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25℃,為什麼在空氣里人會感覺熱,在水裡卻會感覺很冷?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25℃ 的室內若溼度爆表,人就會覺得悶熱難耐,汗水黏膩;可如果跳進同樣溫度的水裡,卻讓人冷得起雞皮疙瘩。這矛盾的體感從何而來?
一起來看看@瞻雲的回答~本文將揭開溫度感知背後的科學玄機,解釋為何相同的溫度,在空氣和水裡感受天差地別。

為何同樣 25℃ ,溼度 95% 的空氣裡感覺悶熱,而水裡感覺冰冷?

答主:瞻雲
這的確比較反常識:
兩個環境中的皮膚溫度,足足相差 8℃ 左右。
你感覺到冷熱,主要看皮膚溫度高低,及熱量變化速度。
在 25℃ 溼度 95% 的空氣中,散熱慢,最終皮膚溫度較高(33℃),所以感覺舒適微熱。
而泡在 25℃ 的水裡,散熱極快,最終皮膚溫度低(25.36℃),所以會感到冰冷。
以下是詳細分析和計算過程:
人類對溫度的感知,來源於皮膚上的溫度感受器。
皮膚表面溫度高低及變化速度,直接決定了我們感受到的是冷還是熱。
本體感受神經元(藍色)、機械感受神經元(紅色)、溫度和疼痛感受神經元(綠色)
當人處於最適宜的冷熱狀態時,皮膚溫度大約為 33℃ 左右。
15~30℃ 是主要的冷覺區間,溫覺大致在 30~45℃ 的範圍內(中性+溫暖),超過 45℃ 會逐漸感覺到熱和燙。
無論皮膚溫度低於 15℃,還是高於 49℃,都會啟用傷害感受器,感受到疼痛。

看到這裡,你可能就會有疑問了。
25℃ 明明比 33℃ 更低,為什麼還有可能感覺到熱呢?
因為這裡的溫度,是皮膚溫度,而不是氣候溫度。
我們知道,熱量會從高溫傳遞向低溫。
所以,我們的皮膚會與外界環境形成溫度梯度:

人體正常活動時,僅僅一個細胞內就發生著千萬次的生化反應,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熱量。
不僅人體存在溫度梯度,人體皮膚要把熱量不斷釋放到空氣裡,與空氣也會存在一個溫度梯度。
熱量流失速度的快慢,決定了溫度梯度的高和低。
人體對外散熱的方式主要為四種
對流散熱(空氣流動)、輻射散熱+(有溫度就有輻射)、蒸發散熱+,以及呼吸散熱。
  • 氣溫較高時,呼吸散熱比較少,人體略微走動的額外散熱就遠遠高於呼吸散熱,所以這裡忽略不計。主要還剩三種散熱方式。
我們先來看看,人體產生的總熱量有多少?
直立狀態下,人體新陳代謝率為 65~70W/m2
要得到人總新陳代謝功率,這個表格的資料還需要乘以人體的體表面積
根據許文生氏公式:

可得,180cm,80kg 的人類表面積為:2m^2。
我們再乘以代謝功率,就得到了靜立狀態下,人體新陳代謝總功率:

也就比一個 100W 的燈泡功率高那麼一點點。
我們假設題主從舒適環境(皮膚溫度 33℃),分別進入 25℃ 溼度 95% 的空氣中,以及 25℃ 的水中。
由於兩個環境的溫度一樣,所以輻射散熱相同
根據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物體對外的輻射通量(單位面積對外的輻射功率)為:

  • ε 為輻射係數,人體約為 0.97
  • σ 為斯特藩-玻爾茲曼常量,取值 5.67×10-8W/m2•K4
  • T 為熱力學溫度
人體損失的輻射熱功率,等於向外熱輻射減去接受到的熱輻射,即:

  • T為皮膚溫度, T為空氣溫度,A 為人體表面積。(下同)
帶入資料,計算得:

可以發現,輻射散失的熱量是大頭,已經接近 100W。
那麼,用於其它方式散熱的熱量還有:
∆Q=Q-Qr=42.89W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 25℃ 溼度 95% 空氣中,皮膚的對流散熱。
根據牛頓冷卻定律,物體表面的對流換熱為:

  • h 為空氣對人體的自然對流係數,有經驗公式 :
  • h=1.48∆T0.25
也即:

Q僅僅只比 ∆Q 略低。
這意味著,僅僅只有少量的熱量用於蒸發散熱。
然而,25℃ 溼度 95% 的空氣,蒸發散熱是非常低的。
雖然理論上可以忽略不計,但畢竟題主沒有用 100% 溼度,而是用了 95%,所以我們還是略微考慮一下。

  • pva為環境水汽壓,25℃ 溼度 95% 為 3.01kPa。
  • Psvsk為皮膚表面飽和水汽壓,33°C 為 5.043kPa。
  • m 為皮膚表面水蒸汽的滲透係數,在舒適條件下約為 1.271×10^-6
  • r 為水在25℃的汽化潛熱,2442.3 kJ/kg。
帶入資料計算的:
ED=6.2W
這個熱量很低,但和人體剩餘積熱相差不多,
幾瓦的功率差值,完全不用考慮。
因為人體僅僅從躺平到站立的姿態變化,就會額外增加 30~40W 的熱功率。
也就是說,透過計算我們發現!
人體從舒適環境走到 25°C 溼度 95% 的空氣中,皮膚溫度幾乎不變。
雖然理論上,我們還是應該會感覺到舒適。
然而,我們走動過程中,人體會額外做功。
即便是最休閒的步行速度,新陳代謝功率也有 116W/m2
人體剛剛來到 25℃ 溼度 95% 空氣中的瞬間,人體額外產生 (116-70)x2=92W 的功率。
這個功率是透過原來的皮膚蒸發散熱,遠遠達不到的。
所以,皮膚會升溫,透過增加排汗來排走額外的溫度。
這個過程,我們自然會感覺到熱。
熱的來源有兩種:
首先當皮膚溫度超過 33℃ 的適宜溫度時,我們會感覺到熱。
其次,皮膚升溫的過程,我們也會感覺到熱。
因為 30~45℃ 的範圍內,冷覺受體和溫覺受體是同時啟用的。這個溫度區間,皮膚吸熱,我們就會感覺到熱。皮膚放熱,我們就會感覺到冷。
  • 背後涉及的生化原理,和把手從熱水中泡一會兒再拿出放進溫水會感覺到冷是一樣的道理:長期高溫刺激,消耗過多溫覺受體,突然進入更低的溫暖溫度,因溫覺受體遠少於冷覺受體,因而感覺到冷。
所以,從舒適環境走入 25℃ 溼度 95% 的空氣中,如果無風,我們一開始會感覺到微熱。
而且,由於熱輻射和自然對流散熱相對固定,我們皮膚的額外散熱主要依靠汗液蒸發。95% 的高溼度,又導致我們的皮膚蒸發散熱率很低。
所以,我們一開始感覺到有些悶熱。
但隨著我們長期靜息,身體內的積熱減少,我們會開始變得舒適起來。
如果此時皮膚上還有點點溼汗,又吹來一陣風,我們可能反而會覺得有一絲絲的冷。
所以,舒適程度如何,要看個體差異,以及是否有風:
無風時,對於靜息功率比較高、略微肥胖的人群,可能依舊會覺得有些熱。
而對於靜息功率比較低、比較細瘦的人群,則可能感覺到舒適。
當然,考慮到人可能不會完全靜止,所以整體上是微熱偏舒適的狀態。
而 25℃ 溼度 95% 空氣的體感溫度是 27~29℃:
28℃ 正好是體感舒適溫度的上限,這正好也與我們的計算結果互相應證。
進入 25℃ 的水中,情況將會截然不同。
由於水帶走的熱量很快,其它熱量(呼吸、汗液)帶走方式都可以忽略不計。
水的自然對流換熱係數比空氣大得多,甚至能超過 100 倍。
通常取值為:200 ~1000W/m^2•k。
它的大小主要受水的流速影響。
在人體靜息狀態下,我們可以取值 200W/m^2•k。
體表 33℃ 的題主,剛剛進入 25℃ 的水體中時,熱量流失速度高達:

熱量流失速度極其迅猛。
冷覺受體被大量啟用,因此進入 25℃ 水體的瞬間,人會覺得冰冷。
隨著體表溫度逐漸與水體溫度接近,啟用的冷覺受體逐漸減少,人的冷覺體感逐漸減輕。
我們不妨計算一下,溫度平衡時人體的溫度:
建立平衡公式:

帶入所有已知資料,易得此時的人體皮膚溫度為:
T8=298.51K
也即,25.36℃,人體溫度僅僅只比水的溫度高 0.36℃ 。
這個溫度遠遠低於皮膚適宜溫度的 33℃。
所以,人體即便適應水體後,依舊會覺得冷。
對於脂肪含量偏低的人群,這個溫度如果長期在水中不運動,將足以導致失溫。
所以,我們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
25℃ 溼度 95% 的空氣中,人體皮膚溫度在 33℃ 的適宜溫度左右,或略高。
而進入 25℃ 的水中,皮膚溫度迅速降低至 25.36℃。
足足相差 8℃,是進入兩個環境中,冷熱差異極其明顯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在 25℃ 溼度 95% 空氣中,人體溫度的略微上升和蒸發散熱受阻,額外的走動,是感到微熱的原因之一。而進入水中體溫迅速下降,然後到穩定,則是體感從很冷到沒那麼冷的原因之一。
總之,體感巨大差異的根本原因,源於空氣和水自然對流散時,帶走熱量的巨大差異。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精彩回答呢?
答主 @mystia說「因為人在潮溼的空氣裡,主要往外散熱的方式,熱傳導、熱輻射、汗水蒸發其實都差不太多,溼度增加到 95% 以後,熱傳導和熱輻射並不增加,但是汗水蒸發速率降低到幾乎蒸發不出去,相當於三駕馬車給你去了一架。在水裡感覺冰冷,那當然是水不管是熱傳導速率還是比熱容都比空氣要高得多,泡在水裡是幾乎不可能把水泡熱的,但是在房間裡待著是真的會讓房間溫度上升一點。」
題圖來源:《泰坦尼克號》
知乎熱門文章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覺得不錯就點點「點贊」「轉發」「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