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17天,《好東西》票房破5億。
不但一路上揚。
其引發的話題,包括老登電影、媽味的討論,也都層出不窮。
這片Sir說過很多次。
本來覺得,我們好不容易出了部這麼有意思的電影,應該多多鼓勵。
可最近。
Sir發現,這風向,似乎是越來越不對勁了。
簡單來說——
不管是支援《好東西》的還是反對《好東西》的,都越來越極端了。
為什麼會這樣?
Sir今天就斗膽來掰扯掰扯這個話題。
或許會得罪很多人。
但我們更不想讓一部好電影,朝著另一個我們都熟悉的方向發展。
01
先說大家吵的都是些什麼。
一個焦點是——
這到底是不是一部“打拳”電影。
指責的人有理有據:
他們會說,你看這電影密不透風的臺詞,像極了邵藝輝講了一段脫口秀。
幾乎就是以女性的立場,物化男性。
反對的人也不遑多讓:
你們看不到它的好,大多是因為自身問題。
《好東西》僅“好東西”可見。
雙方殺的腥風血雨,聲浪是一浪蓋過一浪。
《好東西》是“打拳”電影嗎?
因為從小被母親打壓,缺乏安全感的小葉(鍾楚曦 飾),在與“渣男”胡醫生(任彬 飾)的交往中患得患失,在與王鐵梅交流和友情中,獲得了治癒,也認清了自我。
在學校裡被打壓,有些自卑的小孩王茉莉(曾慕梅 飾)在母親和小葉的鼓勵下,透過學習打鼓,找到了價值感與意義感,獲得了自信。
而王鐵梅自己,透過搬家換工作,透過認識小葉,小馬等……新朋友和伴侶,重新審視了自己過去育兒、生活、事業上的問題,在遭遇了一次輿論風波後,最終選擇與自己和解,接受了小馬,也接受了新工作,更接受了生活。
角色們在互相鼓勵和幫助後,或解決、或釋懷了自身的苦悶和不如意,最後選擇更積極地面對生活。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過於密集的臺詞,的確削減了影片的電影性。
這其中,是否有物化、醜化男性的嫌疑,這一點或許很多人見仁見智,我們替代不了其他人發表內心感受。
這樣男性形象的塑造,在“新”的同時,其實是過於理想化故事發生的環境了。
電影裡最大的危機是,一個晚上跟在小葉身後帶鴨舌帽的疑似猥瑣男,但很快就被王鐵梅“驅逐”。
現實中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其實大部分依舊是影片中王鐵梅發表那篇文章後,在底下留言的人。
她將這個“大多數”變成了一串符號,並小心翼翼地維護電影的安全舒適感。
這部影片最後就是,喜歡的人愈加喜歡,討厭的人愈加討厭。
可如果只是這樣,就這一部電影本身來討論是是非非的話,倒也沒什麼問題。
雖然爭吵聲不斷,但對《好東西》的支援和反對衍生出的爭論,實際上已經跟電影本身無關。
在當下的主流輿論中,不管男女,都一致認定,性別是對方的原罪。
前段時間,《正面連線》策劃了一場邵藝輝與男性影評人梅雪風的對談。
在討論電影方面,很顯然雙方都在嘗試建立一種溝通的方式,這其實是有著一定積極意義的。
什麼時候分析電影,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成爹味的表現之一了?
不僅給出了4.9的不及格分數,很多人是看到名字就拒絕去看。
其實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大部分人已經被輿論熱搜訓練成,不看對錯,先查成分。
如果你仔細看《好東西》,會發現邵藝輝已經很小心翼翼了。
在電影裡,邵藝輝在指出女性的問題方面的力度,其實並不亞於另一邊:
而讓小葉缺愛,始終缺乏安全感的人,恰恰也是她的母親——
一個忙於工作,疏於愛和教育,連女兒的生理期都忽視的,另一個“王鐵梅式”的人物。
在作品裡再小心的邵藝輝,也阻止不了現實輿論的非此即彼。
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其實早已跟電影無關,它更像是當下大眾心態的集體對映。
於是在雙方劍拔弩張的對峙中,《好東西》被當作了炮彈火藥。
這種討論空間被誤解放大的樣子,特別像一個更熟悉的名字:
當兩者越來越激化的同時,很多人(無論是正方還是反方),都漸漸忽略了——
其實,無論楊笠還是邵藝輝,她們在諷刺的同時,也清醒地與偏激保持距離。
許多人今天只記得楊笠說“男人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
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道理,那就是不要輕易地調侃男性,如果非要調侃,只調侃成功的那部分。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一個男的如果生活過得不如意的時候會變得多麼地喪心病狂,多麼地歇斯底里、莫名奇妙、無理取鬧……簡單來說就是跟女的一樣。
而是不同的人也可以相互理解,走近彼此。
一方面,簇擁這將作品當作針砭時弊的武器,向身邊不順眼的人和事揮舞;
另一方面,痛恨者也感受到了不友好,將其視為“拳”。
容易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累積放大的,是憤怒和不滿。
但忘了《好東西》最初口碑出圈時,大多數的評價了嗎?
可是為什麼逐漸的,大家討論的只剩下一個東西——
《教父》等一批經典好萊塢電影,也被推上了審判臺,彷彿是爹味的重災區。
《芭比》導演或許在諷刺肯的可笑,但《教父》是否也在其諷刺範圍之中?
科班出身的格蕾塔·葛韋格不可能不知道科波拉的偉大,不會隨意對《教父》造次。
這個段子更類似於,一個男生對男生說,讓我來教教你數學吧,一看你就不擅長。
難道這裡諷刺的是數學嗎?難道真的應該將數學和女性對立起來嗎?
而是相反——像《教父》這樣的經典,不是男性的專利,女人也可以看,也完全能看懂。
還有《芭比》另一個出圈的語錄——男人和馬。
今天不少人已經“恨屋及烏”,延伸到了馬的身上,有馬戲出現的電影,也被拿來當作印證“爹味”的證據之一。
電影已經明明白白說了,馬和父權制(爹味)毫無關係。
為什麼要排斥馬呢?馬兒那麼可愛。
中國唐朝的貴婦們,也喜歡騎馬,這在名畫《虢國夫人遊春圖》中也有體現,被視為是當時女性地位相對平等的一個象徵。
就連芭比自己,也推出過不少農場題材的動畫和玩具,也深受美國少女的歡迎。
甚至連事實也在被不斷扭曲和誤解,在人們心中種下根深蒂固的觀念。
我們以為可以殺死敵人,但往往會被殺死的,僅僅是作品本身。
所以如果一面把口碑推上高地,一面又給它築起了一道帶刺的牆。
只留下讚美的聲音傳進牆內,在牆內歡呼,在歡快的氛圍裡高聲唱和。
不過也只是讓《好東西》裡真正提倡包容與進步,淪落成了“藝輝實驗小學”與“紅拂雜貨鋪”——
在一個個追逐把玩彩蛋的趣味中,在粉絲們集體歡呼的勝利聲音裡。
而是說,這樣立場先行,情緒先行,甚至於性別先行的輿論環境,對一部作品來說,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昨天,我們編輯部討論了半天,也沒有結論的那個話題——
可當所有人都把一個側面當作全部,義憤填膺地去否定,去攻擊,並以性別立場決定其是非對錯的時候,我們得到的又會是什麼呢?
或許更大的可能,是與好萊塢當下流行的“政治正確”一樣。
本週精彩推薦:
更多精彩推薦:
想成為一個有鍋氣的年輕人,新增客服微信ewc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