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大學招生11年,發現這條值60萬的資訊差,大批中產父母不知道

從全美TOP 30的UCSD畢業,拿下康奈爾碩士,最終順利進入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工作。
名校學歷,令人豔羨的工作——Slivia看似順風順水的人生履歷,卻是從一個不算明媚的起點開始的。
遙想當初,剛面臨申請的Slivia成績不算頂尖,家底也不算豐厚。她的留學起點,是國人至今仍不算了解、常有誤解的「社群大學」。
藤校錄取率跌破4%、美本申請捲成“玄學”,中產家庭為百萬留學費用躊躇、為“海歸就業難”焦慮,而有一群中國學生卻已悄然走上美國精英教育的隱蔽跳板。
在加州矽谷的山麓與迪安薩兩所社群大學,每年有超500名中國學生,正透過這條被嚴重低估的路徑,撬開伯克利、UCLA甚至常春藤的大門……
留學全知道特別聯絡到在加州乃至全美頂尖的社群大學山麓與迪安薩學院的招生官Andy Yang,詳細剖解了社群大學的“是與非”。
提前預告一下:
海外留學形勢風雲變幻,如何掌握一手前沿資訊?
4月12日上海第4屆留學菁英匯
50+ 頂級學校/機構,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還有人氣IP:多兒、拽姐在現場與你互動!
👇名額有限,點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被低估的黃金跳板
在美國加州矽谷的山麓學院(FoothillCollege)與迪安薩學院(DeAnzaCollege)從事招生工作11年的Andy發現,社群大學正成為中國留學生實現“逆襲”的重要跳板。
許多中國家庭對社群大學仍存在誤解。
“是大專嗎?”
“算不算是美國二本?”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Steve Wozniak和Steve Jobs都曾就讀於山麓和迪安薩學院。Wozniak從迪安薩轉學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完成學業。
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
目前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校長,同樣也是從山麓學院邁出了高等教育的第一步。
在社群大學就讀兩年,隨後轉入其他四年制大學完成剩下的兩年學業,這是一條在美國人盡皆知、在國內卻秘而不宣的升學路徑。
見證了11年招生情況的Andy告訴我們,早年間中國學生申請人數還很少,但隨著多年推廣,大家對留學的認知增加,申請者也越來越多。
如果一個學生成功轉入UCLA這樣的學校並畢業,ta所拿到的畢業證和UCLA本校的學生是一模一樣的,後續升學也好、就業也好,本科「第一學歷」都是UCLA。
開篇我們提到的Slivia就是如此,她在山麓和迪安薩學院讀完前兩年後,順利轉入UCSD讀完本科,隨後是康奈爾碩士、香港城市大學博士,遂進入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工作……
甚至也有學生透過自己的努力成功轉到布朗大學這樣的藤校!
FHDA部分轉學資料
他們是社群大學中國留學生群體的縮影。
Andy告訴我們,99%以上中國留學生選擇社群大學,都是為轉學到排名好、知名的4年制大學,獲取與直接入讀 4 年制大學學生相同的本科學位。
兩所校區在2018/19年間中國學生最多,僅大陸學生就超1000 人。
在美國留學熱度下降、留學家庭普遍追求價效比的當下,社群大學的熱度只增不減。後疫情時代,目前在這兩所學院就讀的中國學生依然達到500餘人。
每年,加州大學系統中約有三分之一的新生是透過轉學進入的,包括最負盛名的伯克利、洛杉磯和聖地亞哥分校,而其中超過92%的學生都來自加州社群大學。
山麓和迪安薩學院(簡稱FHDA)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加州所有的社群學院中,FHDA這兩所姐妹學院的轉錄成功率位列第1和第2,面向加州大學的的轉錄率更是位列第1。
哪些中國學生在選擇社群大學?
從事招生11年,Andy總結出了四類最典型的中國留學生畫像。
首先是學術成績優秀,但希望能夠到更高目標的學生。
這類學生直接申請也可以申請到排名靠後的四年制大學,但希望透過社群大學轉入排名更高的學校,同時在就讀的前兩年可以省下學費、保持價效比。
第二類學生就是學術實力一般,想把社群大學作為進入四年制大學的跳板。社群大學可以很好地作為銜接和準備,降低直接申請大學的難度。
第三類學生則是學術實力不算理想,勉強可以達到社群大學錄取標準,希望完成徹底蛻變的學生——而每一個來到社群大學學習的孩子,也的確都實現了相對自己而言的化繭成蝶。
社群大學對成績要求較低,比如託福成績要求是61分,但絕非“無底線”。Andy坦言,11年來他勸退過許多不適合留學的學生,“我們也有「節操」,不是差生收容所”。
最後一類則是近幾年變多的成年人申請者,希望以較高的價效比提升學歷、開拓眼界。這類學生如果英文水平較好、經濟實力可靠,更容易拿下籤證。
“蛻變”,是在社群大學最容易看到的事情。
回憶起自己曾經接觸過的學生,Andy語氣中透露出欣慰。
他曾見過疫情期間,有學生在國內,由於時差,日夜顛倒卻依然一課不落地上完了兩年社群大學網課,成功轉入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隨後又想追求更好的學校,努力轉到普渡大學,畢業後在上海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也曾見過有學生成功轉到UCSD完成學業後,進入藤校布朗大學讀研,目前等待JHU博士的錄取結果,一步一個腳印往上爬。
大家來FHDA的目的很純粹:轉去更好的四年制大學。
因此,校園內的氛圍和學風出乎意料地單純和積極,大家甚至會為了兩年後拿下更多更好的轉學結果而暗中較勁。
無論是基礎好還是略微薄弱的學生,無一例外都能成功轉學。而轉到藤校還是略為普通的四年制大學,則靠個人的努力和選擇。
學校本身,則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們提供一切資源。
首先,社群大學具有極高性價比。
FHDA每年學費約1萬美元,僅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5.4萬美元)的五分之一。在社群大學就讀的前兩年,光學費就能省下八九萬美元,合人民幣60多萬。
Andy提到,疫情後更多家庭開始關注“高性價比留學”,而社群大學恰恰滿足了這一需求。
其次是媲美文理學院的小班教學和個性化支援。
美國大學在大一大二階段重視通識教育,社群大學的老師專注教學而非科研,學生反而能獲得更細緻的指導。
比如在FHDA,平均每班學生數達到了驚人的27人,小班教學帶來的是師生互動頻繁。
Andy笑稱,“有的孩子轉去四年制大學後,反而會覺得學校和班級規模太大。”這都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精雕細琢”的教育模式。
社群大學為公立院校,FHDA的教師都為加州大學博士出身,甚至不乏UCLA、UCB、斯坦福等院校的教授返聘來此教學。
不少加州大學還與社群大學簽訂“確保轉學協議”(TAG),學生只需完成規定課程並保持GPA,即可保底進入戴維斯、聖巴巴拉等6所UC分校。
而伯克利、UCLA等頂尖校雖未參與TAG,但實際錄取的社群轉學生數量最多。
轉到加州的大學是難度最低的。如果有自己特定追求的學生,找準目標持續努力,也可以去包括藤校在內的州外其他頂尖大學,甚至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大學。
FHDA國際生近年來成功轉錄的大學一覽
社群大學提供的課程種類和數量極為豐富,甚至比許多大學還要多。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和學校目標,學校官方會給到轉學指導,確保學生們能事半功倍選對課、修對學分。
FHDA熱門專業一覽
在美國,最為人所知的社群大學似乎都在加州。這和地理位置脫不了關係。
加州本身就擁有極為強悍的教育資源,包括斯坦福、南加大、加州大學、加州州立大學等等。比如加州大學,就年年出政策優待州內社群大學的轉學生。
此外,矽谷則提供了資金和資源方面的優勢。極高的稅收帶來了強大的市政資金支援,而眾多高新科技企業則為實習和創業提供天然襁褓。
以FHDA為例,這兩所學院就位於蘋果、谷歌等科技巨頭總部附近,學生有絕佳的資源參與企業講座、實習甚至直接與工程師建立聯絡。
曾就讀於迪安薩的Steve Wozniak和Steve Jobs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創立了蘋果公司。
跳脫出傳統路徑的社群大學,更多提供的是一種「選擇」和可能性。
在這裡,學生有第二次開啟大學本科的機會,有接觸更廣闊世界的可能性,有努力就能撬動人生的希望。
沒有頂尖的學術成績、沒有豐厚的家底、沒有接觸前沿資源的機會,這些遺憾都可以在社群大學學習的兩年間被抹平。
社群大學,不是一條完美的路
儘管身為FHDA的招生人員,但Andy還是客觀地說,“社群大學也並不是適合所有人。”
說來說去,成功離不開個人上進的決心和努力。
社群大學的錄取門檻不高,但如果入學後抱著躺平的心態渾渾噩噩,自然也不可能在兩年後自然而然一步登天。
像計算機、工程、設計等熱門專業,學生們之間的轉學競爭十分激烈。要在社群大學脫穎而出、學得出彩,需要目標感和自制力。
此外,加州的社群大學幾乎很少提供學生宿舍,因為佔大頭的本地學生基本家住的都不遠。
FHDA已計劃在今年和第三方公寓合作提供住宿,但依然無法讓學生住在校園內。
學生住宿只能選擇寄宿家庭或是校外公寓,離校園有距離,這就導致學生必須有主動參與社團、建立人脈、把握機會的能力,否則一下課就回校外,很容易錯失機會。
這對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求極高。
若學生能直接進入伯克利級別的名校、且沒有經濟壓力,就不必從社群大學繞一道彎。
留學和畢業後的成敗,往往取決於適應力和自驅力,“成績之外,心態與人際關係同樣關鍵”。
11年來,Andy見證無數學生透過社群大學逆襲,也見過四年制大學的名校生因掛科退回社群大學。
“最終的成功,屬於那些清醒認知自己、並願意為目標全力以赴的人。”
Andy給家長們的忠告是:清醒認知,拒絕盲目,社群大學並非萬能解藥。
名校光環需用實力支撐,高開低走,不如「低開高走」。
留學全知道和閱讀第一將在4月12日,推出連結國內外頂級國際教育資源的行業對話:萬事達卡 x EduKnow 留學菁英匯
屆時,來自FHDA的招生官Andy老師也將蒞臨現場,和其他十幾位大學校友及代表暢談分享,為您帶來當下留學,學校端最前沿的訊息和政策。
美國新政將如何影響留學?
留學生如何前置規避風險?
如何適應留學生活的節奏?
畢業後的職業之路,又該何去何從?
席位有限,點選海報即刻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