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劉樹鵬

透過羅曼.羅蘭的《米勒傳》可以看出,米勒之所以能走上繪畫之路,與老祖母的支援密不可分。
米勒在極小的時候,就表現出繪畫的才能。
當家里人都在睡午覺的時候,小米勒就跑到田間去畫畫。

飲牛的老婦人
米勒的父親很清楚兒子的天賦,但由於家裡窮,只能對此視而不見。小米勒毫無怨言,每天跟隨大人去幹農活。
終於有一天,當米勒給父親看一幅一個駝背老人的炭筆肖像時,他的父親愧疚地說道:“我可憐的孩子,我明白你被那個想法折磨著。我本該高高興興送你去學畫畫的,可你是家裡的長子,我實在是太需要你了。現在好了,你的弟弟妹妹都長大了,我再也不攔你了。”

家鄉的教堂
父親帶著米勒去瑟堡找一個畫家。米勒給那個畫家看了自己的兩幅素描,一幅素描描繪的是兩個牧羊人;另一個素描描繪的是一個人晚上走出家門給別人麵包,上面寫著福音書上的一句話:“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路11:8)
那個畫家看了兩幅素描,驚訝地對米勒的父親說:“你真夠嗆,把他耽誤了這麼多年—你這個孩子具備成為偉大藝術家的素質啊!”
從那天起,米勒的藝術教育才算開始,這時他已經過了二十歲。

倒水的農婦
沒過多久,父親就得了腦病,米勒趕回家鄉時,父親已經認不出他來了。父親去世後,米勒考慮到放棄繪畫。這時,他最敬佩的老祖母告誡他,“必須接受上帝的旨意”,強迫他返回瑟堡繼續學畫。
米勒從小就在祖母敬虔信仰下長大。當他在床上睡懶覺的時候,祖母喊他起床,去外面聽小鳥讚美上帝的啼鳴;當遠處的教堂傳來晚禱的鐘聲,祖母總是第一個停下手裡的活兒,跪在地上默默禱告。
當家庭出現危機的時候,這個老人既沒有讓米勒回來照料家庭,也沒有送他去修道院去研習神學,而是繼續讓他學習繪畫,這在當時被視為等而下之的職業。

河畔打水
米勒出身於天主教家庭。當時的天主教會受該撒利亞主教優西比烏的影響比較大。優西比烏認為,基督賜下“兩種生活方式”給教會,一種是“完美的生活”,一種是“許可的生活”。
按照優西比烏的觀點,完美的生活是屬靈的,致力於默想,是神甫、修士等神職人員的特權;許可生活是屬世的,致力於行動,包括政務、經商、醫生、農夫、繪畫等種種工作。
這種神聖與世俗的二元劃分,把大部分基督徒排除在上帝的呼召之外。
神學家奧古斯丁和阿奎那雖然都讚美過農夫、工匠及商人的工作,卻總是高舉默想的生活過於世上的工作。
在這種背景下,老祖母認為繪畫是上帝賜給米勒的天職,堅決支援他去學習繪畫,的確具有不凡的眼光和勇氣。

向牧羊人問路
然而,當米勒後來去紙醉金迷的巴黎發展的時候,祖母又囑咐他說:“你要記住,在你成為畫家之前,你必須首先是個基督徒。切莫做出粗鄙的事來……要時時想到上帝審判的號角即將在宣判的前夜吹響。”
為了堅定米勒的信念,老人又加重語氣強調了自己的囑託:“我寧願你死去,也不願你背叛上帝的旨意。”
這就是為什麼米勒在巴黎時,雖然畫那些時尚繪畫很賺錢,更容易成為一個被社會接納和認可的職業畫家,但他卻斷然放棄了這一切,去了偏僻而敬虔的巴比松村的原因。
藉著祖母的囑託,米勒聽到了上帝對自己的呼召。

給乞丐送食物
這位老祖母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神卻給了她充足智慧。她既沒有像天主教會所宣稱的那樣,把神職抬到至為尊貴的地位,也沒有像某些更正教會的信徒所做的那樣,把工作看得高過神。她對孫子的指點恰當而合宜。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面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30:21)
在《一生的呼召》中,美國作家葛尼斯提到兩個重要概念,主要呼召和次要呼召。
身為基督的跟隨者,我們的主要呼召是蒙祂呼召,走向祂,並且為祂而活。我們的次要呼召是,在神至高無上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應該做好屬於自己的工作,無論作什麼,都像是為主而作。
從米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敬虔而智慧的老人,會給晚輩帶來多大的祝福啊!這祝福的源頭就在古老的聖經裡。
(插圖均為米勒作品)
轉自丨詩意恩典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面有聲音說:
“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賽30:2

…


朋友,你是否被基督的愛所感動?

將心和靈放置何處,不僅影響今生的福樂,
而且決定永生的福樂!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
若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敬 請 關 注
晨 修 晚 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