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身為潮流遲鈍原始人的我,終於抽時間去看了《好東西》,並被剛開篇的一個場景深深觸動:
小葉(鍾楚曦飾)某天深夜回家,走進樓下那條昏暗、堆滿雜物的小巷,察覺到身後有陌生男性尾隨。王鐵梅(宋佳飾)恰好在樓下,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將那名男性趕走。再後來,王鐵梅總會站在同一條小巷裡,靜靜地等待小葉回家。
劇情發展至此,雖然兩個人物之間還沒有太多其他交集,但是這一幕的“等待”順理成章,無需鋪墊,無需解釋,一種彼此照看的關係便自然建立。

圖片來源:《好東西》
我感嘆於,果然只有女性編劇和導演,才能如此平實卻鋒利地捕捉這種日復一日的女性經驗——那種潛伏在日常裡的緊繃感,精神時刻懸在“可能”發生的危險邊緣,這種焦慮,女性再熟悉不過了:
走進地下停車場,空曠的空間回聲幽幽,燈光冷白而微弱,我會加快腳步,眼神四處掃描,彷彿有什麼潛伏在陰影裡。旅行時,白天的街道熱鬧非凡,但夜晚一到,遊客散去,我總覺得身後有什麼動靜,哪怕街道空無一人,仍然下意識地加快腳步。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這種不安感可能是一種“空間焦慮”(Spatial Anxiety):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物理或社會空間中,由於環境帶來的壓迫感、不安全感或陌生感,而產生的持續性焦慮。
日常生活中,空間焦慮會啟用大腦中的杏仁核,讓我們感到警覺和不安,本能地避免進入某些特定的空間。

圖片來源:《羅拉快跑》
對於女性而言,這種不安全感尤為普遍,但我很少深入思考它對我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直到最近,我在閱讀中偶然且驚訝地發現(!),這種焦慮竟然會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並想迫切地想與大家分享——

你所居住的地方,
正在悄悄「改造」你的身體
空間焦慮,這種感覺可能來自封閉狹窄的空間、過於單一和排他的環境,或帶有強烈權力象徵的場所。其核心特點是:
人們如何感知環境與心理壓力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引發恐懼、不安、逃避行為,甚至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不難理解,當我們感知到這些不適的心理、生理反應時,你的大腦更有可能會本能地遠離這些場景。
空間焦慮對女性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頻率產生深遠影響。一份關注武漢和烏魯木齊兩地居民的研究表明,女性在出行時對安全的關注遠高於男性,這種關注直接影響了她們的出行選擇和頻率(佟新、王雅靜,2018)。
女性在出行時往往會採取自我保護措施,如避免晚歸或前往預感有危險的地方,主動限制自己的活動範圍和頻率。這不僅影響她們身體的自由度,也壓縮了她們身體健康管理的空間。

圖片來源:《我的野蠻女友》
不出門走走,對身體影響大嗎?挺大的。
在家附近多走走,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運動,也是最有效的輕量運動方式之一。
有一項跨度 10 年的研究探討了步行條件(walkability)與肥胖、糖尿病之間的關係。該研究觀察了 2001 年至 2012 年間加拿大安大略省 8793 個住宅區的情況,發現步行條件較高的城市設計與肥胖和糖尿病較低的發生率存在關聯(Creatore et al., 2016)。
不常出門運動,主要是個人問題吧?比如說懶惰、工作太忙、膽子太小之類的?Althoff 等人(2024)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答這類質疑。
該研究追蹤了美國超過 200 萬智慧手機使用者的資料,觀察 ta 們在 1600 多個城市之間搬家前後的運動習慣變化。
結果顯示,在研究期內的這 25 萬天之中,搬到步行條件更好的社群後,人們的運動量明顯增加;而搬到步行不便的地方,運動量則會減少。這種變化無論男女老少、體重高低都普遍存在,而且搬家後的效果至少能持續三個月。
另一項系統綜述也發現了環境對居民運動量的影響––當社群增加公園設施、改善步行環境、完善腳踏車道時,居民的運動量顯著增加(Zhang et al., 2022)。
這個領域的文獻普遍提到的影響因子還包括:綠地率、噪音狀況、藍色空間覆蓋率(湖泊、河流等)、空氣質量、垃圾運轉週期、犯罪率、街道清潔程度、人際互動方式、汽車量等等。

圖片來源:《麵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也就是說,運動,是人和空間之間的互動。城市和社群規劃如果可以更加著實地考慮女性對人身基本安全,以及身體健康的需求,女性的空間焦慮就可以得到改善,她們的出行自由度就可以得到改善,運動率自然也可以得到提升。
空間焦慮的背後,反映的不僅是個人對環境的感知,更是公共資源設計與分配問題的縮影。那麼,在個人層面,我們可以做的有哪些呢?

居住地選址的
Do's & Don'ts:
環境不僅是生活的背景,更是塑造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隱形設計師”。
認識到這一點後,我們不必再苛責自己“懶惰”或“意志力薄弱”,而是要學會利用環境的力量,為自己打造一個更方便運動的、讓身體自由最大化的生活方式。
以下是一些小 tips,幫助你在租房或買房時,做出更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決策。

Do’s:

1. 選擇步行天堂社群:尋找那些人行道寬敞、綠樹成蔭、街角有咖啡店的社群。
想象一下,每天早晨你可以沿著綠道慢跑,傍晚在街邊小公園裡拉伸,週末還能步行去附近的市集買菜。這樣的社群不僅讓你愛上步行,還能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2. 選擇安全感爆棚的居住圈:關注那些街道照明充足、監控裝置完善、治安良好的區域。
想象一下,晚上回家時,路燈明亮,街角有攝像頭,鄰居們在樓下散步聊天,這樣的環境會讓你感到安心,甚至願意在夜晚出門散步或跑步。
3. 選擇運動社交圈:住在靠近公園設施、健身房、瑜伽館或運動俱樂部的社群。想象一下,步行 5 分鐘就能到達健身房,週末還能參加社群組織的跑步活動或瑜伽課程。
這樣的環境,不僅能讓你更容易堅持運動,還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使運動變成一種社交樂趣。

圖片來源:《住宅區的兩人》
4. 關注公共交通友好度:選擇靠近地鐵站或公交站點的住所,尤其是那些步行 5-10 分鐘就能到達的地方。如果每天通勤時都可以選擇步行或騎行,既環保又健康,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運動量。
5. 多次親身測試愉悅度:在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天氣,甚至不同的季節,多次到想要搬過去的地方走動走動(特別是買房前)。
觀察不同時段的合租室友、鄰居、交通、衛生度、噪音的狀況,是否能讓自己感到安心、舒適且愉快。

Don’ts:

1. 遠離孤島式社群:避免選擇那些偏僻、孤立、缺乏生活氣息的區域。想象一下,晚上回家時,街道空無一人,路燈昏暗,這樣的環境容易讓人感到不安,甚至不敢出門散步或跑步。
2. 拒絕交通荒漠:避免選擇那些遠離公共交通站點、步行條件差的社群。想象一下,每次出門都要打車或開車,這樣的環境會讓你逐漸失去步行的動力,甚至減少日常運動的機會。
3. 遠離水泥森林:避免選擇那些綠化率低、缺乏公共活動空間的社群。想象一下,窗外只有高樓大廈,沒有一片綠地,這樣的環境會讓你感到壓抑,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來源:《海蒂和爺爺》

不搬家,如何利用現有環境
拓展身體健康的管理空間
對於身體健康管理而言,關鍵在於主動發現和利用身邊的資源,將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環境成為你的“健康盟友”。
在不搬家的前提條件下,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一些創意和實用的方法,最佳化現有的健康條件:

Tips:

1. 加入本地運動社群:透過社交媒體或社群公告板,尋找本地的運動團體或興趣小組,與鄰居建立聯絡,尤其是女性之間的支援網路。
無論是跑步、騎行俱樂部、瑜伽班還是舞蹈課都是不錯的選擇,運動交友的過程裡還無形增強著你的社群歸屬感。
2. 創造線上運動社群:如果戶外空間讓你感到過度焦慮,那麼你可以嘗試建立或加入線上運動社群,定期舉辦或參加全國性、全球性的運動挑戰,比如“30 天居家瑜伽挑戰”。
透過這些挑戰設定目標,與來自各地的參與者一起打卡、分享進展,甚至贏取虛擬徽章或獎勵,你會更容易養成長期鍛鍊的習慣。

圖片來源:《她們自己的聯盟》
3. 打造家庭健康角落:在家裡開闢一個專屬的運動或放鬆空間。
比如,在客廳一角放置瑜伽墊、啞鈴或跳繩,打造一個“迷你健身房”;或者在陽臺上佈置一個小型綠植區,作為冥想和放鬆的空間。在使用率不高的情況下,這個角落依然可以悄悄地提醒你健康的重要性。
4. 發起社群微改造:如果你發現社群內有安全隱患或不便利的地方(如照明不足、人行道破損),可以聯合鄰居向物業或相關部門提出改進建議。透過集體行動,推動社群環境的最佳化,讓居住環境更安全、更健康。
空間焦慮的本質,是環境與身體的權力博弈。那條堆滿雜物的昏暗小巷,是無數女性熟悉的安全困境的縮影,更折射出社群環境中安全感的稀缺與珍貴。
我希望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王鐵梅,但我也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呼喚、不再需要王鐵梅。城市和社群設計不應止步於效率、美觀或刻板的現代化改造,而是儘可能地去回應每一個個體的不安、需求與期待。

圖片來源:《好東西》
小巷或許無法立刻變得明亮,但我們可以多方面衡量可以做出的選擇和改變。Althoff 的研究(2024)證明,環境對運動習慣的影響是即時且持續的。
如果搬家是一種可能性,那麼請重視空間焦慮對你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影響,儘可能搬到方便步行、出門鍛鍊、促進鄰里社交的住所。
如果搬家的可能性很低,那麼請重視所有微小的改變,它們並不微小––就像王鐵梅的等待,一個微小的安全訊號,足以讓小葉重獲夜晚散步的勇氣。
以上。


今日互動
有哪些地方會讓你感到“空間焦慮”?
你理想的運動空間會有哪些元素?

References:
佟新, & 王雅靜. (2018).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性別比較研究. 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45(3), 64-69.
Althoff, T., Ivanovic, B., Hicks, J. L., Delp, S. L., King, A. C., & Leskovec, J. (2024). Countrywide natural experiment reveals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activity. arXiv preprint arXiv:2406.04557.
Creatore, M. I., Glazier, R. H., Moineddin, R., Fazli, G. S., Johns, A., Gozdyra, P., … & Booth, G. L. (2016). Association of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with change in overweight, obesity, and diabetes. Jama, 315(20), 2211-2220.
Zhang, Y., Koene, M., Reijneveld, S. A., Tuinstra, J., Broekhuis, M., Van Der Spek, S., & Wagenaar, C. (2022). The impact of intervention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 systematic umbrell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19(1), 156.
本文關鍵詞:空間焦慮、居住環境、運動、社群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野草

大家好,我是野草,KY最風騷的女作者。我回來了!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瘦一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