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60項世界遺產西夏陵,埋藏著中華民族交融的史詩

跨越千年,我們還能在沉睡的遺蹟中聽見怎樣的回聲?

在寧夏賀蘭山東麓,有一片靜默千年的土地。九座夯土高臺矗立山前,數百座陪葬墓星羅棋佈。這座規模宏大的遺址,是一部鐫刻在黃土與石碑之間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物見證。它,就是西夏陵。
At the eastern foothills of the Helan Mountain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lies a land that has stood silent for a thousand years. Nine towering earthen platforms rise before the mountains, surrounded by hundreds of satellite tombs scattered like stars. 
當地時間2025年7月11日16時23分,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透過決議,將“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
今天,“中華文明探源者元曦,循著風沙中的痕跡,走進西夏政權的歸所,去傾聽那些被時間掩埋的迴響,去觸控中華文明融合共生的脈絡。

文明在交融中生長
“原來西夏有著這麼多民族交融匯聚!”在西夏陵遺址前,元曦伸出手,想要觸碰那段遙遠的歷史。
党項族原居青藏高原,在不斷遷徙中逐步吸納漢、吐蕃、回鶻、契丹等民族文化,最終在銀川平原建立起西夏政權。不同文化在交匯中彼此吸收,也在共處中逐漸融合。
Originally from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Tangut people during their migrations gradually absorbed cultural influences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the Han, Tubo, and Huihu, as well as from the nomadic Khitan people. 
This rich cultural exchange eventually led to the founding of the Xixia regime on the Yinchuan Plain, where diverse traditions met, mingled and slowly merged into a unique civilization.
這種民族的融合在西夏陵中隨處可見:陵園選址講究風水,依山傍水,講究對稱,沿襲宋代傳統陵制;其建築構件如琉璃鴟吻、紅陶滴水獸、力士馱碑等,又兼具唐宋風格與黨項審美,展示出西夏工藝的高超與多元文化的融合之美。
文物中交匯
在眾多西夏陵的出土文物中,一座通體流光的動物造像,令元曦久久駐足——鎏金銅牛。

牛,代表著農耕。鎏金銅牛,體態健碩、雙角上揚,肌肉線條流暢有力,燈光明暗間,彷彿仍在呼吸。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bull symbolizes agriculture. The Xixia gilt bronze bull, with its strong build, raised horns and powerful, flowing muscles, appears almost lifelike—its form seeming to breathe under shifting light. 

這座栩栩如生的銅像以極高的藝術水準,彰顯西夏鑄造工藝的高峰,也反映出西夏政權發達的文明程度。
This striking statue stands as a masterpiece of Xixia metalwork, reflecting both excep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 behind it.
陵區中大量佛塔構件、力士石像顯然受到佛教影響,也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陵園中出土了絲綢、錢幣、珠飾、金銀器等隨葬品。種種實物證據,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交流中的獨特地位。
文字中記錄
在西夏陵博物館中,元曦凝視著西夏陵中出土的殘碑。斑駁的筆劃,陌生又熟悉。
西夏文由党項族仿照漢字創制,它既承襲漢字六書的造字方法,又發展出獨有的書寫體系。
The Tangut people followed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s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 and developed its own distinct writing system. 

西夏陵中出土的殘碑、錢幣上的西夏文,也成為了如今研究西夏曆史,瞭解西夏文化的重要載體。
Today, fragments of stone inscriptions and coins bearing Tangut script unearthed from the imperial tombs serve as key sources for understanding Xixia history and culture.
這種文字上的交融共通,使西夏成為中華多民族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星辰,留下極其珍貴的語言文化遺產。
沉睡千年的文明答卷
當元曦走出陵區,耳邊彷彿迴響起古人留下的詩句:“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漚。”如今,這些“古冢”不再只屬於歷史,而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西夏雖已不在,但西夏陵卻被保留下來,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見證。
Though the Xixia regime has long vanished, the Xixia Imperial Tombs remain—standing as powerful testimony to unity in divers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如今,它是中國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書寫著人類文明中獨特的一頁。
Today, they are a nationally protected cultural heritage site and are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marking a unique chapter in the 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近年來,隨著考古研究、數字化保護和公眾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人瞭解、走近這片遺址。西夏陵的保護,不只是為了復原一段歷史,更是在守望一種文化共識和民族血脈。
In recent years, advances in archaeology, digital preservation, and public education have brought more people closer to the Xixia Imperial Tombs. 

元曦回望了一眼那座她一開始以為只是“土堆”的高臺。這些高臺佇立千年,其背後蘊藏的多民族文化也歷久彌新:交往中溝通,交流中認同,交融中共生。文明從未中斷,只是等待我們,去再次聆聽、發現、傳承。
中國日報探“元”工作室 
該工作室致力於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研究、闡釋和對外推廣,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和“元宇宙”等新技術,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新時代中國形象,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者”
元曦將繼續在元宇宙中帶大家探索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中國日報探“元”工作室
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你還可以在這裡找到我:
影片號:@CD元曦
TikTok:@cdyuanxi
Facebook:@Yuanxi
YouTube:@Yuanxi
出品人 曲瑩璞
總監製 孫尚武 朱寶霞 邢志剛
策劃 李文莎 柯榮誼 陳婕 甘永清 羅傑 田馳
王愷昊 張少偉 韓冰 李旻 栗思月
胡一傾 孔聞崢 汪正興 
監製 柯榮誼
統籌 陳婕 何娜
製片人 張少偉
導演 胡一傾
編劇 孔聞崢 汪正興
記者 王茹
對外聯絡 陳燁
技術組 韓冰 林澤玉

實習生 李嘉怡

語言顧問 Tom Clifford
學術顧問 

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院長 杜建錄
北方民族大學教授 楊蕤
特別鳴謝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
銀川西夏陵區管理處

中國日報探“元”工作室
中國日報新媒體中心
中國日報技術中心
中國日報畫時代工作室
中國日報文化頻道
聯合制作
中國日報領航工程出品
China Daily精讀計劃
每天20分鐘,英語全面提升!
↓↓↓
推 薦 閱 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