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體系是“管”出來的更是“放”出來的

2025.03.12
本文字數:1496,閱讀時長大約2分鐘

導讀:統一大市場等市場體系既是“管”出來的,更是“放”出來的。
作者 | 一財評論員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迴圈的卡點堵點。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隨著一攬子關係長遠的基礎制度和政策舉措相繼出臺實施,重點任務的實施路徑進一步明確,一批突出問題得到了初步整治,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對穩定發展預期、釋放市場活力、促進經濟迴圈暢通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重要內容,也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意義重大。接下來,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還需要進一步釐清“管”和“放”的關係,也就是要進一步處理好行政“有形之手”與市場調節“無形之手”之間的關係。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日前表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處理好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管與放的關係,也就是說,該管的管,該放的放;統一大市場既是管出來的,更是放出來的。
當前,一些地方及其部門往往側重於“管”,認為“管”,甚至是“嚴管”可以體現自己的職責,對於“放”則心存很多顧慮,擔心“放”得多了,手中的權力無形中就削弱了,一旦出了問題又會面臨追責。
於是就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一項國家層面的政策出來,地方及其部門會依照原則規定逐項“細化”,但往往會在“管”的方面層層加碼,對“放”的方面則虛與委蛇。本來是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的國家政策要求,變成地方上制約市場主體活力的桎梏。這是一些地方及其部門的習慣使然,但也恰恰是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事實證明,“管”與“放”的關係處理好了,各方面的活力就會充分迸發出來;“管”的方面太多,就會出現不同形式的活力缺失,這是市場經濟規律所決定的。
要“管得好”“放得活”,就要持續深化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基礎性規律的運用,透過削減不合理、不必要的行政干預為市場主體鬆綁減負,透過挖掘、釋放市場潛力來增強內生髮展動力。
今後,地方及其相關部門要管好應該管、亟須管好的事情。比如對民營經濟產權、合法權益的保護,治理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一定要管到位;因為地方上“土政策”造成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也需要地方政府自己去管好。
當前關於“管”的許多政策陸續出臺。這可以理解為“管”,也可以理解為“放”,包括各種負面清單其實更多體現出對“管”的約束和對“放”的支援。
要“管得好”,一個重要方面是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1月7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正式公佈,從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勵做的三個維度,提出具體要求和目標,不斷增強和鞏固中國大市場優勢,為高質量發展帶來更多動力。同時,各類負面清單的推出,也更多體現出對“管”的約束和對“放”的支援,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地方,一定要充分地“放”。
進一步,將來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科學規劃下,也可以交由市場機制去建設。這會進一步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總之,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市場機制和行政機制方面的協調會成為持續的話題,重要的還是解決好“管”和“放”的協調統一。但應該有一個基本認知,多一個“管”不如多一個“放”。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如此,在其他促進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同樣如此。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中方最新決定:加徵關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