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不是又在瀏覽腦科學的文章嘛,正好最近北京高考、中考陸續出分,結合看到“好多孩子考砸了”的新聞,著實嚇了一跳!
中高考這種重大的考試,為啥有的孩子總能發揮穩定,考出水平;
也有的孩子一到重大考試就能超常發揮,比自己的水平多考出十幾分,成為一匹黑馬;

而又為啥,不少孩子發揮失常、考砸了?這樣的孩子平時再努力,最後也只能打個大折扣呀!
果然,選擇永遠重於努力!
那麼問題就來了,在中高考如何發揮出水平,真的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嗎?
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啊!為啥很多學校、輔導機構總是揪著學習細節不放,這麼重大的思考卻沒有人教呢?
大家知道,我的風格並不是一個事無鉅細的媽媽,但我喜歡考慮這種重大、關鍵的問題。
所以毛豆的學習我雖然從來沒有特別抓細過,但是他學習也很不錯。這都有賴於我想主幹、想長遠、想關鍵。
所以我看完新聞後,突然就好奇一個問題,“如何調節,才能在中高考比自己的水平多考十幾二十分?”
芒格說,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這個問題正面不好想明白,反面想一想呢?那就是“如果避免中高考比自己水平少考一二十分的慘劇?”




說幹就幹,我還真的調查了中高考重大失利的三個原因,並用腦科學都給瞭解釋。
如果能解決掉這三個問題,孩子就能放平心態輕鬆考試,不光能確保發揮出穩定水平,運氣好的話,還能多考十幾二十分,這不是太合適了嘛!
所以真的推薦,孩子在小的時候就看到這篇文章,越到重大考試時,越是提前用這種方法去進行策略和心理上的調節。
好了,下面咱們開講啦!
為什麼有的孩子一到關鍵考試就能超常發揮,成為黑馬;而有的孩子卻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鏈子?
其實,到了考試那一天,複習方法和智力水平都沒啥用了。
全部是心理狀態在起作用。
我總結了三個原因。

瓦倫達效應
第一個原因,叫做瓦倫達效應。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瓦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演員。在一次備受矚目的表演中,他不幸從高空墜落,失去了生命。
他的妻子在事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知道這次會出事,因為他上場前一直在說“這次太重要了,我不能失敗”,而以前他從來不會這樣,他只是想著怎麼把每一步走穩。”

這句話背後,其實揭示了一種心理機制:當一個人太在意成敗,反而容易失誤。
因為注意力不再專注在“怎麼走好這一步”,而是飄到了“如果走不好會怎樣”。
這看起來玄妙???
但其實用腦科學解釋就一目瞭然!!!——
我們的大腦中的杏仁核,是情緒報警器,當感受到壓力、焦慮或危險時,它會非常活躍,讓我們進入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
而負責思考、分析和集中注意力的,是額頭前面的前額葉皮層。
杏仁核一旦活躍過度,就會抑制前額葉的正常運作。也就是說,越焦慮、越擔心結果,我們越容易“腦子不好使”,從而出現失誤。
那麼,在中高考的時候,孩子本該像那位高空走鋼索的瓦倫達一樣,專注於一題一問,冷靜作答;
但當“這場考試決定命運”的念頭反覆在腦海中迴響時,就會關注於考試結果,從而變得過於緊張,導致失誤。
那,有辦法破嗎?
有!
我從兩個角度講,孩子和父母的。
從孩子的角度講,破解方法就是把注意力從“我會不會失敗”轉移到“把我眼下這一道題做好就足夠”。
就像瓦倫達,如果他走鋼絲的時候,眼睛盯著腳下的繩索,感受身體的平衡,調整步伐和呼吸,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考試時也是一樣,越是把心思放在“萬一沒考好怎麼辦”、“爸媽會不會失望”、“這十幾年的努力是不是白費了?”這些結果上,就越容易被情緒帶偏;
而如果孩子能沉下心來,一道一道題去分析、作答,就更容易發揮出真實水平。
那從家長的角度,就是,越是臨近考試時期,不要把“這次太關鍵了,不能有差池”的話語掛在嘴邊。
越是臨近重大考試,越鼓勵孩子忽略結果,專注於過程,你的口頭禪應該是:“從頭開始,做好每一道題就足夠了。”
就好像毛豆在中高國際象棋等級賽前會很緊張,我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對手多強大或是多菜,你只下好自己面前的每一盤棋,其餘的事情不歸你管。”
同時,這個時候無條件的關懷是孩子的強心劑,要鼓勵孩子無論考的怎麼樣,爸爸媽媽都很愛他,都覺得他的堅持很棒!

消極心理暗示
第二個原因,是中高考前的消極心理暗示。
這些原因很常見,因為中高考都是在夏天,夏天的時候腸胃不舒服、因為天氣熱而睡不好、有個頭疼腦熱都非常正常。
但面臨大考很多孩子的心理極度敏感,一齣現這些小狀況自己就慌了神。
有些孩子一旦考試當天遇到點小狀況,如晚上沒睡好,胃口不好等,就立刻在心裡對自己說“完了,今天肯定發揮不好了”。
其實,真正讓他們失常的,往往不是“沒睡好”,而是這句自動跳出來的“完了”。
這用腦科學就一目瞭然了——
很多時候,大腦會“聽話”的按照我們的心理暗示去工作。
因為當我們不斷對自己傳遞“我不行/我狀態差”這類資訊時,大腦就會自動分配更少的注意資源,從而導致失誤。
但其實,考前緊張、睡眠不好這些小狀況並不等於一定考不好。偶爾的失眠並不會影響考試狀態,因為在重要的時刻,體內激素的調節會讓我們的大腦短時間內依然保持較高的反應速度和專注力!
所以,怎麼破解的話,我覺得可以從孩子和家長兩個角度分享怎麼做:
孩子的話,可以換一種解釋。
如,不再說“我今天肯定考砸”,而是 “我雖然緊張,但是這個是很正常的”,“雖然昨晚睡得不太好,但我相信我的大腦在關鍵時刻不會掉鏈子的”。
這些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幫助大腦迅速集中注意力,關注當下。
那家長呢?
可以提前告訴孩子,考試當天可能會有點睡不踏實、飯吃不下,甚至坐到考場上手心出汗,這些其實都挺常見的。
真正會讓人失誤的,不是狀態不好,而是把這些狀態想得太嚴重。

完美主義
第三個原因,是完美主義!
有沒有發現,中高考考砸的孩子,經常是那些平時成績特別棒的孩子?真讓人嘆息。
不過再仔細點看,你可能會發現,成績特別棒的孩子中間,只有那些完美主義、緊繃放不開的孩子容易發揮失常;
那些神經大條穩定的孩子,好像考砸的不多。
我一直對我高中數學老師的一句話印象深刻:考前一個月我看你們的狀態,大概就知道誰會發揮失常



是的,有些孩子一到中高考,就覺得“太重要了,絕對不能出錯”,於是進入一種“必須每道題都做完、都寫得完美”的狀態。
他們可能在一道難題上卡很久,非要寫出答案才肯跳過。結果寫題模式和日常練習非常不同,時間分配也不科學,反而丟了原本可以拿到的分數。
這從腦科學中就太好解釋了——
完美主義的腦科學原理本質和“瓦倫達效應“非常的相似!
由於太想做到“完美”,導致前額葉過度活躍,這種持續的高負荷會帶來心理疲勞和效率下降,當由於個體能力不能回答的很“完美”時,會誘發焦慮情緒,導致杏仁核的活躍。

形成“前額葉異常活躍–杏仁核焦慮—前額葉效率下降”的惡性迴圈,也就是大腦越想使勁,越容易陷入卡頓和失誤。
破解咱們還是從家長和學生角度來說。
學生:和平常考試的節奏保持一致,不追求完美,懂得適當放手。
比如一道題超過了預設時間還沒思路,就果斷跳過,先去拿那些能穩穩做出的分。
家長;初三高三階段,家長一定要避免說“你這題怎麼空著?”,“做題要完整啊”等類似話。不懂就別亂BB。
考試時,最怕的不是不會做,而是把所有題都當成必須拿下的戰鬥,忘了整體的節奏與策略!
最近在團的好物:
大碼還有少量,快搶!搶買一贈一!我家穿過不肯脫的家居服末一,大福利啦!
2025年的過刊新鮮出爐啦,比訂閱便宜一半:娃直接看哭的25年恆星時刻過刊!每本都摸著孩子的頭,說“別怕,我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