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美華人一直津津樂道討論的話題。
不過,生活在不同地區得出的數字自然是不同的。在中西部州和加州,這個數字可能差了不止一個零。

但就算財務獨立、早早退休成為FIRE一族,也未必就能“躺平”一輩子,尤其是如果你集齊高生活成本地區+養娃這兩張“王炸”,讓你返貧後重新爬起來乖乖去搬磚是分分鐘的事情。
46歲的Sam Dogen就是那個經歷了從拼命奮鬥、攢錢到34歲提早退休、然後躺平沒幾年後,發現為了養娃自己不得不重新再就業的“苦命人”。


在華爾街,每天工作14小時
今年46歲的Sam Dogen是一名亞裔,他和妻子、兩個孩子目前居住在舊金山。
童年時期的Sam曾在五個國家輾轉,親眼目睹了富人和窮人之間的巨大差距,這讓他從小就下定決心要賺大錢,讓自己過上富裕的生活。
後來,他和家人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安頓下來,申請大學時,他從價效比最高的角度出發,選擇了威廉瑪麗學院的經濟學專業,希望畢業後能投身金融行業,迅速發家致富。

△Sam的LinkedIn顯示工作四年後他又攻讀了UCB的MBA專案
1999年,Sam在華爾街的高盛公司找到了一份金融分析師的工作。第一天上班他就體驗了14個小時的“工作狂”生活,頓時覺得人生灰暗,如果這樣的日子要過40年自己才能退休,肯定撐不下去。於是,他計劃透過精細的攢錢和理財,讓自己早點退休、脫離工作的苦海。
當時Sam的年薪是4萬美元,在高盛工作一個月後他開始存錢。他每個月將一半的工資投資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和一些科技股,5%放入普通儲蓄賬戶,並充分利用了401(k)賬戶(美國的退休儲蓄賬戶),最大限度地減少稅款。
除了投資,他還竭盡所能去省錢。比如在高盛工作的頭兩年,他只租了曼哈頓的一間單間公寓,月租700美元。為了省錢,他晚7點後在公司免費食堂蹭飯,還不忘打包點剩菜帶回家。
Sam的計劃是,打算在20年內把收入的50%進行投資,這樣至少能攢下20年的生活費,自己就能在42歲時退休了,然後靠儲蓄、股票和潛在的房地產收入生活到62歲。


命運過山車般的捉弄,
34歲退休實現退休
本以為自己還要在工作20年,Sam才能實現退休。所幸,命運幫了他一把,透過成功的升職和投資,讓他的退休時間又提前了一步。
2001年6月,Sam跳槽到瑞士信貸,並搬到舊金山,底薪飆升至85000美元。他開始將每份工資的60%存起來,主要存入定期存款。2003年,他用攢下的錢在舊金山買了一套兩居室的公寓,目標是將財富從股票分散到房地產。
當時26歲的他又與女朋友同居,對方幫著分擔了一些費用。27歲時,Sam晉升為瑞士信貸的副總裁,收入躍升至六位數。
2005年,他在舊金山花152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並將公寓出租,12年後也就是2017年在房價不錯的時候出售公寓。

高薪+存錢+投資理財,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Sam的退休的時間只會再次縮短。誰知這次命運沒有再次眷顧他,股災與失業差點毀了他的提早退休計劃。
2008年美國的泡沫經濟本戳破,Sam投資的股災也受創。儘管股票失利削減了他的淨資產,他還是堅持儲蓄,並開設了部落格和播客來實現副業收入。

結果,屋漏偏逢連夜雨,2011年34歲的Sam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經歷了瑞士信貸的數次裁員,最終選擇與經理協商被解僱,獲得了足以支付多年生活的遣散費。
Sam算了一筆賬:
四年後的2015年,Sam的妻子也在35歲之前退休。雖然作為無業人群的他們每月需要自己支付約1680美元的全額醫療保險費,但兩人的積蓄加上投資,足以確保小夫妻倆過得悠然自得、樂享人生。
然而,美好的退休生活從倆吞金獸出生後被打得稀碎,老父親被迫營業,不得不再次上崗。


舊金山生活+倆娃,
250萬美元淨資產也扛不住
2015年,夫妻倆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娃,幾年後,老二又出生。
Sam算過一筆賬:
有了孩子後,他們四口之家在舊金山的生活費每年為35萬美元,而夫妻倆的被動收入在扣除401(k)繳款、保險、賦稅等後,淨收入不到23萬美元,這意意味著全家的收入不足以cover支出。
為此,夫妻倆結束了徹底“躺平”的狀態,進入到做各種兼職的“半躺平”狀態。這些年他們做過以下兼職:

💰 持續更新金融部落格,每年帶來超過1,000美元的補充收入;
💰 他做過兩年兼職諮詢,每週為舊金山灣區的初創公司工作15到20小時;
💰 他寫了一本書,賣得還不錯,每年帶來約3萬美元的收入;
💰 他還擔任高中網球教練,每月收入1,100美元;
💰 他甚至還開過Uber,接了500多單,每小時賺30美元;
💰 另外,Sam和妻子還把早些年152萬美金的豪宅租了出去,然後買了舊金山西區一棟更適合一家四口居住、但需修繕的房子,將開支削減了至少40%;
💰 而他的妻子在空閒時間會教鋼琴課,賺一點外快。

饒是如此,Sam發現家裡每年還是會有近6萬美元的赤字,而每年的一些“硬核賬單”是真的“打不下來”。比如:

💔 房貸、物業稅、水電費、物業保險等費用約為8萬美元;
💔 老二的託費和偶爾的保姆費用為29,400美元,老大的學前教育費用每年24,000美元;
💔 每年的伙食費25,548美元;
💔 每年為孩子的529大學儲蓄約12,000美元;
💔 全家每年的醫療保險費用10,200美元,壽險費用為2,040美元;
💔 其他家庭開支包括每年三次家庭度假費用7,800美元、體育賽事和社交活動費用6,000美元;
💔 嬰兒用品4,200美元;
💔 汽車付款、保險、維護和汽油費用合計為9,360美元;
💔 每年在衣物上花費4,800美元;
💔 在慈善上花費3,600美元;
💔 夫妻倆每年的手機費1,800美元。
上述合計每年20萬美元,加上在精細育兒和為孩子的教育投資上,Sam和許多亞裔家長一樣是抱著傾盡所能的態度,所以這些開銷幾乎都砍不掉。

為此,Sam曾在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重出江湖”,從事過一段時間的金融科技諮詢工作,希望能抓住AI的紅利,再為家裡多賺點錢。但工作量實在過大,最後退出。
按照舊金山的生活成本+兩個吞金獸,Sam夫妻倆早已不能算財務獨立、自由的FIRE一族了,因為以後的生活和育兒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所以,Sam打算認真找一份全職工作去做–
-
一方面是打發倆孩子上學後每週空出來的無所事事的幾十個小時;
-
另一方面,不繼續賺米真的不行啊。

哪國父母都逃不過為子女打工的命運
Sam的故事在網上引發了一些有趣的討論。
作為高收入群體之一的華人——尤其是灣區家長——覺得不可思議:

根據布魯金斯學會的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在美國從一個孩子出生到17歲的撫養成本約為310,605美金(約220萬人民幣);
College Data 2023年的資料顯示,美國四年私立大學、州外公立大學和州內公立大學的平均總開銷分別是60萬、29萬和47萬美金。

也就是說,養一個娃從出生到本科畢業,少則60萬、多則100萬美金。而在房價、物價、和雞娃程度都逆天的加州,這筆費用翻倍也不為過。
所以啊,Sam的250萬淨資產確實扛不住。
也有人給他支招兒,賣房後帶著現有資產,從舊金山搬去中西部地區,生活成本低、學習氛圍不卷、理工院校多,一家四口躺平足夠了。

這一點Sam也曾想過,全家搬到中西部,僅住房成本就能降低80%。但全家在舊金山紮根多年,夫妻倆有自己的人脈和圈子,而作為少數族裔亞裔,舊金山的文化多樣性和科技氛圍是中西部其他城市所不具備的,重新適應和融入到亞裔更少的地區,對於少數族裔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儘快步入FIRE一族是不少打工人的夢想,但現實是FIRE和養娃只能二選一。
豆瓣上有個FIRE生活小組,超過23萬人在組裡談論自己的FIRE 理想、或者自己已經是FIRE一族的日子。

我翻了所有帖子,發現裡面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是沒孩子的或者已經下決心要做丁克的人。養娃絕對是所有開銷中的大頭,有娃還能去談FIRE的人,要麼是有超能力、或者super“鈔”能力。
即使真的能在財務上實現一邊養娃、一邊FIRE的和諧畫面,生活上家長也很難free。在FIRE生活小組裡,有個帖子說的就是這類情況:
夫妻倆實現了初級財務自由(沒到好幾百萬美金的級別),但發現生活並沒有太大變化。雖然不上班,可還是要早起給孩子做飯、接送上下學和課外班。旅行也要等孩子放假,而且計劃經常因孩子生病取消。
她感嘆,即使財務自由,生活也不自由。
她認識一些生活在美國、資產過百萬美金的朋友,FIRE後也和她一樣有著類似的境況,要親自照顧孩子、操心的事情很多,而且在國外生活沒有老人幫忙,爹媽養孩子親歷親為更普遍,FIRE生活的質量還得打折扣。
所以啊,無論哪個國家的人,只要你有了娃、當了家長,就逃不過給孩子當一輩子打工人的命啊!
Zhenbang
本期福利
👇👇新增小助手領取:
1、CollegeBoard官方釋出最新美國學費報告
2、USNEWS 前50大學學費清單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