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軍備戰”這個詞,總讓人聯想到二戰前的歷史書頁。如今,波蘭以一種近乎教科書式的方式,再次詮釋了它的含義。
波蘭總理圖斯克日前宣佈,所有成年男性將接受強制性軍事訓練,軍隊規模將從20萬擴充至50萬。波蘭已是北約國防支出最高的國家,今年其國防支出佔GDP的4.7%,而圖斯克甚至告訴國會,國防支出應增至GDP的5%。波蘭還正與法國討論加入“核保護傘”。圖斯克說,烏克蘭因放棄核武導致俄羅斯悍然入侵,這個教訓促使波蘭謀求更強威懾。
對了,圖斯克曾是一個歷史學家。

5%意味著極端軍事化,只有在冷戰、戰爭或高烈度軍事對抗時期才會出現,例如二戰時期的交戰國,或者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以波蘭GDP約8500億美元計算,5%意味著每年投入425億美元用於軍事,這對於一箇中等規模經濟體而言是極大的財政負擔。
波蘭總人口不到4000萬,如果將軍隊規模擴充到50萬,相當於全國約1.25%的人口將直接參與軍事體系。這一比例在現代國家中是相當激進的。
美國現役軍人約140萬,總人口約3.3億,佔比0.42%。俄羅斯現役軍人約130萬,總人口約1.43億,佔比0.91%。中國現役軍人約200萬,總人口14億,佔比0.14%。排除烏克蘭,現在世界上只有朝鮮的佔比超過波蘭,朝鮮現役軍人約120萬,總人口約2500萬,佔比4.8%。50萬軍隊,這個規模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和烏克蘭(80萬),而遠超其他北約國家。

作為一個北約成員國,在和平時期,波蘭為何要這麼做?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軍事調整。
波蘭的動機清晰可見,那就是對俄羅斯根深蒂固的恐懼,這種恐懼是刻在波蘭民族靈魂深處的血淚記憶。
先說一個段子。
波蘭人在散步時撿到可以實現三個願望的油燈,但他的許願居然都是讓中國軍隊前來侵略波蘭。燈神不理解,波蘭人便解釋說:這樣就可以讓中國軍隊從俄羅斯的領土上橫掃六遍!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段子,是因為對俄國人的仇恨與厭惡已深深紮在每個波蘭人心中。
18世紀末,波蘭被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度瓜分,長達一百多年亡國之痛,讓這個夾在強國之間的國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與危機感。
1939年,二戰因德國入侵波蘭而爆發,隨後蘇聯趁火打劫,參與瓜分了這片土地。
1940年,蘇聯更是令人髮指地進行了卡廷大屠殺,根據斯大林指示,超過兩萬名波蘭軍官和知識分子被秘密處決。蘇聯人試圖從根源上滅絕波蘭的民族意識。
對俄羅斯,波蘭人不僅恐懼,更有發自內心的厭惡,這種情緒貫穿歷史,至今未消。
波蘭與俄羅斯同屬斯拉夫族系,波蘭屬西斯拉夫,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屬東斯拉夫,但宗教與文明的差異讓兩者的對立水火不容。
波蘭信奉天主教,自視為東歐的捍衛者,與西歐的法國遙相呼應;而俄羅斯信奉東正教,以拜占庭繼承人自居。
17世紀,波蘭曾短暫佔領莫斯科,也像蒙古人一般燒殺搶掠。但隨後俄羅斯起義軍趕走了波蘭人,但兩國宿怨又加深了。
1941年,莫斯科被德軍圍困,斯大林在閱兵式上號召紅軍向趕走波蘭人的英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學習;2005年,普京更將11月4日定為“人民團結日”,紀念從波蘭入侵者手中解放莫斯科。這種歷史敘事在俄羅斯深入人心,而在波蘭看來,卻是屈辱的象徵。
西歐天主教的影響,讓波蘭人更傾向於融入發達的歐洲,而非俄羅斯主導的東正教體系。儘管俄羅斯屢次佔領波蘭,卻始終無法同化這片土地,政治高壓下,波蘭人的民族意識反而愈發強烈。一旦強力衰退,波蘭便毫不猶豫投向西方。
這種地緣與文明的撕裂,讓波蘭成為美國最忠誠的盟友,沒有之一。只有緊抱美國大腿,才能對抗俄羅斯。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波蘭人甚至提議以“特朗普”的名字命名軍事基地,可見波蘭對美國的感情。
但是,多情總被無情惱。
昨天,外網上最熱的事件,當屬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與馬斯克以及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社交媒體上的互懟。
3月9日,馬斯克在他的社交媒體X平臺上發文說:“在烏克蘭問題上,我曾要求和普京單挑。我的星鏈系統是烏克蘭軍隊的支柱。如果我把它關掉,他們的前線就會崩潰。讓我感到噁心的是經年累月的屠殺,烏克蘭將不可避免地輸掉戰爭。任何真正關心、真正思考、真正理解局勢的人都希望絞肉機停下來。現在就實現和平!!”
西科爾斯基轉發了馬斯克的這條貼文,並評論道:“烏克蘭的星鏈服務是由波蘭數字化部支付,每年的費用約為5000萬美元。且不提威脅受害者涉及的道德問題,如果SpaceX被證明是一個不可靠的供應商,我們將被迫尋找其他供應商。”
馬斯克在西科爾斯基的貼文下回複道:“安靜點,小人。你只是支付了費用的一小部分。星鏈是無可替代的。”

魯比奧轉發了西科爾斯基的貼文,並回應道:“這都是瞎編的。沒有人威脅要切斷烏克蘭與星鏈的聯絡。說聲‘謝謝’,因為如果沒有星鏈,烏克蘭早就輸掉這場戰爭了,俄羅斯人現在就在波蘭邊境了。”

馬斯克轉發了魯比奧的貼文,並評論道:“魯比奧國務卿說的完全正確。”
他們倆的中學地理看來都不咋的。因為有飛地加里寧格勒,所以俄羅斯的軍隊早就在波蘭邊界上了。

有意思的是,紐約時報剛爆出馬斯克和魯比奧之間剛剛在內閣會議上爆發爭吵。轉頭,兩人就站在同一陣線。
其實,西科爾斯基不是什麼“小人物”。
這位外長曾在上世紀80年代奔赴阿富汗前線與蘇聯作戰,還因拍攝空襲中喪生的阿富汗家庭照片而獲世界新聞攝影獎。


馬斯克的角色尤其耐人尋味。
這位億萬富翁近期爭議不斷。他曾威脅若不支付更多費用,就切斷烏克蘭的星鏈服務,此次又用星鏈羞辱波蘭。
因為頻頻發表挑釁性言論,導致特斯拉全球銷量暴跌,特斯拉股價也從高點下跌了近50%。但他好像一點都不在乎,還是我行我素。
他到底在下什麼棋?有人說他目標在宇宙,人類的戰爭與和平對他無關緊要,他沒有基本的價值觀約束,只關心生產效率,只關心自己的星際夢想。馬斯克已經證明自己是這個時代的天才,但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他是一個瘋子,正在引發世界震盪。很多時候,天才和瘋子是一體兩面。希望馬斯克能有一個好的下場。
波蘭的反應,肯定會引起一波連鎖反應。
從韓國到日本,美國盟友在特朗普政策下都在尋求自主防務,甚至考慮核武裝。
中國周邊已有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鮮等核武國家,若日本、韓國再加入,世界各國中,應該沒有第二個國家周邊有這麼多核國家。
有人預計,未來世界上將有30個國家擁有核武器。核武器增多,誤判與意外也必將增多,世界會如履薄冰。
從土地面積和人口上來看,其實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有能力打核戰爭:中美俄。其他國家,比如英法,或者以後的德國日本,因為土地面積太小,縱深不夠,幾顆核彈就要亡國亡種了。但是,即便是人多地廣的中國,又有誰會希望世界淪落到互扔核彈的地步呢?
波蘭若核武裝,與俄羅斯的對峙將更加緊張。現在看,歐洲所有國家中,只有波蘭對烏克蘭的支援力度最大,因為這是唇亡齒寒的關係。烏克蘭一旦被俄羅斯所滅,那波蘭人肯定睡不好覺。所以,不管其他國家是否支援烏克蘭,但波蘭肯定會繼續支援烏克蘭和俄羅斯打。
那麼會不會有一種可能,有朝一日,波蘭會和俄羅斯全面開戰,進而將北約拖入與俄羅斯的全面衝突?這種可能性並不能排除。
請看《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內容:
“締約國同意,對一個或多個締約國在歐洲或北美遭受武裝攻擊時,視為對所有締約國的攻擊。因此,他們同意在《聯合國憲章》第51條規定的自衛權範圍內,採取其認為必要的行動,包括武力,來恢復和維持北大西洋地區的安全。”
換句話說,如果北約的任何一個成員國遭到外部攻擊(例如俄羅斯),所有北約成員國都被視為同樣遭到攻擊,並被要求提供援助,包括使用武力。
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如果北約成員國主動攻擊俄羅斯,即先發動戰爭,那麼第5條可能不會自動生效,因為北約是防禦性組織,而不是進攻性聯盟。但是,如果波蘭和俄羅斯之間爆發衝突,誰開第一槍,誰來認定?怎麼認定?
不管怎麼說,波蘭如今的激進姿態,很可能成為更大規模戰爭甚至世界大戰的引線。
波蘭今天正在做的事,正是歷史悲劇的無盡迴圈。
最近,我寫了不少國際題材,尤其是特朗普上臺之後。這幾年,這個世界已經夠亂了,但特朗普加劇了這種混亂,讓我深深不安。
冷戰結束後,很多人都曾以為,全球化與合作會讓衝突成為歷史。然而,如今發生的種種,已經讓這份寧靜徹底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窒息的不安與動盪。有些人在作死的邊緣上狂奔,每一步都讓人膽戰心驚。雖然他們只是一小撮,但是這些人卻掌握了空前而巨大的權力。
我坐在螢幕前敲下這些文字時,心中非常複雜。這些天,看國際新聞,看到美國的愚蠢與傲慢,看到各路諸侯蠢蠢欲動的心思,以及核擴散的肉眼可見的陰影,我都感到一種無力感,像是看到災難在緩緩逼近,偏偏又無力阻止。
憤怒也在胸中翻湧,為什麼人類總學不會教訓,為什麼和平如此脆弱?但更多的是迷茫,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的力量微乎其微,甚至連改變身邊的小事都很難。然而,我還是選擇寫下這些,不為別的,只因我無法對這個混亂的世界視而不見。
我們這一代很幸運,中國改開之後的幾十年裡,無戰亂無災荒,以前看戰爭,總覺得那是書本里的歷史,太過遙遠,與我無關。可如今,我才明白,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它是無數人用鮮血與妥協換來的短暫恩賜,而我們這一代,似乎正在親手把它推向深淵。
我有時會想,如果大戰真的爆發,我們會怎麼樣?是像二戰時那樣,在廢墟中重生,還是在核火中迎來終結?我不敢深想,卻又無法不去想。如果不是有孩子,我也不會這麼擔驚受怕,赤條條來去,隨他去了。但是有了孩子,總是希望給他們一個安穩的生活,起碼不用擔心他們成為戰爭的炮灰。當然,你可以說我多慮了。但三年前,正是因為這種對未來的迷茫和失望以及擔心,所以舉家來到了加拿大。這裡當然也不是淨土,對於人到中年的文科生,更是挑戰眾多,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裡無疑是更加適宜的環境。
我知道,個人的力量渺小得可憐,我的文字或許只是風中嘆息,但哪怕只有幾個讀者能因此停下來思考,能對當下的局勢多一分清醒,進而做出一些改變自己命運的正確決定,我也覺得值得。
這個世界正在失控,而我們這些普通人,能做的也許只是在這動盪中堅守理智,尋找一絲希望的微光,哪怕它微弱得幾乎看不見。
最後,歡迎來我的知識星球進行更有深度的討論。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