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WWDC 蘋果公佈 Apple 智慧(Apple intelligence)以來,這個由蘋果打造的個人智慧系統就備受矚目。數以億計的 iPhone 使用者都想知道,Apple 智慧到底能帶來什麼變化,以及會採用怎麼樣的收費模式。
而近日,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稱,蘋果可能會在 2025 年春天正式把這項能力嵌入到iPhone裡,並最終可能推出一項名為「Apple 智慧+ 」(Apple intelligence+)的服務,為使用者提供可以按月訂閱的額外功能,類似於 iCloud+ 和 Apple Music。

這並不是無的放矢,蘋果通常能從一名使用者身上賺到三筆錢:
據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報告顯示,服務收入已經成為繼 iPhone 之後蘋果的第二大營收來源,有分析師預計,到 2025 年服務收入將佔蘋果總營收的 25%——這將意味著,蘋果服務的年收入將首次超過 1000 億美元(當前約 7250 億元人民幣),作為對比,小米集團去年的全年營收為 2709.7 億元人民幣。
而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 AI 大模型,顯然也是蘋果能提供的進階服務之一。

在賣 iPhone 之前,蘋果就已經在靠服務賺錢
一手締造了 Steam 的 Valve 創始人 G 胖(Gabe Newell)曾有個暴論:
阻止盜版最簡單的辦法並非使用反盜版技術,而是為玩家提供比他們從盜版者那裡得到的服務更好的服務。
拋開遊戲領域,事實上一切數字媒體服務都適用於這個理論,最典型的就是流媒體音樂。
在新世紀交替之時,網際網路的發展滋生了數字音樂盜版的產業,黑產瘋狂蠶食早已停滯的唱片行業,傳統發行商陷入困境。實體唱片的喪鐘不僅是技術落後於時代,服務更是乏善可陳,那個年代盜版的出現,只是幫忙踩了一腳油門。
彼時,由喬布斯掌舵的蘋果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流媒體音樂的流行已經是不可逆的大趨勢,而市場上卻沒有配套的軟硬體服務,這讓喬布斯看到了機會。
2001 年初,蘋果率先推出 iTunes 音樂管理軟體,允許使用者將 CD 上的音樂匯入到 Mac 中,並以數字格式進行管理和播放,讓使用者可以方便地組織自己的音樂庫。

當時,市面上的音樂播放器都有著類似的問題:儲存空間小、待機時間短、傳輸速度慢,喬布斯在研發 iTunes 的過程中,察覺到個人聽歌裝置也是阻礙之一,於是決定設計一個移動音樂裝置,在解決這些痛點的同時,可以配合 iTunes 更方便地管理並同步使用者的音樂庫,用軟硬體結合的方式,為使用者提供高品質的音樂服務。
2001 年 10 月,蘋果推出了首款 iPod, 能儲存 1000 首歌曲、聽 10 小時的音樂,並且可以透過 iTunes 在 Mac 和 iPod 之間無縫管理個人音樂庫。

iPod 成為蘋果攻略市場的硬體基礎,而 iTunes 則是堅實的後勤軟體保障,這對組合讓蘋果迅速在音樂市場佔住一席之地,隨後幾年,蘋果與時代華納、環球音樂以及索尼達成版權和分銷協議,為 iTunes 集成了數字媒體網路商店,成為多家版權巨頭的向外視窗,統一為使用者提供音樂服務,且下載的歌曲只能透過 iPod 進行播放——蘋果一舉成為數字音樂產業的巨頭,極大地擴大了其在消費者市場的份額。
這是蘋果透過軟硬體結合,形成一整套服務體系的關鍵戰役。
其實那時候已經有足夠超前的音樂平臺出現,分別是環球音樂與索尼音樂成立的 PressPlay 與時代華納與 RealNetworks 的 MusicNet ,其運營模式幾乎與如今的主流流媒體數字音樂平臺的運營模式沒有差別。

不過大公司的資源整合,本就是複雜且高難度的協調工作,更別提在這之上還要做到優秀的使用體驗——後來,《計算機世界》雜誌將這兩個應用列入了「世界上最差的 25 款科技產品」名錄中,並列第九。
彼時的 iPod 與 iTunes 的結合,其實還是使用的分銷模式,說起理念並不比以上兩個平臺更先進,但以優質的硬體基礎為基底,憑藉足夠豐富的曲庫和方便的操作,讓蘋果能以雷霆之勢將 Pressplay 與 MusicNet 送進了歷史書。
說到底, 蘋果賣的並不是音樂播放器,而是一套軟硬結合的音樂服務系統,以此吸引使用者購買,創造更多營收。

這套方法論延續到 iPhone 上,最典型的應用就是 iCloud。
2011 年,在各大雲服務爭相登臺時,蘋果作為智慧手機時代的開創者,在 WWDC 上釋出了姍姍來遲的 iCloud 服務。
iCloud 並非橫空出世,在那之前,蘋果就推出過相似的產品:MobileMe——這是蘋果面向 Mac 為核心的硬體進行開發的一項雲服務。

MobileMe 提供了多平臺裝置間電子郵件推送、通訊錄同步、日曆同步和網路相簿等基本功能,但實際上的體驗仍有缺失。
比如部分同步需要自己登陸網頁端或系統設定進行手動同步;抑或伺服器存在不穩定的情況,同時彼時的雲端服務還有些混亂,使用者需要的不同功能要從不同的入口進入,有些是在系統設定中,有些則是單獨的 app(比如 Gallery ,則是用於照片和影片共享的獨立應用)。
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科技日益革新,在硬體上大獲成功的蘋果認為 MobileMe 的部分功能已經落後於現有技術,嚴重影響iPhone、Mac等硬體的使用體驗,導致彼時的使用者對於 MobileMe 的使用熱情與付費意向都達不到蘋果預期,於是改寫了部分程式碼,在其基礎上推出了 iCloud 。
與之相比,iCloud 解決了大部分痛點,比如大幅度改進了多平臺裝置無縫同步的體驗,幾乎不需要使用者做任何手動操作;併為整個雲服務提供操作介面,分別整合在系統設定與單獨的網頁端上( iCloud.com )。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跟隨著硬體的進步,蘋果多次完善 iCloud 服務,增加了高階隱私服務( iCloud Private Relay、隱藏我的郵箱),並最佳化 iCloud 的同步功能,提高各裝置間的同步質量,這些改進與更多的儲存空間一起,成為使用者訂閱進階雲服務 iCloud+ 的理由。
時至今日,只要你的手上有蘋果的硬體,特別是多臺硬體組成生態時,就很難拒絕iCloud的魅力。
Apple 智慧時代,更聰明的 AI 意味著更好的服務
今時今日,系統級的軟硬體訂閱服務只是蘋果服務營收的守成之將,營收大頭還是來自應用平臺的分成,而 Apple 智慧的加入,可能會為蘋果的訂閱服務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毫無疑問,Apple 智慧是時代給出的答案,它與蘋果以往推出的服務影響力不在一個量級:iCloud 與 Apple music,都是蘋果以更優秀的服務換取更多收益的成果,但更多的侷限性為單一功能的服務;而 Apple 智慧史無前例地對蘋果強勁的硬體、生成模型及使用者個人資料進行融合,創造了一個智慧系統。

在 Apple 智慧加持下,蘋果提供了系統級的 AI 大模型文字工具 Writing Tools,這項功能可以在系統各處使用,幫助使用者對文字進行改寫、校對和摘要:

還有系統級的 AI 生圖能力,比如使用 Image Playground 功能,使用者可以隨時在 app 中創作有趣的影像:

而用 Genmoji 則可以根據聊天場景自動生成新的 emoji 表情包:

最具價值的是與 Siri 一起整合的 App Intents 意圖框架,讓 Siri 可以充分調動裝置中的資訊、資料,並且根據使用者的意圖、場景提供智慧化的綜合服務:

根據 WWDC 上釋出的新 SDK,第三方開發者只需要幾行程式碼,就可以將 Apple 智慧服務整合到應用當中,將一個 app 快速改造成一個具備 AI 大模型能力的產品。

這也就意味著,Apple 智慧的智力水平,會成為這項系統級 AI 服務的關鍵。
從 Apple 智慧的架構上看,這是一套端雲混合的大模型架構,蘋果提供了多個端側大模型來分別支援語言和影像功能,但遇到本地大模型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會在經使用者同意後將資料傳輸到雲端伺服器上 ChatGPT 等大模型服務來處理。
這個雲端模型的服務水平,可能就是 Apple 智慧+ 服務收費的關鍵。

Apple 智慧的基礎功能很可能是免費的,但這也意味著你只能享受到「免費級別」的服務,而如今大模型廠商們的盈利手段之一,就是能力更強大的高階訂閱服務。
除了 ChatGPT 外,有不少傳聞表示,蘋果正在接洽多家第三方大模型供應商,包括 Google Gemini、百度文心一言等。
而隨著技術進步,我們已經能看到越來越多「術業有專攻」的 AI 大模型,僅 OpenAI 一家旗下就有 GPT-4o、DALL·E、Sora 等多個模型,對於 10 億級別的蘋果使用者而言,自然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細分場景——碼字的作家、程式設計的工程師和拍片的導演,對於模型的需求顯然也不盡相同。

蘋果很可能在系統中就會提供豐富的訂閱套餐——可能初級大模型可以處理文書工作、中級大模型具備文生圖功能、而高階大模型則具備世界模型的能力了。
這些模型的能力,會對所有接入 Apple 智慧的應用進行系統級的干涉,你在呼叫 AI 能力時,不會被一個個解鎖付費的彈窗打斷,即可得到幾乎最專業的模型的最優解。
這也是蘋果一以貫之最擅長的事情,使用者需要的不是一份大而全的選單,而是期待米其林主廚能來一場 omakase。

或許,這件事情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據彭博社報道,蘋果院士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將代表蘋果公司加入 OpenAI 的非營利性董事會,充當觀察員的角色,無疑為兩者的進一步合作埋下了伏筆。
你會願意花錢訂閱一個智力外掛,讓你的 iPhone 更聰明一點嗎?
*本文由肖欽鵬、周奕旨共同完成

關鍵詞
功能
蘋果
裝置
喬布斯
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