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巔峰”從來不只是海拔數字,而是一種誘惑,一種能量巨大的成長動力。
三位不到13歲的少年,將目光投向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還夢想著在16歲時站在珠峰之巔,把腳印留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沒有比珠峰更高的山了。”他們相信,只有站上巔峰,才能領略不一樣的風景,看清雲層之下的來路。
人在長高,山也在“長高”。在不斷追高的路上,少年們身披風雪如披鎧甲,長出山一樣的胸懷和勇氣。
文 | 布丁
編輯 | 張輕鬆
運營 | 泡芙

雪山上的腳印

3月29日,一場春雪後,北京門頭溝的東靈山披上了一層銀裝。海拔2303米,這座北京的最高峰上,冷風捲著碎雪呼嘯。寒意和高海拔都拒斥著試圖靠近它的人,但三個少年來到這裡,他們已經全副武裝。
11歲的劉贇裹好了防風面罩,前一晚從香港飛過來的雙胞胎,12歲的靳和軒、靳和哲也加入了他。三個孩子都上五年級,平均身高只有150cm,儘管年齡小、個子小,他們的戶外經驗卻不淺。登山包鼓鼓囊囊,裡面塞的是保暖衣、能量棒、暖寶寶。這是一次重要的準備訓練,因為再過一個多月,他們將要挑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

▲ 鼓鼓囊囊的登山包裡面塞的是保暖衣、能量棒、暖寶寶。圖 / 訪談者提供
雪像沙子一樣被吹起來,冷風吹得人臉生疼,連水杯裡的吸管都被凍住了。裹著厚重的登山服行走,動作也變得遲緩。一不小心就會流鼻涕,還得先摘掉厚手套,再去找紙。“感覺這次難度超過了很多山,主要是風太大了”,三個孩子說。這是登山的常態,總會遇到極端情況,考驗著耐心、體力和決心。
在這樣的挑戰中,孩子們的成長顯得尤為珍貴。三位都是遊美青少年登山隊的成員,這個由小學生、中學生組成的隊伍裡,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對巔峰的嚮往。兒童營養品牌inne因你為他們拍攝了紀錄片《巔峰少年》。對著鏡頭,劉贇堅定地說,“我想把腳印留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珠峰就是那個巔峰,同樣位於行業頂尖、銷量一路領先的inne因你,將陪伴他們,向著目標出發。
現在見到的劉贇,是一個機靈、貧嘴的北京小孩,似乎天然就對戶外充滿熱情。但事實上,因為提前半年上幼兒園,他一度愛哭又內向。為了幫他克服膽小,是媽媽有意識帶著他去野生動物園、八大處、香山,這些經歷讓他喜歡上了自然。加入遊美的這兩年,他曾在騰格裡沙漠徒步,沿著海南島騎行,還花96小時穿越了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
在雨林裡,帶隊的老師扒下芭蕉樹的外皮,他才知道,芭蕉心能像甘蔗那樣咀嚼出水。沙漠裡,他親身體驗過流沙的威力,“上坡時前進三米,一會兒卻滑下兩米”,每一步都像是在跑步機上原地踏步。他還利用沙子的可塑性,堆成像模像樣的“廁所”。
就像一顆顆種子悄然生根發芽,每一次的攀登都生長了快樂,也激起了他對更高處的嚮往。教練那木錯開玩笑說,她曾經把劉贇關進“小黑屋”,因為他在各方面的進步都太快了,“有時候衝得太快,安全意識都還沒有跟上,所以我們先讓他爬一些簡單的山”。

▲ 每一次的攀登都生長了快樂。圖 / 訪談者提供
如果說劉贇的戶外啟蒙始於母親的引導,那麼靳和哲、靳和軒的登山經歷,更是充滿了不斷嘗試的曲折。
2023年,第一次攀登四姑娘山時,他們穿成了滑雪服。這些衣服太緊身,透氣性差,容易導致熱量流失。那是冬天,弟弟靳和軒很快出現高原反應,比他們大3歲的姐姐也開始出現失溫,媽媽決定帶著他們下撤。原本能繼續走的哥哥靳和哲猶豫了,最終他選擇跟隨家人一同撤,但這讓他懊悔不已。下山之後,他一路上都在說著“後悔”。
從寒假等到暑假,為了彌補遺憾,他們決定再次挑戰四姑娘山。全家專門提前一週,先去西藏適應高原環境,這才還了願。
畢竟,適應極端的環境,需要強健的體魄作為基石。去年國慶節,他們又挑戰了青海的玉珠峰,到達海拔4200米的西大灘基地時,高原反應讓所有人都不得不臥床吸氧。第二天,腸胃也開始出現問題,最終只有靳和哲一個人能繼續跟著嚮導攀登。咬咬牙,他們走到了海拔6000米的高度。晚上睡在睡袋裡,靳和哲吃了泡麵、泡了奶茶。凌晨時分,最後的衝刺特別冷,但他還是獨自上了山頂。
四周寂靜得無聲,只有風在耳邊呼嘯。靳和哲站在最高處,在這座被很多人稱為“人生第一座雪山”的山巔上,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開闊和勇氣。

“只差1000米”

登頂的路,需要攀登者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紮實的體能基礎。這是一場對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雙重磨練,每一步的堅持,每一次的突破,都會離心中的巔峰更近一步。
漫長的戶外跋涉,首先考驗耐受力。劉贇一直記得在騰格裡沙漠遇到的一位夥伴。晚上,那位與他同齡的男孩從蒙古包出來上廁所,因為沒戴頭燈,不小心崴到了腳。第二天,男孩還是繼續走完了接下來的行程。一天31公里,看到沙地裡一深一淺的腳印,劉贇感到很佩服。
他不是沒有過想放棄的時候。去年冬天一次登山,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得知還有20公里的路程,劉贇瞬間“懵了”。因為早餐吃太多,上完廁所後,他發現自己被隊伍落下了。一開始怎麼也追不上,他拼命地追,直到中午吃飯時才趕上大家。那一刻,他突然發現,只要專注於走,什麼都不想,就一定能到達終點。
年輕的孩子們還要直面身體的極限。靳和哲與靳和軒的登山故事,總是有很多“差一點”的遺憾。從四姑娘山到玉珠峰,再到乞力馬扎羅山,裝備不足還可以補救,但高反、失溫和血氧不足等問題,卻難以輕易克服。山就在那裡,而成長,總是要學會和這些無法迴避的困難共處。
背更重的包、爬更高的坡、適應更高的海拔,既需要體魄和意志力,還要更全面的營養戰術。就像登山少年們在準備訓練中不斷調整裝備一樣,inne因你作為他們的營養夥伴,研發了適合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營養產品,為登山隊員們提供了科學的營養支援:inne因你竹節鈣可以強健骨骼,為高強度運動提供支撐,inne因你液體維C則能提高免疫力,幫助孩子抵禦高海拔的嚴寒。

▲ inne因你竹節鈣可以強健骨骼,為高強度運動提供支撐。圖 / 訪談者提供
今年元旦,靳和哲一家去了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他們計劃五天爬完,白天連續徒步9個小時,凌晨6點再開始新的攀登。當從海拔4700米上升到4900米時,兄弟倆的心率達到了160次/分鐘——這已經是高強度劇烈運動的水平。與此同時,媽媽的血氧值降到40,出現了呼吸困難、頭暈的症狀。就差1000米了,但他們不得不留在營地。
那一天,還在生理期的姐姐,也出現了輕微高原反應,但還是堅持完成了衝頂。直到深夜11點,她拖著疲憊的身體返回營地。靳和哲和靳和軒都說,看到姐姐成功挑戰乞力馬扎羅山,“不是羨慕,簡直是嫉妒”。
登山是一項科學且系統化的活動,教練那木錯介紹,在他們團隊中,每個隊員入隊前都會經過詳細的身體、心理體檢,以及內外的裝備檢查,以確保他們具備登山必備條件。每個孩子都有專門的老師負責,會有血氧儀、心率監測裝置即時追蹤生理指標,確保攀登過程中始終保持最佳狀態。畢竟,登山成功的真正標準,並不取決於登不登頂,而是能否安全回家。
挑戰高度是逐層遞進的。那木錯的資料是,類似於四姑娘山這種5000米海拔的山,屬於專業入門級別。孩子們慢慢從3000米、4000米,攀登到5000米的山,成功登上四姑娘山大峰後,他們會再去挑戰雲南哈巴雪山、非洲乞力馬扎羅山、西藏絨布冰川、青海玉珠峰、新疆慕士塔格、西藏卓奧友峰直到珠穆朗瑪峰。有趣的是,入門級的山裡,大家的成功率並不高,但到了6000米海拔以上,成功率幾乎能達到100%。
不斷向上攀登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在發生變化:他們變得更強壯,善於表達了,會關心隊友,也慢慢懂得了感恩。這一切都被那木錯看在眼裡。

▲ 不斷向上攀登的過程中,孩子們也在發生變化。圖 / 訪談者提供
她記得那次在玉珠峰,因為家人身體不適,只有靳和哲一個人能繼續前行。“他在帳篷裡其實也有點不舒服,他就不停地吃不停地喝,眼神很堅定,一心就是想登頂。”
做足準備,靳和哲一心向玉珠峰巔峰而去。小小的背影一直在往前走,儘管風一刮,都有點站不穩。登山隊的攝影師陪著靳和哲,因為走得較慢,打算把裝備放下,再回來接他。靳和哲少了安全感,覺得接下來都得靠自己了,於是他開始提速。在狂風裡,他越來越快地往營地走去。
“那時候我就感覺到小孩子那種潛力爆發”,那木錯說,其實那天,他們聽說,山上還有一個登山的大人,因為突發心臟病去世。但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是在這麼一個瞬間,當他靠著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於是,巔峰就在那裡等著他。

更高的山

5月8日,遊美青少年登山隊衝刺珠峰的日子。
17歲的李浩榕,將是其中最年輕的挑戰者。去年10月,他成功登頂了海拔8201米的卓奧友峰,那是世界第六高峰。他攀過8米冰壁,越過漫長雪坡,克服風雪肆虐,成為北京市第一個登頂此峰的中學生,也是中國第一個登頂卓奧友峰的未成年男生。
卓奧友峰離珠峰只有30多公里,在山頂上可以看到珠峰和許多其他8000米以上的雪山,“非常震撼,也是一種特別的體驗”。

▲ 卓奧友峰離珠峰只有30多公里,在山頂上可以看到珠峰和許多其他8000米以上的雪山。圖 /視覺中國
劉贇、靳和軒和靳和哲,因為都還不到上珠峰16歲的年齡門檻,只能先挑戰海拔5200米的珠峰登山大本營。他們定下目標,要繼續往更高的地方攀登——直到16歲的第一天,登上珠峰。
人在攀登,而山也在“長高”,人與目標,相互攀援上升的過程,正如inne因你助力青少年竹節破土,節節升高。inne因你和這些孩子一樣,不滿足於抵達“巔峰”,而是在不斷尋找新的巔峰,發起新的攀登之旅。
沒有比珠峰更高的山了。高山用嚴苛的環境磨礪攀登者的意志,inne因你也始終相信——真正的成長,既需要科學的護航,也需要強大的精神支撐。
那木錯是這樣理解攀登的:“在攀登慕士塔格峰時,7500米的無氧攀登,我已經精疲力竭了。我趴在雪地裡哭泣,就像趴在父親肩膀上一樣。那一刻,我感受到山像是在告訴我,‘你該長大了,該負起責任了’,好像有一種無聲的力量,我又重新爬起來繼續走。”
“而珠峰對我而言更像母親,”她繼續,“它給我的精神世界以支撐。我在任何時候都敢拍著胸脯,告訴全世界的人,我是有後臺的,我的背景很強大,因為我是珠峰的孩子。這種底氣,是山賦予我的。”
在那木錯看來,登山的意義遠不止攀登,還在於更深刻的精神體驗——對自然的敬畏心,以及不懼困難、永不言棄的信念。每一次攀登,都是與山的對話,都是成長的見證,孩子們總會變得跟大山一樣強壯。
豐富的戶外經歷給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靳和軒和靳和哲定下攀登的目標後,會在各方面要求自己。媽媽發現,即便是學校組織戶外活動,其他同學會抱怨環境差、吃得不好,也沒得洗澡,但他們卻變得不一樣了。除了常規的跑步、打球、游泳,兄弟倆還專門增加了體能,會有意識地補充營養。每晚睡覺前,他們都會補充inne因你液體維C,為第二天的活動做好準備。

▲ inne因你液體維C可以幫助兄弟倆為第二天的活動做好準備。圖 /訪談者提供
“山在長高,我也在長高”。11歲的劉贇現在身高160cm,他在登山時總愛對著山頂比劃自己的影子。每晚喝2條inne因你竹節鈣,這已成為少年雷打不動的儀式——畢竟這是專為6-18歲青少年研發的成長鈣,藏著讓他追上山峰的密碼。
等去珠峰大本營時,劉贇計劃準備一個精靈球,打算在裡面裝上課本、玩具。這些小物件就像是時間膠囊,“等真正登頂的那一天,再挖出來”。他還想從珠峰上帶回一點東西,於是準備了一個50毫升的取樣瓶——因為飛機上要求不能超過100毫升的液體,選擇這個小巧的容器,可以把珠峰的雪帶回家。這將是他一生的精神“能量”。
他渴望長大的那一天。等到了18歲,劉贇想對那些還會猶豫害怕不想再往上爬的小孩說,“加油,不用害怕,我當年也是這麼走過來的”。他還會分享一個小秘訣,“就像你去上了個廁所後,只要想著追上前面的人,你就可以堅持下來”。就像inne因你會始終陪伴在他們身邊,直到他們站在自己的巔峰。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