難、偏怪的題,你也是很難透過的。對此,我覺得只能多投、多面試,提高自己拿到offer的機率。
總結
找工作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臨近畢業,卻遲遲沒有接到offer,極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對於留學生而言,還要擔心身份問題。
我的應對策略是“盡人力,聽天命。”做好當下的事情,不要為未來的麻煩過度焦慮。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內容一畝三分地APP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