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的盡頭是妻離子散!

本文授權轉自:米未視界 (ID: mewedream)作者:MF米飯

大家好,我是桃蛋媽。
海外陪讀大軍,一直是一個神秘的群體。
中國人最重視家庭團圓,一家人相親相愛在一起比什麼都重要,而海外陪讀第一步,就是“分解家庭”。
要麼是夫妻中的一方遠走海外陪讀、一方留在國內賺錢,長久分離暗藏“妻離子散”的隱憂。
要麼就是整個家庭連根拔起,從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際關係中脫離,徹底投入陌生的國度和文化,家長曾經的經驗和能力,也許從此失去用武之地,從零開始,冒著階級滑落的風險,把一切押在孩子的教育上。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非常珍貴的一手資料,來自對三個海外陪讀家庭的真實採訪,桃蛋媽看完,內心十分複雜。
海外陪讀到底值不值得?箇中冷暖只有當事人自知,今天讓我們走進他們的故事和內心。

又是一年的開學季,很多中國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接受到世界上更好的教育,避開中國的中高考給孩子帶來的壓力,選擇孩子小學畢業後到國外讀中學,或初中畢業後到國外讀高中。
很多父母因此加入了海外陪讀的大軍。
海外陪讀的盡頭是妻離子散,這個話題雖然有些沉重,但確實是每個陪讀家庭曾經面對過,正在經歷,或未來需要去面對的事情。
01
天使之城也沒有天使
2017年,我在洛杉磯遇到了很多的陪讀家庭,我開始來關注這個群體。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了媽媽帶著孩子到美國讀書,爸爸留守國內賺錢。
2017年,我在洛杉磯遇到了蔡姐,她是重慶人,2009年,從上海帶著上小學五年級的大女兒和兩歲的二女兒,來到了洛杉磯,每天就是圍著兩個孩子轉。
蔡姐在國內時,曾是一家公司的老闆,順豐快遞的分揀機器人就是她公司研製的,但為了孩子,放棄了國內的事業。
在她家裡,客廳的牆上貼滿了一家四口人的全家福,記錄著這個家庭曾經的幸福。剛剛到美國時,每年春節,他老公利用春節假期,來陪他們一段時間,爸爸對孩子,就像聖誕老人一樣,一年見一次。
由於分開的太久,感情也就變淡了,分歧也越來越大,他老公也不再來陪他們過春節了,家庭似有似無。2015年,他們離婚了。
2017年,她大女兒已經上大學了,在加州大學,每每提起她的大女兒,蔡姐她一臉的驕傲,雖然孩子和她的關係並不怎麼好,因為孩子這麼多年,不理解為什麼要放棄了上海的生活,放棄了家庭,來到洛杉磯,難道為了上一個好的大學真的就那麼重要嗎?
2017年,蔡姐考到了房產經紀的牌照,準備做一個房產經紀人,開始新的工作,養家,然後把二女兒供到上大學。
我問她未來的打算,她沉默了好久,說也許等到二女兒上大學了,她會回國,回到重慶老家,陪陪年輕時沒有時間陪伴,現在已經過世的父母。
像蔡姐這樣的陪讀媽媽,僅洛杉磯就有幾十萬,每天都在上演著一幕幕的悲歡離合。

02
夢碎溫哥華,傷心太平洋
來自北京的Andy, 在2022年初冬的溫哥華,給我講述了她帶著孩子到溫哥華陪讀的故事。
Andy畢業於清華大學,在一家外企工作,他的老公畢業於北京大學,在體制內工作,在對兒子的教育問題上面,夫妻倆就一直很重視,只要是為了孩子,即便是付出再多的金錢或者是精力,從來沒有喊過苦和累。
轉眼間兒子已經12歲了,馬上就要面臨上初中的地步,在北京的升學壓力可想而知,自己從農村一路考到清華,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想把孩子送到國外去上學,最終選擇了加拿大。
可是孩子遠赴重洋求學,又不放心,為了孩子的前途,也是為了老公的事業,Andy決定犧牲自己,百般無奈之中,決定由Andy一個人去國外陪讀。
由於老公體制內工作的敏感性,便決定透過辦理“假離婚”這種方式,來達到把孩子送去國外讀書的要求。

在出國前,Andy和老公去民政局辦理了離婚手續,老公把所有的財產都過戶在了Andy的名字。2016年的夏天,Andy帶著12歲的孩子,飛往了加拿大的蒙特利爾。


到了蒙特利爾就哭了,號稱“北美的小巴黎”怎麼這麼破,比80年代的北京還破。在出發前,中介幫忙申請到了位於西島的一傢俬立學校。在北京時,中介說這所學校號稱“蒙特利爾的清華附中”。
8月底開學後,才發現這所學校真的是“清華”,清一色的華人。這所學校,和北京五環外的進城務工子弟學校很像。
在這裡,Andy租住在離學校不遠的公寓裡,那裡擠滿了來自中國的陪讀家庭,準確說,是來自中國的陪讀媽媽或爸爸。
更讓人受不了的是,到了10月,就進入了冬季,尤其是蒙特利爾的冬季,長達半年,零下三十度是家常便飯。在第一個冬天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她就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了逃離蒙特利爾,飛往了溫哥華。
Andy說,到了溫哥華,實現了階層的跨越,在北京,自己在三環裡買的有自己的房子,到了溫哥華,為了節省開支,和孩子租住在地下室裡,就這樣子,每個月的房租都要2000多加幣。
為了接送孩子上學,買了一臺車,每個月車的月供和保險,也要1000多加幣,孩子一年的學費是將近兩萬加幣,再加上母子兩個人的吃飯,買衣服等等,一個月下來,每個月至少得一萬多加幣。
眼看著房子還沒有買,馬上就要坐吃山空了,只能選擇到大統華做收銀員。一個清華的畢業生,最後在溫哥華的大統華超市做收銀員,從北京的中產階層,成為了溫哥華的低收入階層。
剛到國外的時候,每天晚上都要和老公影片電話,互相述說相思之苦。
可是後來隨著白天勞動強度的加大,我一到晚上就累的只想睡覺,不想再說什麼多餘的話,對於老公的影片電話,也從最開始的時間越來越短,演變成了直接的拒接,再後來老公也就不再給我主動打電話了。
當想想這些年,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在國外的付出,其中的艱辛和心酸也只有自己才知道,有時開導自己,出來前把婚離了,省得再回去辦理手續了。

Andy說,當想家的時候,就喜歡開著車到UBC那裡,看看那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希望能夠看見大洋彼岸的北京。


2022年,來加拿大六年後,Andy在溫哥華買了房,兒子也要到美國讀大學了。對於未來,Andy說,現在就一心想著賺錢,要賺夠養老的錢。
在夕陽下的太平洋邊,我問Andy後悔嗎,她沉默了。
03
在蒙特利爾守著一座房子,孤老一生
2022年的秋天,我在蒙特利爾認識了來自杭州的老鄭,他49歲,2008年,老鄭將自己在杭州的網際網路公司賣掉,選擇了在35歲前退休,拿到了一筆一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全家以投資移民的方式來到了蒙特利爾。
來到蒙特利爾後,在Westmount買了一棟豪宅,享受退休後的生活。
Westmount號稱蒙特利爾的富人區,加拿大的總理特魯多也住在這裡,李嘉誠在這裡買的也有房子,但用老鄭的話說,這裡和杭州比起來,簡直就是太破了,尤其是讓人無法忍受的冬天。
老鄭說:
蒙特利爾號稱是北美的巴黎,沒去過法國的,或者國內偏遠地方的,可能會認同。跟國內比,我想不出一個城市比它落後的地方,市區停車位少,停車費高,可能這點還能沾上城市這個稱號。
到處是工地。冬天開車,每一分鐘都感覺用生命在開車,躲不完的坑。我之前的車軸承就是硬生生地被那裡的路弄壞的。
出不了門的冬天,就算你買了一套很好的房子,冬天週末還是沒有地方去,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問自己今天要幹嘛。
想逛街?想想還是沒地方可以逛。再開啟門,門前的雪,你今天不掃,明天還是要掃。最讓我意外的是,很多當地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蒙特利爾,一輩子就是自己家附近的5公里範圍內活動。
稅死高,中餐廳水平真的很一般,很多飯菜做的簡直不是給人吃的,服務又不怎麼樣,但還要給15%的稅和15%的小費。
如果當初不是為了孩子教育,誰會來這鳥不拉屎的地方,來了15年了,就沒有喜歡過這個地方。

老鄭的妻子,在來到蒙特利爾的第三年,因為無法忍受蒙特利爾的落後與寒冷的冬天,選擇了回到杭州。為了孩子的教育,老鄭選擇了堅守,2020年,老鄭的兒子麥吉爾大學博士畢業了,現在在南岸做一名地產經紀。
老鄭已經有五年沒有回杭州了,疫情前,每年的夏天,老鄭都會選擇回杭州,熟悉的杭幫菜是老鄭的最愛,老鄭曾一次次的想回到杭州,但每次看到別人對老鄭一臉的羨慕,覺得老鄭是在加拿大,老鄭就打消了回杭州的念頭。
老鄭說,離開杭州15年,是回不去了,只能給國內的朋友們裝著自己在加拿大挺好的,其中的酸楚,誰經歷誰知道。杭州,一次次的出現在老鄭的夢裡,但那是回不去的過去。
我問老鄭,選擇移民加拿大後悔過嗎?他沉默了好久說,如果讓自己再選擇,自己會選擇留在杭州。為了孩子的教育,最後搞得妻離子散,代價有些太大了。
為了孩子的教育,選擇了海漂,最後的盡頭是妻離子散,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每每看到,一次次在震撼著我的心靈,這些家長們是值得尊敬的,但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有時我也在不停的問他們,值嗎?
他們總是告訴我,為了孩子的教育,他們盡力了,付出了自己能夠付出的所有的一切,希望這些孩子,能夠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了孩子,一輩子就這麼孤單,孤單的一輩子,將自己的苦楚說給太平洋和大西洋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