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忙著加關稅,中國廣交會卻創紀錄!境外商家:加徵關稅不會持續太久,對美國人民的傷害比任何時候都大,可能把美國帶入金融危機

第137屆廣交會開幕當天,“到會人數多到不可思議”,一位參展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稱每經記者)這樣感嘆道。
當地時間4月15日,美國白宮網站釋出的一份針對232條款的“事實清單”中提到,“中國現在面臨著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徵收最高可達245%的關稅”。
然而,第137屆廣交會並未因美國挑起“關稅戰”而冷清,相反,人氣超高。來自約旦的採購商伊瑪丁·穆斯塔法稱,中國產品能滿足所有市場,不管是物美價廉的,還是高質量的,你都可以找到它。
在美國擁有 1600 多家門店的公司——Harbor Freight,其上海代表處採購管理執行總監羅伯特接受每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家80%的產品來自中國,美國加徵關稅的做法魯莽且雙輸。
西班牙採購商維亞切斯蘭則認為,美國加徵關稅的行為不會持續太久,否則可能會把美國帶入金融危機。
1
不降反增
開展第一天
外商到會人數創歷史新高
4月15日上午,第13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開幕第一天,每經記者打車從酒店前往展館,原本40分鐘的路程,硬是走了2個小時。司機告訴記者,從早上6點開始,就有客人打車去展館,他來來回回已經送了好多趟。
4月15日至19日,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展會在廣州琶洲展館如期舉辦。本屆廣交會幾乎是在中美經貿摩擦最為嚴峻的時刻拉開序幕。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本屆展會並未因美國挑起“關稅戰”而冷清,相反,在第一天就表現出超高的人氣。
廣交會現場摩肩接踵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根據主辦方公佈的資料,截至4月15日17時,境外採購商本屆累計線下參會64530人,同比增長8.9%,到會人數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
15日上午10時許,廣交會展館內已是人頭攢動。一位參展商向記者表示:“由於外商路途遙遠,有些客人還需要轉機。往屆展會第一天,人氣並不旺,今年太不可思議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趕在用餐高峰來到展館內的用餐處,發現所有餐廳都在排隊。麥當勞、中餐廳、咖啡廳、甚至衛生間,哪裡都排起了長隊。
麥當勞會展餐廳總經理伍嘉慧透露:“沒到中午飯點,餐廳就爆滿了。廣交會期間,門店的銷量經常能達到一年的峰值。”
15日當天,據廣交會承辦方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廣交會展館A區的麥當勞是全球瞬時銷量最高的麥當勞門店之一。
根據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釋出的最新資料,截至4月19日,已有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148585名境外採購商到會,較去年同期增長20.2%。
2
境外採購商
談美國加徵關稅:
這是一個魯莽且雙輸的政策
“美國政府加徵關稅的行為最終會導致雙輸,這種魯莽的做法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羅伯特向每經記者表示,我們和中國的供應商已經有30年的合作歷史,從最早採購日本產品,到中國臺灣,之後就轉移到中國大陸。過去10年,以平均每年新增100家門店的速度在增長。
據公開資訊,Harbor Freight是美國領先的工具零售商,目前在美國擁有 1600 多家門店。
“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與中國供應商一起成長。所以,我們更希望把這種好的合作方式延續下去。”羅伯特進一步向記者表示,美國零售商是僱傭人員相對較多的行業,要有理貨員、收銀員、收貨員和管理人員等,管理一家門店通常需要十幾人,甚至五六十人。人員的工資是很大的支出,所以,我覺得美國零售商碰到的困境是如何重新計算價格,新的價格既能保證不讓銷售下降,還能維持一定的利潤去支付工資和運營成本、倉儲成本等。
廣交會現場外商雲集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在當前關稅水平下,能不能實現既不讓銷售下降,又能夠維持利潤?面對每經記者的提問,羅伯特坦言,零售商和採購商很難吸收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我們非常擔心,一旦調價後會打擊消費者信心”。
來自西班牙的採購商維亞切斯蘭和羅伯特有相似的看法。他向每經記者表示,特朗普加徵關稅的行為,對美國和對美國人民的傷害,比任何時候都大。“我認為,美國政府加徵關稅的行為不會持續太久,否則可能會把美國帶入金融危機。”
維亞切斯蘭向記者透露,美國加徵關稅的行為客觀上已經影響到自己所在的公司。“我們在美國有一些業務,導致現在從美國進口產品價格越來越高,我們不得不在零售端提高售價。”
來自約旦的採購商伊瑪丁·穆斯塔法已經參加了20多屆廣交會,作為“老廣交”,他今年將自己的兩位兒子也帶到了廣交會現場。他認為,中國產品能滿足所有市場。如果你想要物美價廉,可以找到它;如果你想要高質量,也可以找到它。
穆斯塔法向每經記者表示,中國的產品,無論是價格、服務、質量都是全球第一。“一些無知的人,他們只考慮價格,只考慮他們自己的規則。你應該更多地去考慮哪些是最適合你國家的產品。”
約旦採購商伊瑪丁·穆斯塔法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兄弟在美國做生意,他現在很苦惱,因為如果從中國進口,他必須要付出太多成本,否則產品毫無競爭力。“所以,我建議他從另一個國家購買中國產品,或許能夠找到更加便宜的。”
烏茲別克採購商亞歷克斯向每經記者表示,每年,他都會參加廣交會,廣交會是能夠讓他找到完美供應商的最佳地點。美國加徵關稅,讓中國供應商遭受很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廣交會的商品價格或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作為採購商,我想過來看一看”。
“貿易戰對各國經濟而言都不是好事,對世界經濟也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亞歷克斯說。
3
國內供應商
加速推進全球化佈局
江蘇通潤工具箱櫃有限公司作為供應商,與Harbor Freight已有20餘年的合作經歷。該公司銷售經理孔先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美國市場佔公司出口份額的50%左右,與Harbor Freight也已經合作了20多年。“即便如此,在當前的關稅水平下,與採購商談判的意義已經不大。”
“如果這樣的局面不發生改變,未來幾個月,工具箱行業對美國出口訂單很有可能就降為零了。”孔經理向記者表示,在當前關稅水平下,產品已經沒有降價的空間,談降價也沒有太大的意義。解鈴還須繫鈴人,美國作為掀桌子的一方,要主動尋求解決的辦法,而不是把問題拋給供應商。
對於下一步的打算,孔經理向每經記者透露,公司在泰國設立了工廠,並拿到當地的產品認證,透過這種方式暫時規避關稅的衝擊。“目前,泰國工廠只能完成國內20%的產能水平。未來,我們可能會考慮逐步提升至50%,甚至60%。”
廣交會現場外商雲集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美國市場佔我們出口份額的20%左右,也是公司出口份額最高的海外單一市場。”山東星宇手套有限公司一位銷售經理徐傑(化名)向每經記者表示,公司生產的橡膠手套主要供應美國的超市和建築企業。儘管公司產業鏈比較長,但橡膠手套的競爭是很激烈的,利潤空間也不是很高。
“作為供應商,我們並沒有考慮去和採購商共同來分擔關稅帶來的價差。”徐傑向記者表示,美國訂單確實會減少。一方面,我們考慮內銷;另一方面,我們幾年前已經在越南設廠,作為公司全球化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徐傑向每經記者透露,做轉口貿易已經不能規避美國此次的關稅制裁,需要拿到當地的產地證明,也就是所謂的“越南製造”。而東南亞國家對這方面主要的限制就是工序,也就是最終的成品,有多少道工序是在當地完成的,當地政府才會給你頒發產地證明。
每經記者在廣交會現場調查走訪中注意到,當前,對於美國市場依賴度較高的外貿企業,一方面,企業選擇出口轉內銷;另一方面,則是選擇在海外設立工廠,將產品組裝搬到國外,嘗試規避關稅制裁。而頭部企業,比如家電行業,由於全球化佈局較早,一定程度上對高關稅形成了對沖。
4
新風向
機器人專區魔法原子
拿到數百張意向訂單
“秘魯、巴西、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等國家的採購商,都對我們產品表現出濃厚興趣。”魔法原子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田罡略顯激動地向每經記者表示,我們是第一次來參加廣交會,沒有想到短短幾天收到幾百張意向訂單。一位秘魯的客戶,甚至願意多加點錢,把我們展示的樣品機器人買走。從消費和購買力來看,先進製造業並不是歐美採購商的“專利”。
記者注意到,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以“先進製造”為主題,並首次增設服務機器人專區。參展企業達11304家,其中“新三樣”、數字技術、智慧製造相關題材參展企業約3700家。
廣交會現場的機狗備受矚目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此前的4月15日,在廣交會開幕當天,每經記者詢問田罡,公司海外目標群體聚焦哪些國家?田罡坦言:“說實話,我們也不清楚海外目標群體在哪裡。”
然而,僅僅5天后,記者在廣交會現場再次見到田罡時,他激動地向記者表示:“太驚喜了,我們收到了幾百張海外客戶的意向訂單,本來是抱著摸索的態度來的,你看,我們每一位同事都在接待客戶。南美、中東和許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都對我們產品很感興趣。”
同樣在廣交會現場收到驚喜的還有元化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孟李艾俐,她同樣是第一次參加廣交會。
孟李艾俐向每經記者表示,這幾天,超過60%的諮詢客戶來自中東、東南亞、東歐等地區,許多采購商帶著明確的醫院或政府專案需求而來。不少客商是醫院採購負責人或區域醫療器械代理商,對技術引數(如機械臂精度、術式適配性)提問極其專業。 
“一位阿拉伯的客商看完公司展示的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模擬操作後,直接和我們談,想要購買10臺。” 孟李艾俐向記者表示,未來非常看好海外市場的前景。今年,企業將深耕東南亞市場,並將歐洲高階市場納入長遠佈局。
來自南非的採購商麥克向每經記者表示,這幾天一直在服務機器人專區逛,想尋找一些新產品,比如機器人和電子產品。“這些在我們國家是新事物。與美國和歐洲相比,中國產品最大的優勢是種類多,可挑選的餘地非常大。”
廣交會現場的人形機器人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介紹,從一期參展企業看,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小巨人、製造業單項冠軍等稱號的企業超5100家。服務機器人、VR裝置、零嵌冰箱、雙驅分艙洗衣機等新消費產品備受關注,中國“智造”硬核實力吸引大批採購商參觀洽談。
記者|張懷水 李彪
編輯|陳柯名蒲付強易啟江
視覺|劉陽
排版|易啟江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