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拿大各級政府積極倡導民眾“購買加拿大製造”的產品,以應對美國加徵關稅所帶來的市場壓力。很多加拿大民眾也是愛國情緒爆棚,“只買國貨”或“優先國貨”一時間成了很多人購物時一項重要事項。
然而,隨著“買加拿大貨”的呼聲日益高漲,一些消費者開始注意到,同樣的加拿大品牌商品,好像比以前貴了。一時間,“愛國的代價”成為了熱議話題,愛國買國貨,怎麼反而遭背刺了呢?



“愛國稅”,“情感稅”,還是“智商稅”?
消費者紛紛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疑惑和不滿。一位 Reddit 使用者表示:“我希望有人調查一下,‘買加拿大貨’是否只是一種新穎的市場營銷手段。”
另一位消費者透過電子郵件向 CBC《Marketplace》欄目表示,自己感覺“加拿大製造的商品價格上漲了,有些甚至是每週漲一次。”
為了回應這些疑問,CBC Marketplace 欄目調查了多倫多一家大型超市中,上千種標為“加拿大製造”的食品價格變化。
調查顯示:約90%的商品價格未變,2%左右商品價格下降,但確實有數百種商品的價格上漲,其中包括 Tim Hortons、St-Hubert、Swiss Chalet 和 Chapman's 等知名加拿大品牌。

是溢價還是市場因素?
經濟學家們指出,要判斷加拿大製造產品是否“更貴”,並不簡單,因為價格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產品是否受美國關稅影響、原材料價格、運輸成本、人工費用等。
不過,來自 McMaster 大學的經濟學副教授 Colin Mang 表示,加拿大消費者確實有“支援本地”的傾向。根據 Caddle 為 Dalhousie 大學進行的一項針對9,788名加拿大人的調查,大約60%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為加拿大產品支付溢價。
“當人們看到產品上印有小小的加拿大國旗時,購買意願明顯增強,”他說,“這股‘買加拿大貨’的浪潮,為製造商和零售商提供了提價的空間。”

Tim Hortons 部分產品悄然漲價
資料顯示,在“支援加拿大製造”倡議提出之後的2月初, Tim Hortons 多款產品價格上漲:
-
某款熱巧克力粉從$15.99上漲至$17.99,漲幅約12%;
-
兩種香草卡布奇諾混合粉分別上漲$0.50與$1;
-
到了3月底,焦糖太妃咖啡膠囊也從$12.99上漲至$13.49。
Guelph 大學的食品經濟學教授 Michael von Massow 指出,咖啡價格上漲背後有多種因素,包括加元走弱,以及氣候變化對種植區域造成的影響。
但 McMaster 大學的經濟學副教授 Colin Mang 補充說,在這些商品漲價期間,原材料可可的價格實際上在下降,而運輸費用漲幅有限,工資也相對穩定,這可能意味著漲價更多是因市場需求上漲所致。
Tim Hortons 方面回應稱,商店內的最終售價由零售商設定,而非由他們決定,並指出咖啡與可可商品的原材料價格已接近歷史高位。
St-Hubert 和 Swiss Chalet 的冷凍食品也漲了
在3月中旬,兩款 St-Hubert 產品雞肉餡餅與魁北克傳統肉餅 tourtière,以及一款 Swiss Chalet 雞肉餡餅,價格均從$7.99上漲至$8.99。
對此,薩斯喀徹溫大學農業與資源經濟學教授 Stuart Smyth 表示,這類產品主要使用本地食材,不太可能受到關稅影響。他認為,漲價可能與消費者對加拿大品牌食品的支援熱情有關。
St-Hubert 方面回應稱,公司並未調整產品定價,且商店中的零售價由零售商設定。他們還指出,只追蹤單一門店的資料,不能代表整個市場的價格變化趨勢。
Chapman’s 冰淇淋也漲了,說好愛國不漲價的啊!
Chapman’s 是另一個深受加拿大人喜愛的本土品牌,特別是在其公開承諾“吸收關稅成本,不漲價”之後,贏得了廣泛好評。
但調查發現,三款無糖、乳糖不耐型冰淇淋產品價格從$7.99上漲至$8.49,漲價發生在3月25日。
McGill 大學的經濟學家 Pascal Thériault 指出,糖類與乳製品價格的波動,可能影響了這些產品的成本。同時,Guelph 大學的食品經濟學教授 Michael von Massow 則分析說,隨著天氣轉暖,冰淇淋需求上漲,也可能促使價格提前調整。
Chapman 公司營運長 Ashley Chapman 回應說,公司確實努力壓制價格漲幅,也收到了消費者的抱怨,但他強調店內零售價並非由Chapman設定。他補充道,如果公司不吸收關稅成本,“漲幅將會更大”。同時他呼籲公眾不要“惡意揣測”商家的動機。
愛國也要冷靜:別隻看標籤,更要看成分
面對價格上漲,Colin Mang 指出,雖然消費者願意為國產品牌支付更多,但“他們並不希望因此頻繁看到漲價”。
Thériault 建議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儘量選擇加工程度低的商品,因為這類商品受外部成本波動影響較小,更容易控制預算。

“買加拿大貨”本是出於對本地經濟的支援與對國產品牌的信任。但隨著部分商品價格悄然上漲,消費者開始質疑這是否是一種“情感稅”。
專家提醒民眾,價格背後的故事遠比表面複雜,既有原材料的真實上漲,也可能存在對市場心理的精準把握。支援本地產業固然重要,但在購物時,也不妨多留點心,做到“理性愛國、精明消費”。
參考連結:
https://www.cbc.ca/news/marketplace/are-you-paying-more-than-before-to-buy-canadian-experts-say-it-s-complicated-1.7508107?__vfz=medium%3Dshar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