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對了它是天堂果,吃不對就上天堂

上世紀五十年代,越南北部的醫院裡住著很多眼部患病的兒童。嚴重的視力低下、角膜病變,輕一些的乾眼症更是不計其數,這引起了國際衛生研究組織的注意。
直到1990年代,這個問題仍然很嚴重,而且城市比農村更加嚴重。有趣的是,每到秋天,這些問題就會得到緩解,這是一種和氣候相關的疾病嗎?
天堂走來的光
隨著更深入的調查,醫學家發現越南兒童的問題不僅僅在眼睛,兒童的身高、健康程度甚至成年率都低於正常水平。最終的調查結果是那麼直白和慘烈——營養不良。
到1997年,越南北部被訪兒童的日均食肉量只有15克,日常飲食只有米飯、河粉之類,副食極少。這既和當地經濟不振、家長忙碌有關,也和當地的飲食習慣相關。維生素,尤其是VA的長期缺乏使得這些孩子眼部問題遠比其它地方嚴重
越南村莊條件目前已經大有改善
圖源:archdaily
為了應急,國際組織給越南兒童提供了很多維生素補充劑,但大家都知道,救急不救窮,根本的辦法還在當地人自己身上。哎等等,他們秋天到底做了什麼?
調查人員發現,秋冬季他們的食譜也沒啥變化,還是炫米飯。只不過過年前後,米飯經常被染成紅色,以示喜慶。莫非,變化就出現在這些色素身上?
喜慶的紅米飯
圖源:vinpearl
當地人說,那當然了,這是傳統的風俗保佑了我們,吉慶的紅米飯吃了百病不生。科學家說你可別扯了,快告訴我飯是拿什麼玩意兒染的?當地人拿出了一個長滿刺的瓜。
看著多少有點硌手
這種瓜大的和足球差不多大,表面黃裡透紅,還有不算硬的刺,只硌手不扎人,在當地隨處可見。剖開瓜皮,裡面也沒什麼肉,全是大大的籽,籽外面是一層黏黏的皮兒,摳出來跟殺人現場似的,非常血腥。米飯就是用這些皮兒染的。
雙手剝完皮像是剛sha過人
於是研究人員和當地人產生了以下對話:
你們這種飯叫什麼飯?
紅糯米飯,或者染色飯
用來染色的果子叫什麼?
 染飯果,或者糯飯果
研究人員有些崩潰,你們倒真自洽。
你也許覺得這是我用中文虛構的,但在英文裡,飯和果分別就叫Xoi Gac和Gac fruit。
好在研究人員沒有放棄,這些天然色素拿到實驗室一化驗,好傢伙,番茄紅素是番茄的76倍,β胡蘿蔔素是胡蘿蔔的15倍,直接背刺了這些名字。而這些營養素正是維生素A的源物質。蛇行百步有解藥,答案就在問題旁邊啊!
自此,這種能染色的瓜有了“天堂來的水果”之別號。
傳統名藥小王八
也許有南方的小夥伴已經發現,這個瓜怎麼跟我們這吃的金鈴子、癩葡萄那麼像啊!
所謂金鈴子、癩葡萄都是苦瓜的品種。我們平時炒菜吃的苦瓜是它嫩的時候,等到瓜老變黃沒法吃了,瓜裡面白色的種子外面就會長出一層紅色的假種皮,吃起來甜甜的,南方常有人擺攤售賣。沒錯,這種天堂水果也是葫蘆科苦瓜屬的植物,它們是一家子
苦瓜完全成熟:我裂開了
它的中文大名叫做木鱉子,也有人簡稱木鱉。它的種子比苦瓜大的多,一排排把整個瓜都充滿,跟小象棋子似的。假種皮紅豔厚實,可一點味道都沒有,也不甜也不苦,口感怎麼形容呢……你們吃過涼粥表面那層皮兒嗎?那真是一般無二。
粗壯大藤本

木鱉子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印度和我國南方,這從它的拉丁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上就看得出來。種加詞“cochinchinensis”翻譯過來就是“印度支那”,英語寫作“indochina”,就是指原來法國殖民的印度到中國中間的這一塊地方。後來因為“支那”一詞有歧視之嫌,我國一般叫“中南半島”,也就是越南緬甸柬埔寨等這一大塊。
木鱉的存在感一直不高,除了越南拿它染飯以外,其它國家幾乎都不吃它,更從來沒進入過水果的行列。這也怪不得別人,沒有食用價值嘛,誰費勁扒拉的種點粥皮吃啊!
扒拉費勁兒就算了,還沒味兒

雖然不當食品,但這些國家都以木鱉入藥。越南歷史上就以木鱉為明目藥,治療各種眼病。我國是用種仁入藥,治療禿瘡腫毒。
有人覺得木鱉子在藤上的時候長長的果柄吊下來,像個倒吊著的甲魚,所以起名木鱉。其實還真不是。以這個造型而起的是它的另一個俗名——老鼠拉冬瓜,形容小果柄大果子。無獨有偶,葫蘆科的馬瓟 (bó)兒和茅瓜也都有這個外號。
你看它像啥?
真正讓木鱉得名的是種子。去掉假種皮的種子質地堅硬,凸凹不平,四面有突出的小齒。如果你還覺得不足夠像,那你們的靈兒姐姐這副靈魂畫作夠說明問題了吧。
靈兒姐姐一齣手,木鱉靈魂立馬有
其實木鱉的花也挺大挺好看,尤其是碩大的苞片像蚌殼一樣,別具一格,在花未開時自成一景。
木鱉花還挺好看
圖源:Amazon
可惜木鱉雌雄異株,只有不結果的雄花才有靠近花的大苞片,雌花只有遠離花的小小苞片或者乾脆找不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苦瓜屬全家都有這個特點。
木鱉花雌雄對比
圖源:kplant.biodiv
這一點很容易忽略,在1880年代的《菲律賓植物》這本著作的繪圖中,作者就把雄花和果實畫到一根藤上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畫成雌雄同株啦

圖源:wikipedia
遠來的和尚毒死人
如果你翻看植物誌,就會發現木鱉子還有一個俗名叫“番木鱉”;但到藥材市場,它又被叫“土木鱉”。這怎麼又番又土,自相矛盾了呢?
主要是古人給弄混了。其實,木鱉子還是應該叫“土木鱉”更準確,至於番木鱉那是另有其人,指的是馬錢科的馬錢子,原產印度和東南亞,是後來傳入我國的。
馬錢子幹品
圖源:wikipedia
《本草綱目》裡對於馬錢就有單獨的記載,說它“狀如馬之連錢”,故名。連錢就是連在一起的銅錢,有些馬身上有一串花紋毛髮像連著的銅錢,就叫它“連錢驄(cōng)”。
比如李賀曾有詩:“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也有學者認為連錢驄就是李白說的“五花馬”,故有岑參寫的“五花連錢旋作冰”之句。咱就說古人起個名多費勁吧,繞八道彎兒。
但很遺憾,連《本草綱目》的附圖裡馬錢都畫的跟木鱉差不多,古人靠文字就更難區別二者了,久而久之就混在一起,你中有我了。
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 還有蓮子
黃藥子苦豆子川楝子 我要面子
圖源:wikipedia
木鱉的種仁本就有毒,馬錢更是極毒。如果有朝一日你的藥方子裡出現這兩個名字,我勸你遵醫囑……外加小心小心再小心。
馬錢是古人可以接觸到的頂級毒藥了,“馬錢子、馬錢子,馬前食之馬後死”,你琢磨琢磨。清代李中立曾言“鳥中其毒,則麻木搐急而斃;狗中其毒,則苦痛斷腸而斃。若誤服之,令人四肢拘攣。”
誤食馬錢之後人會抽搐,捲曲,像要坍縮了似的。所以馬錢又得名“牽機藥”,大詩人南唐後主李煜就是死在牽機藥下,服藥後“腰直不起,頭足相就”,老慘了。木鱉的毒性小很多,但也能讓實驗動物死亡。
《如懿傳》中的魏嬿婉(還珠格格中的令妃)就被下了牽機藥,還有解藥(攤手)
就隔了一層種皮,木鱉外面的假種皮就是渡世的菩薩,裡面的種仁就是殺人的魔王,真是吃對了天堂來果,吃不對滾回天堂。開個玩笑,其實裡外都是有用的東西,種仁入藥有降血壓、治腫毒,用對了也是寶貝。不過你要吃錯成了番木鱉那很有可能真沒救了。
種仁你可別亂吃
現在,木鱉假種皮的價值已經被更多人認識,雖然我們不容易吃到鮮果(其實我就在某寶買到了),但冷凍假種皮、假種皮粉、油、膠囊等等維生素補充產品已經很多了
咱寶島的臺東地區還開發了木鱉果皮(相當於苦瓜炒菜的部分)的多種吃法,可以燉雞煮湯。在六七月份,你還能在雲南的菜市場上看到木鱉的莖葉,叫做“螃蟹眼睛菜”,炒著吃煮湯吃也都可以。放心,這些都是沒毒的。
撰文、攝影 | 信浮沉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未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